三百多年前,荷蘭人列文虎克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并描繪了細菌的形態,從此,這種地球上最為古老,數量最多的微小生命體正式進入了人類的可見范圍。
肉眼可見的“細菌”
(相關資料圖)
來源|viki
不過,很多人在看向天空的時候,也會有很多與“細菌”形態相似的條狀物或點狀物出現在視野中。難道我們的眼睛也成了顯微鏡,人人都能肉眼看細菌了不成?
其實,這些東西并不是細菌,而是我們眼內浮游在玻璃體的混濁物。玻璃體究竟是什么?里面的漂浮物又是從何而來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能讓我們肉眼看“細菌”的玻璃體。
1.容易被忽視的“大透明”
說起眼球的組成部分,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近幾年在器官移植領域大放異彩的角膜,還是白內障手術的重點關注對象晶狀體,亦或是成像精度至今沒有人工制品能夠媲美的視網膜……
離體眼球剖面圖
來源|《眼科學》
雖然這些結構在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但我們眼睛中體積最大的組成部分卻幾乎無人提及,它就是玻璃體。即使是專業的眼科檢查,也常常會將玻璃體作為屈光介質而直接忽略。
實際上,玻璃體是填充整個眼睛的膠狀物質,容積高達4.5毫升,占據了眼球總容積的4/5。在以精密小巧著稱的眼球中,這樣的體積已經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了。
人玻璃體標本
來源|Sebag, Jerry. (2008). Vitreoschisis.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那么,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大透明”,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作為眼屈光介質的組成部分,正常的玻璃體是一種無色透明的膠質體,其中含有98%的水和0.15%的大分子,例如膠原、透明質酸和可溶性蛋白質,剩余的固體物質則包括各種離子和低分子量物質,這些物質使玻璃體呈凝膠狀態,質感與果凍類似。
因此,玻璃體具有良好的塑形性、黏彈性和抗壓縮性,能夠對眼球中的晶狀體、視網膜等周圍組織起到支持和減震作用。除此之外,玻璃體還是眼球內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儲存庫。
由此可見,盡管容易被忽視,這個“大透明”卻在我們的眼睛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玻璃體為什么會混濁?
那么,原本透明的玻璃體中為什么會出現雜質,變得混濁呢?其實,大多數的玻璃體混濁,是一種年齡性改變。
來源|《眼科學》
玻璃體代謝緩慢,不能再生,人出生時的玻璃體為凝膠狀,大約在4歲時凝膠狀的玻璃體就開始逐漸脫水收縮,透明質酸逐漸消耗溶解,膠原的穩定性被破壞,水與膠原分離,在玻璃體內形成液化腔,這一過程被稱為玻璃體的液化。
到了14-18歲,原本被膠凍樣玻璃體填充的玻璃體腔內已經有大約20%的容積為液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液化部分的玻璃體結構解體,原有的膠原網狀結構塌陷,在液化腔周圍形成形態不一、無色透明的膠原纖維。
在明亮的環境中,光線透射過混濁的玻璃體,就會在視野中出現形態多樣,數目不一的“細菌”。
來源|pexels
除了正常的生理變化,眼內炎癥,玻璃體內積血,長眼軸等多種因素,都會引起玻璃體混濁。
3.如何給我們的視野“除菌”
一般情況下,眼前偶爾出現的“細菌”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生理性玻璃體混濁只需要定期復查眼底,警惕視網膜裂孔形成即可。如果感覺生活受到了影響,可以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促進微血管擴張和血液循環的藥物,改善相關癥狀。
除此之外,使用激光將玻璃體內的混濁物爆破成微小顆粒,促進其眼內吸收,也有助于消除玻璃體混濁導致的不適癥狀。
來源|unsplash
而眼內炎癥或玻璃體內積血等因素導致的病理性玻璃體混濁,對正常生活影響較大,并且原發疾病還可能導致視網膜裂孔和視網膜脫離,往往需要手術切除全部或部分玻璃體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在玻璃體切除手術后,患者的晶狀體會因為缺少協助其獲得養分和排出代謝物的玻璃體,最終導致白內障的發生。
原來我們之所以能肉眼看“細菌”,都是拜這個眼睛中默默無聞的“大透明”所賜,盡管大多數的玻璃體混濁都不需要特殊處理,大家也不必對此感到恐慌,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該盡可能地保護眼睛,遠離導致玻璃體病理性混濁的危險因素。畢竟,一旦這個“大透明”出現問題,也是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的!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河北蔚縣:文化進萬家老戲傳新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蘭德華通訊員藺媛媛“金秋華夏彩旗揚 ”臺上表演精湛,唱腔優美,臺下群眾歡
2022-12-05 08:48
原標題:“陸游的鄉村世界”火了中國文化報記者?黨云峰2022年是南宋詩人陸游誕辰897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宋韻文化,擦亮“宋韻越城”和“陸游詩
2022-12-05 08:49
【視線】原標題:《風味人間》第四季將谷物匯集成篇(引題)每一種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谷物是人類
2022-12-04 20:40
原標題:重慶合川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器物278件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后,重慶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標題: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標題: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12月1日開售每張300元中新網12月1日電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關于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發售的公告。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標題:文旅部:將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全面納入監管視線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場管理司召開全國劇本娛樂管理工作視頻會,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標題:嘉陵江下游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
2022-12-02 09:31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引題)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付文核心
2022-11-30 16:43
原標題:山西展出商周青銅盤珍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西周晉叔友父盤。山西博物院供圖近日,“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
2022-11-30 05:49
原標題:剛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
2022-11-30 05:30
權威快報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
2022-11-30 05:32
原標題:河南仰韶村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房屋基址新華社鄭州11月28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混凝土”地坪、大型防御壕
2022-11-29 08:45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復原技藝,轉化創意,組建樂團(引題)曾侯乙編鐘的文創旅行(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李霞當前,依托博物館等文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江蘇鹽城建湖縣出土1 5噸唐宋錢幣11月28日,新江蘇記者從鹽城市建湖縣文旅部門獲悉,該縣岡西鎮雙墩村發現一處北宋末年的錢幣窖藏遺存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李仁清:拓古傳今“復活”石雕在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的工作室里,李仁清查看完成后的拓印作品(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上
2022-11-28 22:45
原標題:多元粵劇節目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新華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一年
2022-11-28 17:27
原標題:新聞特寫丨古船“歸港”海洋木質文物該如何保護?眼前,這個在江面上行駛的長方形大家伙,名叫“奮力輪”。在它懷抱里,靜靜躺著一個
2022-11-28 05:25
原標題: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新華社客戶端海口11月27日電(周慧敏、譚生其)為繁榮和發展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
2022-11-28 05:38
原標題:在古鎮見證戲劇“豐碩生長”——第九屆烏鎮戲劇節開幕記者:段菁菁、鄭夢雨25日晚,在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大劇院,烏鎮戲劇節發起
2022-11-27 15:31
原標題:《愛的二八定律》熱播引發觀眾思考人生態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都市情感劇《愛的二八定律》正在騰訊視頻熱播。該劇
2022-11-27 07:34
【視線】原標題:硬核科技助力中國水下考古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
2022-11-27 07:45
原標題:《平民英雄張富清傳》研討會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近日,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在省文聯主辦了《平民英雄張富清傳
2022-11-27 05:41
原標題:通向未來的階梯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實際上,這句話因蘊含著形而上的想象而意蘊非常,喜歡開卷的文豪們幾乎難以用有限且
2022-11-27 05:41
【新書榜單】原標題:日常的點滴與自然的優雅《游世與自然生活》顏世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作者以隱者傳統和道家思想為背景,以郭象所注《莊子
2022-11-27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