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僅是收獲農產品的季節,也是東北林區采收野生山貨的最好時節。但近年來,“工人乘氫氣球打松塔(松樹的球果)竟飛到高空”的新聞不止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有的幸運獲救,也有人不幸受傷乃至失聯。
(資料圖)
圖丨@澎拜新聞
在關注傷者安全的同時,大家對松子也增加了幾分好奇:以前只是吐槽它貴,小小一包比一大袋瓜子價格還高,沒想到居然如此來之不易,要乘坐氫氣球才能打下來?公園里種的松樹下面也經常能撿到松塔,為什么找不到松子呢?
01
不是所有松子都好吃
/ 公園里撿的松塔能吃嗎 /
我們吃的松子,其實是松科植物的種子。油潤鮮嫩的口感、不需加糖的天然微甜和特殊的香味,讓松子在各地都備受歡迎。只有極少數人在吃過松子12~48小時內,口中會有一種苦澀的金屬味,但原因尚不明確。
松子丨圖蟲創意
松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樹木之一,但它們大多數的種子都太小了,不適合食用。比如我國各地公園里最常見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雖然枝頭果實累累,但它的種子僅有6至8毫米長,每顆種子都有一個披針形翅,長約1厘米,包裹在松塔的種鱗中。待松塔成熟時,種鱗裂開,有翅的種子就隨風飛走,落在地上的空松塔經常成為被人猜測“有沒有能吃的松子”的對象。
油松的針葉與球果丨Martin Withers / FLPA / mindenpictures
據統計,全世界126種松屬植物中,只有29種松樹的種子適合食用,其中有商業價值、能夠大規模采收交易的種類更是屈指可數。
松樹通常需要大約生長15~25年才能開始結果,達到產果高峰期的樹齡則在45年以上。松子的收成量受氣候、蟲害等因素的影響較大,采摘、加工松子又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因素使得在全球范圍內松子都不便宜。我國市面上較常見的食用松子主要來自紅松(Pinus koraiensis)、華山松(Pinus armandii),和近年來異軍突起的西藏白皮松(Pinus gerardiana)。
紅松松子:棕色厚殼,好吃難采
紅松松子主要產于我國東北的長白山、小興安嶺等地,古稱海松子,自唐至明,它都是東北少數民族和朝鮮半島政權向中央王朝進貢的土產之一。
紅松壽命長達500年,樹高可達40米以上,生長緩慢。東北的原始林一度因濫砍濫伐數量銳減,現在天然紅松林受到保護,提供松子資源的多為人工種植的紅松。樹齡較小的紅松結果實為“單掛”型,多結在頂枝和頂側枝上,老樹的松塔則往往是“一窩生”,有的一窩有好幾十個。
紅松的松塔比玉米棒子還碩大,成人單手都握不住。一枚松塔重約1千克,每片種鱗的底部有一或兩顆無翅的褐色外殼種子,完整的松塔可以剝出約100顆種子,松子略呈三角形。
紅松松塔丨 Wikipedia /ILoveAllTrees
紅松松塔成熟后種鱗不張開,種子不脫落,只能依賴松鼠、星鴉等動物取出種子,松子在它們搬運、儲藏的過程中萌發。紅松子的含油率達65-78%,高于其他松子,這是它吃起來格外香醇的奧秘——當然,熱量也不低。紅松子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較高,容易發生氧化,一旦保管不善變質,會產生難聞的“哈喇”味兒。
紅松松子的外皮厚且堅硬,為了牙齒的健康起見,如果沒有加工出裂縫,不建議像嗑瓜子那樣咬開。
取松子這事兒,松鼠更熟丨nhptv.org
現在的加工工藝令它能夠“開口”,吃起來方便得多。這當然不是雇傭老奶奶嗑的結果,而是用機器翻炒加熱、加水淋洗,通過熱脹冷縮的原理使殼裂開。也有先采用堿性溶液浸泡的方式,溶解外層纖維,沖洗后再加酸性物質中和,使殼變薄、易于裂縫。
翻炒后開口的紅松子丨圖蟲創意
松塔生長在離地面10米以上的樹冠位置,傳統的采摘方式是由人將特制的底部帶鐵釘工具綁在腳上,爬樹的時候鐵釘扎入樹干可以借力,攀到樹頂用長桿將未完全成熟的松塔打落,地上的人再將它們撿起來,靠人力背出山外。人工爬樹基本沒有多少保護措施,出意外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氫氣球的吊籃里打松塔的方式近年來逐漸普及,下面由其他人拉住繩子控制,盡管仍有風險,與爬樹相比,出事的概率已經降低了許多。然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建章立制仍處于空白狀態,令人感到擔憂。
松子丨圖蟲創意
華山松子:黑殼小粒,主產西南
華山松又名白松、五須松,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和西南部海拔1000-3300米的山地,近年來被廣泛用于西南的退耕還林實踐中,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市場上的“云南松子”,大多是華山松的松子。
華山松子的顆粒比紅松子小,長1厘米左右,兩頭尖、中間鼓,外殼黑褐色,稍有點像西瓜子。它的殼更薄,吃起來比紅松子容易,剝開后的松仁小小圓圓的,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嗑松”。
華山松子丨圖蟲創意
云南本地習慣將松子放入加了鹽的水中篩選,選出可以沉底的飽滿松子用來售賣,同時也能清理掉一部分表面的松脂,因此又名“落水松子”。不得不說,華山松子相比紅松子含油量低,味道可能稍有遜色,但不少人就偏愛這種不那么油潤的口感。
云南人稱松塔為“松苞”丨Flickr / nekonoir
巴西松子:其實和南美洲沒關系
松子愛好者當然不會錯過近年來引入電商、對剝殼非常友好的“巴西松子”,它外形細長,表皮極薄,不用費什么力就能剝開,香甜的種仁里面還有一根黃色的芯,口感獨特,所以也被叫做“紙皮松子”。它是西藏白皮松的種子,主要產于喜馬拉雅山麓西北的高山河谷地帶,包括我國西藏、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地。
巴西松子丨圖蟲創意
我國的西藏白皮松屬于保護植物,不能采摘松子,市面上能夠買到的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巴西松子”名字的來源,不是足球之國巴西,而是巴基斯坦西北部,因為這種松子的主產區在巴基斯坦西北部。
但是近年來,這些國家的西藏白皮松受到過度砍伐、密集采收和放牧破壞植被的影響,阻礙了種群的自然再生,數量已經減少了30%,前景不容樂觀。
巴西松子丨圖蟲創意
在巴西確實有一種中文名“巴西松”的植物,但實際上是南洋杉科植物巴西南洋杉(Araucaria angustifolia),也叫巴拉那松,結出直徑約30厘米的大球果,每個球果能取出20到120顆種子。南洋杉的種子外形像大號松子,可以煮熟或者烤熟吃。在上世紀,巴西境內的南洋杉林因為砍伐減少了 97%,現在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
巴拉那松的球果丨wikipedia / Deyvid Setti
小小松子背后,折射出了諸多問題。比如在東北,對紅松松子的過度采收,已經造成以此為食的動物如松鼠、花鼠等種群數量的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期待我們能早日在改良出專門的栽培種和加強采摘的規范管理上有所突破。
02
用有限的松子
/ 創造出無限的美味 /
松子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富有傳奇色彩的食物,因為營養豐富、來之不易,被古人列為仙家食品。除了直接當零食吃,松子在菜肴和點心里也能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放在飲品里。
出于成本的考慮,純用松子作餡的點心并不多見,主要與其他食材搭配成“什錦”,當然松子盡管用量不多,香味也是無法忽略的。清代宮廷里有一種“松仁瓤山楂”,是將松子填入去核山楂,加糖煮成的小甜品,現在的糖葫蘆繼承了這一做法,但把松子換成了便宜的瓜子仁。
松仁奶酥丨item.jd
蘇州的小零食“松子糖”形狀像個微型的粽子,晶瑩的糖中凝固著一粒粒小松子,這種做法據說起源自北宋,當時叫“糖松梅”,將松子、青梅一層層放入容器內,加糖腌制,在當時是昂貴的甜品。
松子糖丨item.jd
用松子和嫩玉米粒炒成的“松仁玉米”,香甜可口,入口鮮嫩,介于菜和甜品之間。淮揚菜里的“八寶豆腐”,將嫩豆腐丁和香菇碎、松子、火腿末等配料用雞湯燉煮,用勺舀食,下飯一流,據說來自宮廷御膳,光菜譜就要一千兩銀子。
松仁玉米丨圖蟲創意
形狀像個圓球的東北熟食“松仁小肚”,其實原材料和午餐肉較為接近,以碎肉和淀粉為主,里面點綴了少量松子,讓人吃的時候會有驚喜感。盡管芝麻或是花生碎也有借助所含的油脂提香味的效果,但松子的體積比芝麻大,口感又沒有花生那么硌牙。除了成本高,幾乎沒有缺點。
松仁小肚丨圖蟲創意
作者:瑤華
本文授權轉載自吃貨研究所(ID:Food_Lab)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百件清代江南女性文物亮相大博遼寧日報訊記者郭平報道10月9日,由大連博物館與湖州博物館聯合推出的“三月花一世念——清代江南女性的
2022-10-18 16:41
原標題:TVB臺慶劇《上車家族》開播(主題)幽默講述買房甜酸苦辣(副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繼首部臺慶劇《美麗戰場》于10月3日開播后,2022
2022-10-18 16:25
原標題:霓裳同詠話人生岳強說起湖廣會館,也許你感到陌生,因為它的繁盛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如果說起在那里上演的戲曲節目,也許你會莞爾
2022-10-18 16:29
原標題:入詩入畫的東方美學大展臺(引題)?文化綜藝永遠在創新(主題)近日,隨著《詩畫中國》《閃耀吧!中華文明》等嶄新的文化節目陸續播
2022-10-18 15:39
原標題:先農壇為何要建齋宮?李忠義賈建中聊起天壇的齋宮,許多人都能津津有味地侃上半天,尤其是兩道御河的傳說。但談起先農壇的齋宮(即慶
2022-10-18 15:31
原標題:彈幕,為何能讓屏幕“飄”起來?大眾日報記者于國鵬現在只要在網上、手機上看視頻,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一般來說總免不了和彈幕打交道
2022-10-18 15:29
原標題:脫口秀的未來在哪里?大眾日報記者朱子鈺大眾日報實習生陳晶晶從不溫不火到人盡皆知,山東籍脫口秀演員孟川只用了六分半的時間——在
2022-10-18 15:26
原標題:真人秀做引子,長短視頻+直播探索“拓圈”(引題)?綜藝《聲聲如夏花》嘗試定義音樂主播職業標準(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快手綜藝
2022-10-18 15:32
原標題:天長地久的傳統遺存《留住手藝》鹽野米松著英珂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楊秀云春晨,微雨后,寶釵的丫頭黃鶯兒和蕊官結伴去找黛玉取薔薇
2022-10-18 09:34
原標題:曾經面臨瀕危窘境,如今走進人們生活(引題)?非遺日益年輕態引領新國潮(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洋這十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
2022-10-18 09:34
原標題:古人熏衣比現代人還要講究古人衣服的布料取自天然的材料,像葛、麻、絲、布等,很容易被蟲蛀,所以從先秦開始,就有了佩戴香草的習俗
2022-10-18 09:39
原標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編劇游曉穎:最戲劇化的故事在家庭《三悅有了新工作》聚焦一個更極致的環境——生命的終點站,殯儀館。在
2022-10-18 08:47
原標題:紀錄片《盛世修典》首播見證超一萬件國寶繪畫的數字化匯聚過程(引題)?生動鏡頭語言讓國寶“開口說話”(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祖薇
2022-10-18 08:29
原標題:國寶名畫《洛神賦圖》系列解讀之三(引題)?1800年的中國愛情經典曹植的愛情不只是白日夢(主題)文并供圖 田玉彬在“《洛神賦圖》系
2022-10-18 08:30
原標題:去國博,一展看盡丹青千年(引題)1700余件國寶名畫看得過癮(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鄧偉攝北京晚報訊(記者劉冕)一展看盡丹青千年,這
2022-10-18 07:29
全球連線原標題:從老廠區到文化綜合體中國工業遺產煥發新生遼寧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擁有眾多工業遺產。在這眾多的工業遺產中,擁有六十
2022-10-18 07:42
原標題:走進“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引題)?縱覽中國百年考古成就(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任勝利自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發掘以
2022-10-18 07:41
原標題:兩萬支群文隊伍綻放龍江大地中國文化報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文 圖日前,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紅光鎮義豐村文化大院的50多名演員,正在抓
2022-10-18 05:31
原標題:《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出版北京日報訊(實習記者何蕊)北京大學日前發布,由北大聯合國內外幾十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承擔的“《
2022-10-17 15:28
原標題:電影《故園飄夢》廣州亮相(引題)故園夢、僑鄉情,原汁原味呈現(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以嶺南僑鄉為題材的電影《故園飄夢》,近日
2022-10-17 15:42
原標題:俄羅斯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開啟首輪全國巡演羊城晚報記者何晶10月15日,俄羅斯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首演
2022-10-17 15:31
原標題:《仙劍奇俠傳》視聽音樂會10月25日登陸廣州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10月25日,《仙劍奇俠傳》視聽音樂會將在廣州太空間上演。本場音樂會由
2022-10-17 15:35
《萬里歸途》中,張譯飾演的外交人員宗大偉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核的角色,他在電影中的情緒轉變與人物成長感染了許多觀眾,有觀眾感慨,看出了
2022-10-17 07:58
電影《萬里歸途》中,不僅關注到了深入撤僑前線營救同胞的外交人員,還關注到了在外交人員背后默默支持的外交家屬群體。殷桃飾演的白婳有雙
2022-10-17 07:58
由饒曉志執導,郭帆、王紅衛監制,張譯、王俊凱、殷桃領銜主演的電影《萬里歸途》正在熱映中。截至10月8日電影票房已突破11億,有超2600萬
2022-10-17 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