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沒有幾個男孩子不喜歡恐龍,因為這種遠古時期的生物簡直就是力量的象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龐大的身軀、強健的體魄,實在是令人著迷,然而恐龍種類繁多,其中最為強大的無疑就是霸王龍了。霸王龍又名“雷克斯暴龍”,其中的“雷克斯”就是英文“Rex”的直譯,意為“國王”。這是一種生活在距今6800萬年以前的肉食性恐龍,在它所處的時期,幾乎所有的草食性恐龍都是它的盤中之餐,毫無疑問,霸王龍就是白堊紀晚期的陸地霸主。
霸王龍是曾經的陸地霸主,那么假如它穿越到現代,是否還能成為百獸之王呢?
單從體型上來看,這個答案似乎應該是肯定的。霸王龍的身高最高可以達到6米,而體重更是接近9噸,相比之下,當今世界體型最為龐大的陸地生物就是非洲象,它的身高大概在4米左右,體重一般在6噸上下,顯然比霸王龍小了好幾號。不過大自然有著它自己的規律,并不是說誰的體型大,誰就一定能夠成為百獸之王,判斷一種生物是否強大的最關鍵指標就是這種生物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
霸王龍的身體狀況是與白堊紀晚期的地球環境相適應的,如果穿越到現代,必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恐龍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得益于當時的自然環境,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高,這就使得地球平均氣溫能夠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正是這種溫暖濕潤的氣候為恐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除了溫度和濕度方面的差異之外,白堊紀時期的地球氧氣含量也要比現在高很多,霸王龍猛然從一個高氧環境進入到一個低氧環境,身體肯定是會出現不適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現在地球的氣候環境雖然與白堊紀時期差異很大,但這并不重要。
恐龍之所以能夠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時間,就是因為強健的體魄賦予了它們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也許穿越而來的霸王龍最初會感覺不適,但假以時日必定是可以適應的,這就好像我們從平原地區來到高原地區,最初會感覺不適,時間一長就會逐漸適應,而且適應的速度往往與個人的身體狀況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霸王龍雖然能夠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但有一個問題卻是難以解決的,那就是食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大體型的動物往往都是吃草的,比如大象、河馬和犀牛,而肉食性動物的體型通常不會過于龐大,比如獅子、老虎和獵豹。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生命體維持生命活動是需要不斷攝取能量的,而攝取能量的方式就是進食,肉食動物獲取食物的難度要遠高于食草動物,如果它們體型過于龐大,那么很難能夠獲取足夠的食物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行。
在霸王龍所處的時期,存在著大量的草食性恐龍,這些恐龍的體型都十分龐大,完全可以滿足霸王龍的進食需求。
但如果霸王龍穿越到了現代,憑它這副比非洲象還大得多的身軀,每天所需的進食量是可想而知的,而這里并沒有那么多體型龐大的食草動物,所以它要想吃飽肚子就需要時時刻刻都在捕獵,即便如此仍難以滿足它的身體所需。不過要是把霸王龍關在動物園里,那倒是可以養得活,只不過養一只兩只還行,如果數量多了,動物園的飼養壓力就太大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sunmonarch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朝陽門關廂主街鉤沉張雙林“朝外大街正式啟動改造,將建設室外空中籃球場、地下藝廊、最美胡同”的消息,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同時,
2022-10-12 09:25
原標題:馮驥才《俗世奇人》推出手繪珍藏本人民日報海外版電(張笑瑞)《俗世奇人》是作家馮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國內外公認的小小說經典。2
2022-10-12 09:26
原標題:孫子兵法博物館開館中國青年報訊(許小猛)近日,全國首家《孫子兵法》主題博物館——孫子兵法博物館在江蘇蘇州吳中區穹窿山風景區孫
2022-10-12 09:38
原標題: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題)?紀錄片《荒野至上》第二季開播(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繼紀錄片《荒野至上》第一季在央視紀錄
2022-10-11 16:27
原標題:《千里江山》:樂音里的家國情懷徐堯在這場“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周年”音樂會上,我有幸見證了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早在交響音詩
2022-10-11 16:35
原標題:《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最美中軸線》等優秀原創文化節目破圈層傳播(引題)?擺脫流量綜藝傳統文化受捧(主題)【開欄的話
2022-10-11 15:40
原標題:跟著毛佩琦讀《莊子》明史學家毛佩琦先生,撰寫了《大家讀莊子》上下兩冊,洋洋40萬字的譯注,可謂“激活經典,融入當下”。《莊子》
2022-10-11 15:26
原標題:中日合作特展亮相清華藝博(引題)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模仿中國銅鏡式樣、紋飾的
2022-10-11 15:27
原標題:東城展出非遺保護十年成果北京日報?訊(記者李洋)昨天,《東城非遺這十年》專題宣傳展通過“非遺101”微信公眾號上線,展覽展示了十
2022-10-11 15:49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名家領銜(引題)?三臺梅派經典劇目年末饗戲迷(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王洋)記者自天津演藝網獲悉,12月2日至4日,天津
2022-10-11 15:45
原標題:網絡文學出海還需出精品王海寧不久前,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了《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藍皮書顯示2021年,雖然中國網絡文學
2022-10-11 09:44
原標題:魏風華映照出別樣唐朝天津日報記者何玉新印象暢游唐朝的山水體會唐人的樂觀近日,懸疑探案劇《唐朝詭事錄》在愛奇藝平臺播出。該劇憑
2022-10-11 09:34
原標題:“九說中國”系列叢書累計面世12種,從詩詞、典故、古橋梁等多個維度解讀傳統文化(引題)?書寫中國氣派,傳遞華夏文明精氣神(主題
2022-10-11 09:41
原標題:京劇分享會+戲曲演出付費直播(引題)?京劇藝術試水傳播新模式(主題)天津日報記者胡春萌日前,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打造的
2022-10-11 09:33
原標題:照我思索,可理解我,可認識人(主題)——序《我的忐忑人生》(副題)徐則臣小說讀完,等了一個月,期待某個宏大的命題自然地浮出水
2022-10-11 09:41
原標題:法國思想家拉圖爾去世:一位通才澎湃新聞記者王芊霓編譯采訪整理法國思想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Latour)于當地時間10月9日去世,享年75歲
2022-10-11 08:46
原標題:“演技只是演戲的一種技巧”(引題)甄子丹要讓觀眾看到自己那份真(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正在熱映的電影《搜救》中,甄子丹飾演的
2022-10-10 18:47
原標題:換個奇幻外殼談情說愛(引題)愛情偶像劇進入拼腦洞時代(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古穿今”“今穿古”“反穿書”“時間循環”“
2022-10-10 16:41
原標題:追憶崢嶸歲月致敬文化先驅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鄭娜?中國國家話劇院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10月1日至10月7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首演
2022-10-10 15:44
原標題:儒學的分化與戰國《詩》教的傳承《詩》在戰國屬于公共的知識資源,但儒家對于《詩》的推崇可謂是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獻來看,儒
2022-10-10 15:35
“史海鉤沉”原標題: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糧食生產和儲運是古代王朝的頭等大事,直接關乎國家興衰存亡
2022-10-10 15:33
“解碼二十四節氣”原標題:寒露:露凝而霜,菊有黃華“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唐代詩人戴察的《月夜梧桐葉上見
2022-10-10 15:39
原標題:探索喜劇的秘密,我們都需要真實和大笑近幾年喜劇節目在年輕人群體中很火。畢竟誰也不會拒絕被他人成功逗笑的那一刻。笑本身是一個具
2022-10-10 15:35
原標題:廣電總局公布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評審結果中新網10月9日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9日通過網站公布了2022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
2022-10-10 09:49
原標題:“詩假琴以鳴”:古典詩學中的以琴喻詩琴是樂器,亦是“道器”,“左琴右書”很早就成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詩與琴都是關乎理想、信
2022-10-10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