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簡訊:大熊貓的“語言”:如何用聲音和氣味交流

時間:2023-07-05 17:04:28    來源:科普中國網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它們的黑白毛色和憨態可掬的外表使人們對它們充滿了好奇和喜愛。但你知道嗎,大熊貓之間是怎樣交流的嗎?它們有沒有自己的“語言”呢?

1. 聲音:用聲音來表達情緒

大熊貓雖然是獨棲者,相互之間交流不多,但它們之間的聲音交流卻非常豐富。據專家們觀察,大熊貓成體的叫聲由12個比較清晰的叫聲和喘聲所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占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了威脅的恐懼等等。這些叫聲包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嗷叫:一種高亢而持久的叫聲,通常在發情期或爭斗時發出,表示求偶或示威。

低嗷:一種低沉而柔和的叫聲,通常在交配后或母子間發出,表示親昵或安慰。

哼叫:一種輕微而連續的叫聲,通常在相互接近時發出,表示友好或好奇。

吠叫:一種短促而尖銳的叫聲,通常在驚恐或警戒時發出,表示恐懼或警告。

強吠:一種強勁而有力的叫聲,通常在遭遇敵人或挑戰時發出,表示憤怒或威脅。

吼叫:一種沉悶而低沉的叫聲,通常在遭遇強敵或被攻擊時發出,表示抵抗或反擊。

尖叫:一種刺耳而高昂的叫聲,通常在受到傷害或極度恐懼時發出,表示痛苦或求救。

嘶叫:一種斷斷續續的叫聲,通常在幼仔與母親分離或被打擾時發出,表示不滿或抗議。

除了這些叫聲外,大熊貓還會發出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并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幼仔在這段時間里會學習母親的聲音,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聲音特征。幼仔最常見的三種叫聲是“吱吱”、“哇哇”和“咕咕”,分別表示饑餓、身體不適或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

當大熊貓在玩耍、進食或休息時,它們通常不會發出任何聲音,而是保持沉默。這種沉默是另一種交流方式,表示它們沒有交配或好斗的想法,只是簡單地表示友好或享受自己的生活。這種聲音規則可以幫助人們判斷在動物園里看到的大多數熊貓的行為。

2. 氣味:識別年齡、性別和信息

大熊貓大多數的交流都是通過留在棲息地的氣味標記來實現的。它們會用尿液、糞便或分泌物在樹干、巖石或地面上留下自己的氣味,以此來識別對方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發情狀態等信息。它們還會用爪子在樹干上刮出自己的印記,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領域范圍和身份。

當大熊貓想見面的時候,通常是發情季節,就會通過氣味標記找到彼此。一旦它們見面以后,就轉為聲音交流。氣味標記對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幫助它們找到合適的配偶,避免近親交配,維持基因多樣性,也可以幫助它們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保護自己的資源和安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