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每日熱聞!國防部深夜低調發出消息,中段反導試驗成功,不亞于兩彈一星!

時間:2022-06-21 08:35:20    來源:科普中國網    

6月19日深夜23點40分,國防部網站悄悄地發布了一段簡短的消息,連數字和標點符號加在一起,才63個字符,全文如下:

2022年6月19日晚,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這可是于無聲處一個真正的驚雷!因為這個消息披露的事件,一點也不亞于兩彈一星的成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威懾性武器可能是未來戰爭致勝的法寶,但能夠讓威懾性武器發揮不了作用則更令人敬畏,這是后發制人的最重要本錢。


(資料圖)

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簡稱中段反導)試驗成功,說明我們有了后發制人的本錢,或者說有了另一種更令人敬畏的威懾力量。

現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中段反導/

現代戰爭最大的殺器就是導彈,所謂導彈,就是能夠攜帶戰斗部的飛行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并由制導系統指引控制航跡,到達目標并摧毀目標。導彈與過去常規武器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射程遠,在制導作用下可以精準地打擊目標。

有矛就有盾,如果導彈是攻擊敵人之矛,那么反導就是抵御導彈之盾。全世界擁有導彈的國家目前有100多個,而能研發制造導彈的國家只有30多個。

導彈種類很多,從射程劃分,有短程、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之分,一般把射程1000公里以下的叫短程導彈,射程1000~3000公里的叫中程導彈,射程3000~8000公里的叫遠程導彈,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叫洲際導彈。

對于射程分類,有些國家有不同的分發,這里就不多扯了。從發射方式劃分,有陸基、空基、海基導彈之分;從發射主體和打擊目標劃分,有地地、地空、岸艦、空空、空地、空艦、艦艦、艦地、艦空、潛艦、潛地等等。

而導彈攔截系統的分類,一般是以導彈發射后飛到什么位置進行攔截來劃分的,即分為上升段攔截、中段攔截、末段攔截。這比較好理解,上升段攔截,就是在導彈還剛剛發射上升的時候,沒有飛出大氣層這段時間攔截;中段攔截就是等導彈飛出大氣層,高速飛向目標時攔截;末端攔截就是在導彈重新飛入大氣層后,快要到達目標時進行攔截。

上升段攔截也被稱為助推段攔截,是導彈發射以后最早的攔截,如果能夠在這個階段摧毀導彈,對保護自身安全當然是最保險的了。但這種攔截難度很大,敵人在自己本土上剛發射,就能把它打下來,至少需要兩個必要條件:首先得發出攔截的地方距離導彈發射地點很近,而且導彈一發射就能鎖定了目標摧毀它,否則,導彈很快就飛出大氣層了。

現在比較典型的上升段攔截有老美的ABL機載反導系統,是裝置在波音七四七飛機上的高能激光武器。目前,這個助推段反導系統試驗取得了某些成功,但實戰會怎樣,還沒有案例。有專家認為,飛機要在敵國近距離反導,就必須先得到準確的導彈發射情報,先飛到附近等待時機。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可能還沒反導就被“導反”了,被擊落了。

末段攔截是在實戰中已經用得比較多的技術了,主要是應對中短程導彈襲擊,是導彈距離目標只有幾十公里的時候摧毀之。比較典型的有美國“愛國者3”和俄羅斯的“S-300”和“S-400”,我國的紅旗-22等。“愛國者3”在海灣戰爭等實戰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得到許多國家青睞,紛紛購買部署了這種反導系統,如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等。

中段攔截是整個反導階段中最難的技術,也是抵御遠程和洲際導彈襲擊的最重要屏障。因為這種反導系統一般應對的是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這種導彈一旦發射,一般都搭載威力極大的彈頭,甚至是核彈頭,只有將其攔截在大氣層外,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傷害;一旦反導失敗,就只有末端攔截這一個屏障了,即便攔截成功,也避免不了核彈對本土的巨大傷害。

而對核彈頭攔截成功,就會獲得后發制人的機會。而且這種中段反導導彈本身就可以作為戰略導彈轟擊對方,給敵人造成致命打擊。由此有人把這種導彈的重要性與兩彈一星并列起來,一點都不夸張。

中段反導系統是如何進行攔截的/

反導系統并不只是一個導彈發射,而是一整套系統,如前面說的愛國者反導系統,正式的名稱為MIM-104防空導彈系統,中文翻譯為愛國者防空導彈,有PAC-1、PAC-2、PAC-3等3種型號。

這套系統包括:8具二合一的運輸發射器,裝備了32枚導彈(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4枚一組轉載在M901發射裝置內,由M860半掛卡車運載;同時還伴隨一輛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以及配套的相控陣雷達、電源和作戰控制中心等。

這套系統需要配備1個營的兵員部署,分為1個營部連和五個發射連(單元)組成,再細分成情報、作戰、給養、醫療、火控、通訊、中繼、勤務等等排級分工,才能夠讓反導系統有機高效地運作起來。

我之所以這么詳細介紹愛國者反導系統,是因為沒找到中段攔截導彈系統的詳細資料,大家可以通過對這套系統的了解,來想象一下中段反導系統的難度和復雜度。

中段反導導彈要飛出大氣層,因此要飛到100公里高度以上,甚至數百公里高度去攔截,在來犯導彈沒有進入國境前,在大氣層外將其摧毀。則需要大推力火箭才能做到,這種大推力火箭在海基,也就是軍艦或潛艇上是無法發射的,只能進行陸基開發,也就是從陸地上發射,因此就叫陸基中段反導系統。

洲際導彈的飛行速度很快,動輒十幾馬赫,也就是音速的十幾倍,最快的洲際導彈速度達到27馬赫。這些導彈發射后突破大氣層,在真空中以每秒八九公里的速度飛行,因此在大氣層外飛行的時間并不長。

這就為中段攔截系統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既要能夠在很短時間里發現目標并預警,及時發射反導導彈突破大氣層,又要克服大氣層外惡劣的工況條件,并精準制導,緊咬目標密切跟蹤,進行動能攔截,及時摧毀目標。

由此,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必須具備一整套高效的遠程預警系統、攔截發射跟蹤制導系統、指揮管理協調系統。要做到這些,必須掌握極為先進的前沿科技,具有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還要具備海陸空全方位立體協同總體控制的作戰技術平臺,這種能力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具備。

即便是美國這么強大的實力,在多年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中也屢屢失敗受挫,只獲得部分偶爾成功,在2010年試驗失敗后,2013年的試驗宣稱取得成功,此后就再也沒有消息。

我國陸基中段攔截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早在2010年就開始了技術試驗;2013年、2014年、2018年、2021年又分別進行了技術試驗,一直到6月19日晚的試驗,每次都達到了預期目的。

達到預期目的是什么意思?我想就是試驗成功,這就給國家安全又上了一道保險鎖,并且具備了后發制人的能力。國防部發布的消息中還特別聲明,本試驗只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我很贊賞這種低調和平和的姿態,并從中感受到了大國氣度和擁有大國重器的底氣,這讓我想起一直以來國家堅守的誓言:我們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如有人膽敢前來侵犯,必將摧毀之。對此,各位怎么看?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請勿侵權抄襲,敬請理解合作。

標簽: 中段反導 洲際導彈 反導系統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