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除塵“黑科技”背后的現代家庭與室內污染的抗爭史

時間:2022-06-10 05:27:12    來源:科普中國網    

當“不良建筑綜合癥”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侵襲現代家庭的生活質量時,減少室內污染,成為科技革新在居家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攻克方向。

不良建筑綜合癥是現代住宅內多種環境因素綜合作用影響到人們健康的一種綜合癥,患者的主要癥狀包括眼刺激、胸悶、頭痛、疲勞等。眾多文獻研究顯示,其致病因素包括通風率低、室內清潔度差以及存在細菌、真菌、塵螨等等。

現代家庭至少70%以上的時間在室內度過,一些人甚至超過了90%,尤其嬰幼兒和老弱殘疾者的時間更長。一旦室內沒有及時有效地清潔打掃,居室內部環境質量就面臨下降和惡化,細菌、塵螨大量滋生,會進一步威脅到居住者的健康。

隨著城鎮化帶來的家庭功能多元化,家庭氛圍、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對于家庭個體和群體健康狀況的影響都不可小覷,而健康觀念的傳播和普及,使得現代家庭愈發重視居家衛生管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健康管理更成為新的共識。這些需求不斷催生了室內清潔工具的自我革新。但想要徹底解決現代家庭的室內污染“痛點”,人們已經做的,足夠有效了嗎?

吸層器脫胎于工業革命的科技智慧

用吸塵器清除室內污染物,保持室內清潔度,這一靈感萌發于工業應用。1860年,丹尼爾·赫斯發明了第一臺“工業吸塵器”,將灰塵“吹”進集塵盒。盡管清潔效率有限且身型笨重,這臺“工業吸塵器”依然點燃了人們對高效便捷“清潔機器”的憧憬和研發熱情。1901年,英國工程師布斯發明了“吸塵”法,用電泵把空氣吸入軟管,再用布袋過濾灰塵,“吸”塵器的雛形得以初顯。1906年,布斯進一步研制出家用小型吸塵器,成為劃時代的“吸塵”革新。

邁入20世紀中葉,工業化程度加深,空氣污染物無孔不入地“鉆入”緊閉門窗的家,人們的皮膚、衣服、家具每天都被骯臟的微塵包圍。當時全球主要的發達工業國接連受到空氣污染困擾,其中廣為人知的是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該事件導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群出現眼睛刺痛、呼吸困難、哮喘等癥狀。掃帚、抹布的打掃效果顯得捉襟見肘,人們開始對除塵效果更佳的機械化清掃工具趨之若鶩,由此,家用吸塵器被推向時代舞臺。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秘書長李明認為,吸塵器的出現既是一場家庭衛生的“重大革命”,也是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自此,居家清潔朝著程度更深、力度更強、效果更佳的方向大幅邁進。

圍繞著高效捕捉灰塵、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塵”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如今,家用吸塵器體積越來越小,功能卻越來越強大,效能越來越高。

早期的吸塵器有專門的集塵袋,體積龐大,但集塵袋常被灰塵堵塞,導致吸力明顯減弱。使用者需要時常更換集塵袋,這種操作繁瑣且不衛生。上世紀80年代,聞名遐邇的工業設計師和發明家詹姆斯·戴森首次將氣旋分離技術應用于吸塵器,通過強大的離心力分離空氣中的微塵,并推出無塵袋吸塵器,解決傳統吸塵器容易堵塞、吸力變弱的問題。之后,氣旋技術發展至雙氣旋技術、微振氣旋分離技術、多圓錐氣旋分離技術,技術愈發精細高效,帶來了更強勁持久的除塵體驗,這讓人們的居住環境愈發潔凈健康,打掃所花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為了優化吸塵器,數十年來,戴森工程師們還不懈地優化其核心部件馬達,試圖獲得性能、能耗、噪音與集成度之間平衡的最優解。2004年,第一代采用了數控技術的數碼馬達誕生,轉速達到1666轉/秒。很快,采用雙極設計的二代數碼馬達問世,體積只有上一代的三分之一,直接為后來的無繩手持吸塵器形態鋪平了道路。

居家清潔,自此開啟可以隨時邊走邊清理的時代,一個全屋清潔也能便捷舒適的未來向人們徐徐走來。

家庭結構更新 重塑清潔行為的內驅力

但當我們邁入21世紀,城市化進程逐漸加深,家庭小型化的趨勢日益凸顯,人們也越來越追求更精細、更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去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平均家庭戶規模只有2.62人,比10年前減少了0.48人。

與之相伴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會在家里養寵陪伴,艾瑞咨詢2021年發布的《中國寵物消費白皮書》顯示,中國目前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養寵滲透率已經接近40%(39.1%),三至五線城市滲透率也超過12%(12.3%),且還在進一步提升;此外,對現代家庭而言,房子也愈發不只是為了居住,而集健身、娛樂、會客等多項功能于一身。當家居構成要素日趨多元,清潔的復雜程度不斷提升,人們的清潔觀念和清潔手段跟得上需求嗎?

標簽: 現代家庭 室內污染 建筑綜合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