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動態:小兒積滯不吃飯,針灸幫您想辦法

時間:2022-06-17 09:27:36    來源:科普中國網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3822 篇文章


(相關資料圖)

概述

積滯是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酸腐或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結為主的病證。相當于西醫學的小兒胃腸消化不良。

小兒各個階段均可發病,但以嬰幼兒最為多見。稟賦不足,脾胃素虛,人工喂養及病后失調者更易患病。本病可單獨出現,亦可兼夾出現于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泄瀉等病。本病預后良好,少數患兒可因積滯日久,遷延失治,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營養及生長發育障礙,轉化為疳癥,故前人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為喂養不當、乳食不節,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或脾胃虛弱,腐熟運化不及,乳食停滯不化。病位在脾胃,病機為乳食停聚不消,積而不化,氣滯不行。

1、乳食內積 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若調護失宜,喂養不當,則易為乳食所傷,傷于乳者,多因哺乳不節,過頻過量,冷熱不調;傷于食者,多由飲食喂養不當,偏食嗜食,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煿,或貪食生冷、堅硬難化之物,或添加輔食過多過快等所致。若乳食不節,脾胃受損,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宿食停聚,積而不化,則成積滯,傷于乳者,為乳積;傷于食者,則為食積。

2.脾虛夾積 若稟賦不足,脾胃素虛:或病后失調,脾氣虧虛;或過用寒涼攻伐之品,致脾胃虛寒,腐熟運化不及,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滯不化,而成積滯。若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則可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營養不足,生長發育障礙,形體日漸消瘦而轉為疳證。

辨證

主癥:不思飲食,胃脘脹滿或疼痛,嘔吐酸餿乳食,大便酸臭,或溏薄或秘結。

1、乳食內積:腹痛脹滿拒按,煩躁多啼,夜臥不安,小便短黃如米泔,低熱,手足心熱,舌紅,苔白厚或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2、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形體較瘦,困倦乏力,夜臥不安,腹滿喜按,大便溏薄,夾有乳食殘渣,唇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滑。

基本治療

本病治療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基本原則。除內服藥外,針灸等療法也常運用。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以胃、大腸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主穴]: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配穴]:乳食內積配梁門、內庭;脾胃虛弱配脾俞、胃俞。嘔吐配內關。

[方義]:本病為胃腸運化失常,故取胃之募穴中脘、大腸之募俞天樞,以疏通脘腹部氣機,為局部選穴;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與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相配,屬于遠端選穴,可調理胃腸。

[操作]: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不留針,乳食內積(實證)用瀉法為主,輔以補法。脾胃虛弱(虛證)用補法為主,輔以瀉法。

腧穴定位

1、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2、天樞

[定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3、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4、上巨虛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外膝眼)下6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5、梁門

[定位]:位于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6、內庭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7、脾俞

[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8、胃俞

[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9、內關

[定位]: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脘屈肌腱之間。

其他療法

1、耳針 耳穴取胃、大腸、神門、交感、脾。每次選3-4 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左右交替,每日按壓3-4次。

2、點刺 取穴四縫,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或采血針在穴位上快速點刺,擠壓出黃白色黏液或血少許,每周2次,為1療程。用于乳食內積證。

預防調護

1.調節飲食,合理喂養,乳食宜定時定量、富含營養、易于消化,忌暴飲暴食、過食肥甘炙煿、生冷瓜果等。

2.根據嬰兒生長發育需要,按照月齡添加輔食的品種與數量,增進小兒脾胃功能。

3.積滯患兒應暫時控制乳食,給予藥物調理,積滯消除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4. 飲食、起居要有規律,飲食上要營養均衡,起居上保證睡眠充足、多曬太陽。

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

常小榮教授團隊

撰稿:彭涵 碩士研究生

指導老師:常小榮 教授

標簽: 脾胃虛弱 前正中線 生長發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