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國科普示范縣?丨串珠成鏈,溫州鹿城讓科普“長”在民間

時間:2023-07-10 09:58:26    來源:科普中國網    

學校里要建科普館,珍貴展品從哪里來?普通教學樓想要呈現聲學原理,天花板該如何改造?想便于青少年參觀,展示柜的高度和展覽區的距離該如何設定?日前,溫州市廣場路小學“李啟虎聲音科普館”和“神韻貝螺科普館”正式開館,這些問題,在設計之初就被細致考慮。

調動社會資源,聚焦重點人群,讓科普離普通人更近,這是溫州鹿城將科普工作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

在時間上延伸,在陣地上拓展,在內容上創新,鹿城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參與的科普工作局面,樹立科普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鹿城樣本”。

利用民智引導民企整合民力,科普要民有所為

科普具有公益屬性,既需要政府積極作為,也離不開市場和社會各方參與,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

經濟綜合實力躋身“中國縣域百強榜”、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和“全國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這些標簽,意味著鹿城擁有發達的民營經濟、雄厚的民間資本和活躍的民間社團等“先天優勢”。

以“小眼睛、看世界”為主題的溫州醫科大學眼健康科普館,將歷史、生活、藝術、科學等要素滲透到展館的每個角落。通過寓教于樂的展館功能,幫助兒童青少年探索眼睛的奧秘,通過活潑有趣的科普實踐,在玩樂中汲取眼健康知識和科學護眼方法。

溫州葉同仁中醫藥博物館,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科普活動,將中醫藥知識融入生活,榮獲了溫州市科普基地、浙江省科普基地、溫州市社科基地、溫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等眾多榮譽。博物館年接待參觀人數近2萬人次,通過走出校園,進社區、進小學等措施為人們送去健康科普知識。

加智科普實驗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和科普教育活動,持續公益性質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惠及學生達到數萬人次,2022年成為中國科協“科創筑夢”試點單位。

鹿城的不少企業,也成了科普鏈上的一環。走進潤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通過制作科普資料、播放科普視頻、演示科學小實驗等形式,定期開展“潤新一日游”水知識公益科普活動。

打造“一社一品”特色科普的社區,由點及面,形成多條“科普旅游帶”,編繪出“鹿城區科普陣地地圖”。如松臺街道郭公山社區科普體驗中心,聘請三位“非遺”傳承人和一知名科學老師兼任指導,定期為青少年開辦科普課程、非遺項目科普互動體驗課程。

類似的例子在鹿城還有很多。鹿城積極發揮社團功能,邀請“民智”投入科普事業,引導“民企”發展科普事業,整合“民力”充實科普力量。

少有所育老有所學才有所用,聚焦重點人群

鹿城區作為溫州中心城區,有78所小學、27所初中(含分校),不僅是溫州“雙減”工作主戰場、主陣地,涉及的青少年,也是科普工作的重點人群。

鹿城區科協全面打通與全區中小學校之間的科普共建合作渠道,牽頭打造的科學素養系列課程,與中小學校本教育有效融合,走入了溫州70 余所中小學校,提供系列科普進校園課程(活動)880 余場次,青少年參與145萬余人次。

2022年,中國科學院李啟虎院士與轄區廣場路小學聯手打造首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讓科學家精神和高品質科普走進中小學校。

場館建設過程中,更是充分考慮青少年科普需求。為了給學生帶來更好的觀感,在場館設計之時,專門為學生定制多個“1米高度”的展示柜——需要成年人略略彎腰細看的高度,對他們來說正好能夠平視;在科普館的部分區域,撤去了展示區的隔離罩,讓學生能直接觸摸到各類珍貴展品,“0米距離”拉近學生與科普之間的距離。

除了“一小”,還有“一老”。鹿城開展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以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組建專業的志愿者師資隊伍,分級設置不同規模培訓點,不僅提供“手把手”教學,還提供多元化課后服務。通過對智能手機高頻應用場景的全流程模擬,使老年學員真正會用、敢用、想用智能手機。

作為鹿城科普的另一張新名片,數字化改革引領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推動高端學術和科普資源流入鹿城。目前已成功打造“甌越院士之家”,協調組建“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π社區”,實現高端科普工作新格局。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