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今日觀點!還是看不清楚? 看來望遠鏡該更新了

時間:2022-07-05 05:46:05    來源:科普中國網    

1609年,天文學家伽利略制成了口徑4.4cm的望遠鏡,并用它來觀測月亮、太陽、恒星和銀河系。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有科研產出的天文望遠鏡,伽利略用它發現了木星的衛星,并測定了太陽黑子周期。


(資料圖)

伽利略正在教別人怎么使用望遠鏡(圖源:Wikipedi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望遠鏡在天文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如何加大清晰度,自然成為了科學家們需要攻克的難題。

想要看得更清楚?麻煩加大口徑

隨著對望遠鏡光學原理的了解,科學家們總結出了影響望遠鏡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口徑。望遠鏡的口徑越大,收集光的能力越強,能夠捕獲的信息就越多。

以物理學家瑞利(Lord Rayleigh)命名的公式清楚地表達了光學系統孔徑與分辨本領的關系

公式看不懂沒關系,它想說的其實就是,望遠鏡的口徑越大,望遠鏡的分辨力越高,能夠觀察到的細節也就越多。

圖源:作者自制

隨著技術的進步,天文界制造地望遠鏡口徑也越來越大。1789年,英籍德國人威廉-赫歇爾制成了口徑為1.22米的反射式望遠鏡。1975年,蘇聯建造的六米口徑反射式望遠鏡BTA-6正式亮相,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

但在實際操作中,BTA-6的觀察結果和一米口徑望遠鏡的觀察結果相差無幾。盡管BTA-6擁有巨大的口徑,大氣湍流仍然牢牢限制著它的觀測能力。BTA-6一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夜晚能夠進行觀測,而且分辨力遠遠達不到瑞利公式的計算結果。

干擾觀測的大氣湍流

夜晚眨眼睛的星星、炎熱夏天道路遠方扭曲的汽車、飛機發動機后方的景象、都是大氣湍流造成的。在大氣湍流的作用下,物體看上去似乎被扭曲了。大氣湍流導致光線在穿過大氣時發生扭曲,使得望遠鏡觀察到的圖像質量大打折扣。

大氣湍流導致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圖像產生變形(圖源:Wikipedia)

起初,為了盡量減小大氣湍流帶來的影響,科學家們選擇在大氣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建造望遠鏡。BAT-6在建造前,十六支探險隊被派往蘇聯的各個地區,最終選址在海拔2070米的北高加索山脈。目前,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天文臺幾乎都位于夏威夷、加那利群島等大氣條件比較好的地方。

盡管如此,大氣湍流對觀測帶來困擾仍然是無法避免的。飽受折磨的科學家們心想:大氣湍流不是把光線給弄扭曲了嗎?那能不能把光再給“扭”回來呢?在這個思想的啟發下,自適應光學利用技術應運而生。

扭曲鏡面的自適應光學

早在1953年,科學家就提出了自適應光學的概念,但在概念提出后數十年才真正獲得突破。自適應光學的核心是,可變形的鏡面,以及探測光波扭曲情況的夏克-哈特曼波前傳感器。利用可變形的鏡面來矯正大氣湍流導致的畸變,從而大大提高光學系統的性能。

(圖源:作者自制)

可是鏡子要如何變形?其中一種思路是,制造一塊非常薄的鏡面,在鏡面背后施加壓力,促使鏡面變形。

比如,歐航局的VLT巡天望遠鏡里邊的變形鏡系統就是這樣的:

上邊密密麻麻的小孔會安裝一個個的小驅動器,然后再覆蓋上一片非常薄的鏡片,驅動器會帶動鏡片發生形變。

覆蓋在驅動器上的超薄鏡片(圖源:歐航局官網)

裝備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望遠鏡工作時,望遠鏡會朝著天空發射激光。這束激光的作用是測量大氣湍流帶來了多少畸變,測得的數據是變形鏡變形的參考依據。變形鏡在一秒內可以調整上百次形變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大氣湍流。

VLT天文望遠鏡獲得的圖像。左邊是開啟了自適應光學系統后獲得的圖像,右側是未開啟自適應光學系統后獲得的圖像。

(圖源:歐航局官網)

解決了大氣湍流這一難題后,天文界呈現出一番“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景象。已建成的大型望遠鏡有:

位于太平洋夏威夷島上直徑10米的凱克望遠鏡;

凱克望遠鏡(圖源:Wikipedia)

位于西班牙拉帕爾瑪島上直徑10.4米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

位于南非天文臺直徑11米的薩爾特望遠鏡。這幾大望遠鏡之間堪稱是諸神爭霸,實力相當。

目前,計劃建造還有直徑30米的TMT望遠鏡,等效直徑21.4米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以及直徑達42米的ELT望遠鏡。

ELT望遠鏡效果圖(圖源:歐航局官網)

自適應光學的出現,不僅對天文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在其他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醫學成像設備上,自適應光學應用使我們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人眼組織結構圖像,推動了醫學的進步;在人類未來最理想能量來源——核聚變領域,自適應激光光學能夠產生質量更好的激光光束,為人類能源未來提出新可能。

有大氣影響?那就上太空

除了自適應光學系統,還有一種更直接的消除大氣湍流的方法——去太空。

哈勃望遠鏡是人類擁有的第一臺在大氣層外工作的望遠鏡,它的口徑是2.4米。由于它位于大氣層之上,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影響。哈勃望遠鏡的出現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科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也讓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

前不久升空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是太空望遠鏡的新任王者。相比于哈勃望遠鏡2.4米的口徑,它不僅口徑更大(6.5米),而且還裝備了自適應光學系統。

全球各大望遠鏡尺寸圖集(圖源:Wikipedia)

受制于火箭尺寸,JWST的鏡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十八塊六角型的鏡片拼裝組成。望遠鏡主鏡面以折疊的方式進入太空,在太空中展開,利用自適應光學系統糾正不同鏡片的位置偏差。為了避免太陽對觀測的影響,JWST還特意跑到150萬千米遠處的第二拉格朗日點去進行觀測。

在建的太空望遠鏡中,還有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設計制造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預計在2024年,巡天空間望遠鏡將發射升空并與天宮號空間站共軌運行。

中國科學家們還在研究在軌制造并組裝望遠鏡的方案,彌補火箭裝載能力有限的不足。也許不久以后,我們就會擁有在太空中工作的30米直徑太空望遠鏡了。

大型天文望遠鏡堪稱人類智慧與現代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人類對太空的不舍追尋,推動了天文望遠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也將一直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https://www.tmt.org/blog/tmt20180419

[2]https://www.eso.org/public/

[3]姜文漢, Jiang, Wenhan,等. 自適應光學發展綜述[J]. 光電工程, 2018, 45(3):15.

[4] Angeli G Z , Dierickx P , Neill D , et al. Overview of the LSST active optics system[C]// Modeling, Systems Engineering, & Project Management for Astronomy VI. Modeling,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for Astronomy VI, 2014:91500G.

[5] Ellerbroek B L , Gilles L , Vogel C R .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Wavefront Reconstructor for Simulation of Multi-Conjugate Adaptive Optics on Giant Telescopes[J].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3.

[6]天文望遠鏡簡史 - jjjastronomy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304114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海里的咸魚

標簽: 大氣湍流 自適應光學 天文望遠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