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世界熱門:“中國復眼”又有大動作!

時間:2022-07-09 07:31:31    來源:科技日報    

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

如何觀測它們?


(資料圖)

這是科學家一直研究的問題

今天

我國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項目

有了新進展

“中國復眼”二期將在重慶開建

建成后

可實現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和成像

8日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

與重慶市云陽縣人民政府

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共同建設

“超大分布孔徑雷達高分辨率

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項目”

(以下簡稱“分布式雷達”)

1.5億公里!世界探測距離最遠的雷達

分布式雷達由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及其他高校和單位共同建設

擬研制世界探測距離最遠的雷達

項目整體建成后

可觀測1.5億公里范圍內小行星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龍騰介紹道

分布式雷達項目的建設

將填補國內該項能力空白

滿足近地小行星防御

空間態勢感知等國家需求

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

前沿領域研究

例如

未來將要發射的天問二號

要選擇在條件合適的小行星落地

選址工作就需要“中國復眼”來幫忙

總之

在涉及人類未來探索

和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問題上

我們都需要一個大型雷達

來對小行星和地月空間之間的區域

進行觀測

別名“中國復眼”,這是個啥樣的雷達?

眾所周知

中國天眼FAST是一個“大天線”

而此次建設的分布式雷達

由20余部小天線組成

每一部天線孔徑達25米~30米之間

就像昆蟲的復眼

故也稱“中國復眼”

在功能上

它與天眼也不一樣

天眼是射電天文望遠鏡

主要接收星體發射出來的信號

本身并不發射電磁波

而分布式雷達

能自己發射電磁波探測小行星

并能接收回波

龍騰院士解釋道

“因為小行星本身不發射電磁波

所以用射電天文望遠鏡是看不到的

必須主動發射電磁波才能看到小行星”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為何選址重慶?

該項目分三期進行

第一期

“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

由4部16米孔徑雷達組成

用于驗證雷達體制和關鍵技術可行性

可實現月球三維成像

目前

一期項目選址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

目前已完成所有基礎設施施工

已安裝2部雷達設備

正在進行伺服分系統調試

預計今年9月啟動運行

此次簽約的第二期分布式雷達

選址落地重慶云陽

將建設20余部等效口徑100米的

高分辨率分布式雷達

可實現千萬公里外的

小行星探測和成像

完成深空雷達探測與成像的演示驗證

為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御和

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龍騰院士介紹道

至于該項目為何能落地重慶

一是因為重慶的地理緯度

適合雷達的設置和觀測

二是與重慶在科研上的深度合作

未來還將建設第三期

以實現內天陽系天體高精度主動觀測

屆時

也將是世界首部

具備三維成像和形變監測的深空雷達

探索宇宙星辰

我們永不止步

一起期待吧!

◎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審核:朱麗

終審:王郁

標簽: 三維成像 探測距離 近地小行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