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1600℃!在夢天艙安全“玩火”

時間:2022-12-02 08:48:48    來源:科普中國網    

研制人員正在檢查設備。受訪者供圖

一個要在天上“玩火”,一個要在天上“煉丹”,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中這兩個科學實驗柜堪稱最“火熱”的一對——燃燒科學實驗柜和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

日前,實驗柜主任設計師等研制人員向《中國科學報》揭秘了夢天艙如何點燃太空中最熱的一把火。


(資料圖)

1600℃的“煉丹爐”

1600℃!這是夢天艙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的最高工作溫度,也是國際空間站科學實驗艙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

銅的熔點是1085℃、單晶硅的熔點是1410℃……實驗柜的工作溫度越高,能研究的范圍越廣,出現變革性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太空中做材料科學研究,幾乎是每一位材料學家的夢想。

“空間站的重力只有0.001~0.000001個加速度,很可能產生地面無法制備的材料。”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科學實驗系統主任設計師劉學超表示。

但是,中國科學家要想實現夢想卻不易。國際空間站中,美國命運號實驗艙最高工作溫度為1400℃、歐洲哥倫布號為1400℃、日本希望號為1600℃、俄羅斯科學號為1200℃。

“過去我們沒有資源,現在有了很好的機會。我們在立項時就確定,所有技術指標均不低于國際空間站同類裝置。”劉學超說。

他們說到做到。目前,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的一系列指標國際領先——溫度穩定度達到正負0.2℃、自動化樣品數量為16支、首次采用X射線實時觀察。

一次性批量處理16支樣品,打破了日本希望號GHF材料實驗裝置15支的紀錄。這意味著,航天員掛上16支樣品后,幾個月都不需要進行任何操作,實驗柜將自主完成所有實驗,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科學實驗系統主管設計師張明輝表示,批次實驗有點像左輪手槍的彈匣,依次輪轉進行實驗。而對整個實驗過程實時拍照的CCD相機則像是太上老君的童子,時刻守護著“煉丹爐”。

據了解,為了提高空間實驗成功率,科學家在地面進行了大量匹配實驗,和空間實驗的比例達到95:5。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明輝說:“我們這里是天上一次加熱實驗,地面千錘百煉。”

多重手段確保絕對安全

“在空間站‘玩火’是不是太危險了?”從夢天艙燃燒科學實驗柜立項第一天起,這樣的質疑就不絕于耳。

但是,燃燒現象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更何況空間燃燒實驗有望產生重大科學成果,這也是全球的熱點研究方向。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燃燒科學實驗柜科學實驗系統主任設計師鄭會龍表示,太空去除了對流的影響,可以深層次理解燃燒機理,有助于航空航天發動機研究、新材料合成、PM2.5產生機理分析等。

“我們的空間實驗開展得晚,但也因此具有了后發優勢。”鄭會龍表示,夢天艙燃燒科學實驗柜通用性強、功能強大,傳感器最高可測3000℃高溫,高速相機每秒鐘可拍攝3000張照片,將面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科研項目申請。

為了保證燃燒實驗的絕對安全,研制團隊采取了多重措施:實驗中火苗最大只有3根生日蠟燭的燃燒量,而燃燒室能承受9個大氣壓的壓力;燃料同氧氣隔絕放置,防止意外;燃燒產物多重過濾回收,保證航天員生命健康。此外,研究人員還設定了很多預警系統。

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則在國際上首次將X射線裝置搬到了空間站。

航天科技集團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科學實驗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孫晉川表示,X射線實驗裝置是空間科學實驗的“火眼金睛”,可以通過可視化手段,獲得材料樣品在制備過程中的實時圖像信息和數據。

為了避免X射線對航天員健康產生影響,研制團隊設計了一套屏蔽吸收系統,就算裝置滿功率輸出,X射線溢出量也遠低于國家標準。

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還通過技術攻關,實現了內部1600℃、外部低于40℃的效果,使實驗柜摸起來不冷不熱,跟航天員體溫差不多。

交一份完美答卷

10月31日下午3點半,夢天艙隨著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海南文昌現場觀看發射的劉學超、鄭會龍等人激動地在草坪上飛奔起來。

那一刻,他們百感交集。

所有技術指標均不低于國際同類裝置,還有許多國際首次,意味著從設計到研發必定要經歷艱苦的攻關過程。6年時間,他們已經數不清失敗過多少次。

有一次,加熱陶瓷結構件接連三次斷裂,每次都要重新設計、開模、實驗。最后一次上力學臺前,同事跟劉學超說,自己昨晚夢見陶瓷又裂了。劉學超苦笑道:“巧了,我也做了一樣的夢。”還好,那次實驗終于通過了。

為了批量放置16支樣品,來自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技術專家前后做了10套方案,怎么都放不下。但他們告訴自己,不行,一定要放下。最終通過不斷迭代設計,將空間用到極致,16支樣品放下了。

為了總重量不超標,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柜設計方案歷經5輪減重,在保證先進性、安全性的同時從每個細節摳重量。最后一輪時孫晉川笑稱:“能不能別減柜子了,我自己體重都減了好幾斤。”

多少次覺得“堅持不下去了”,但最終還是爬起來成為“打不死的小強”。回頭再看,孫晉川自信地說:“這些攻克下來的具體技術都成為了我們掌握的核心技術。”

在這場全國大協作中,來自各頂尖科研機構的專家們也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沒有這么多單位的支持,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么復雜的工程,這體現了我們國家強大的設計、科研和集成能力。”鄭會龍說。

尤其是最近幾年,為了保障后墻不倒,大家沒有節假日,冒著疫情的風險一出差就是一個月。今年春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制團隊齊聚北京,進行正樣機交付前最后的調試,除夕之夜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大年初一早上8點又來到現場工作。

“我們整個團隊幾乎都拼了老命。”鄭會龍說,“既然承擔了國家任務,就要交一份完美的答卷,這就是航天精神,也是我國航天事業能夠不斷超越自我的根本原因。”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11-30 第4版 綜合)

標簽: 科學實驗 高溫材料 工作溫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