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有一個熱點事件,有個人開車到墓地,車內屏幕顯示周圍有十幾個行人,甚至還有一個騎自行車的,而當時的墓地道路上空無一人。居然在墓地看到了鬼影,這個消息一下子就火爆全網,說啥的都有。
汽車廠家作出了回應,稱采用的是激光雷達和視覺攝像頭融合感知,受限于當前市場傳感器識別能力的局限性,出現了識別偏差,后續會升級改進。
那問題就來了,不同廠家使用的傳感器性能相當,是否在同樣情況下是也會出現鬼影呢?還是說不會?鬼影背后的技術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究。
(資料圖)
現在用于輔助駕駛的車載傳感器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視覺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視覺攝像頭類似于人的眼睛,善于識別物體的形狀和顏色,但不具備測距能力,夜晚的識別能力會大幅下降。毫米波雷達對目標的位置和速度非常敏感,而且抗干擾能力很強,對煙霧和塵埃穿透能力很好,但它對目標的形狀和性質卻無能為力。激光雷達的測距能力強,多線激光雷達還可以描繪目標的輪廓。但它不能區分顏色,而且受煙霧和塵埃的影響很大。
圖片來自圖蟲網
三種傳感器的原理和能力非常不同,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場景,各有優長和短板。將三種傳感器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取長補短,發揮1+1+1>3的優勢,這叫做“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是門非常高深的信息技術。
白天多依賴視覺傳感器,霧霾天多依賴毫米波雷達,晚上多依賴激光雷達,這種定性說法很好理解,但如何對環境進行定量分析,三種信息的置信度和權值該如何確定,這是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好比是你戴一塊手表,看時間沒有問題,讓你戴三塊手表,就不會看時間了。可有人精通三塊手表的誤差特性,通過補差校準后,能得出比戴任何一塊表都更精準的時間。
但是,如果補差校準(即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不對,把三塊表的時間進行一番加減乘除,就可能得出一個遠離正確時間的數據,這就悲劇了。
筆者曾從事多年的雷達相關工作,對“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感觸很深。用三部雷達觀測同一批空情目標,會得到三個不同的航跡,這就需要用很復雜的技術方法進行航跡融合。融合好了,航跡精度會比單部雷達高,融合不好,航跡精度反而比單部雷達低。所以說,并不是傳感器越多精度就越高,“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能力才是關鍵,如果能力不夠,效果反而更糟。
某國外著名新能源車采用的是“純視覺方案”,其實就是只戴一塊表,避開了“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難題,成本低這頭先占上了,而且現階段的識別能力更穩定。從長遠看,汽車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是必然趨勢,但現階段的能力還有待觀察。
回到墓地鬼影事件,廠家的解釋是“采用的是激光雷達和視覺攝像頭融合感知,受限于當前市場傳感器識別能力的局限性,出現了識別偏差”。當前市場傳感器的性能是一致的,激光雷達和視覺攝像頭融合感知也是各廠家的普遍做法,如果其他廠家在相同場景不出現鬼影的話,那問題就出在了“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方面,而不是傳感器性能本身。
通過傳感器識別車外目標,并通過車載電腦顯示出來,這需要對車外目標進行模式識別,“模式識別”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內容,也是近年來很熱門的研究方向。
車外環境目標大體有六種,分別為卡車、大客車、小客車、摩托車、自行車和行人。如果傳感器的探測規則是:高度1~2.5米,寬度<1米,速度<2米/秒,就判定為行人,而不是卡車等其他五種目標。這是一個很合理的模式識別方法,但樣本只有6個,空間實在是太小了。如果按照上述的規則,路邊的垃圾桶、郵筒都會被顯示成行人。好比是一個人只見過蘋果和香蕉,你給他橘子、鴨梨、石榴,他都會判定為蘋果。
很明顯,墓地墓碑等景物,并沒有被該廠家納入到樣本空間。除了樣本空間要大,還要增加一個“負邏輯”。以行人為例,不僅要有符合哪些標準就可以判定為行人的正邏輯,還要有符合哪些標準就可以判定不是行人的負邏輯。例如,路邊有個塑料的衣服模特,高度、寬度、速度都符合行人標準,但它沒有頭,就可以判定它不是行人。沒頭的就不是行人,這就是一條很重要的負邏輯。
那該如何改進呢?有簡單和復雜兩種方法?簡單方法就是提高判決閾值,即在原有基礎上,縮小判定為行人的數值范圍,墓碑等就不會被顯示成行人了,但有些正常行人就會顯示不出來了。這就是通過提高“漏報率”的方法來降低“誤報率”,本質就是拆東墻補西墻,這種簡單方法不是正路。
復雜方法,就是不斷提高“多目標信息融合”和“模式識別”的能力,不斷增加樣本空間,不斷充實正負邏輯,從而在根本上提升目標識別的能力。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它是能獲得真正技術進步的正路。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奧卡姆剃刀
審核:劉紅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標簽:
上一篇:世界今頭條!固態電池,能否挑戰目前鋰電池的地位?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觀眾與舞者同臺(主題)瑞士約書亞·蒙登舞蹈團亮相(引題)解
2023-06-14 16:56
原標題:天津理工大學(引題)木雕博物館開館(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
2023-06-14 15:47
6月13日,瑞士約書亞·蒙登舞蹈團的演員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實驗劇場表
2023-06-14 15:54
原標題:星海音樂廳25周年開啟華彩篇章(引題)兩部《黃河》輝映精彩紛
2023-06-14 15:44
原標題:倒計時七天!第十九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開幕在即工人日報-中工網
2023-06-14 15:51
原標題: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首展”開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黃哲雯在第
2023-06-14 15:32
原標題:百人競技剁蕎面延安日報訊(記者劉小艷通訊員張娜)“又是膾炙
2023-06-14 14:42
原標題:重新發現非遺匠心之美《非遺新傳》帶你看→泱泱華夏、源遠流長
2023-06-14 14:34
原標題:非遺里的中國(引題)一個字符一首情歌壯族的“歌譜”太特別(
2023-06-14 14:45
原標題:300余件攝影作品展示京津冀文化遺產之美(引題)北京國際攝影
2023-06-14 14:48
原標題:當網絡犯罪分子遇到颯爽女檢察官(引題)熱播劇《公訴》拓展司
2023-06-14 14:55
原標題:第18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將在南寧舉行共謀智慧圖書館建設合作
2023-06-14 13:53
原標題:“安陵容”轉型大銀幕(引題)陶昕然新片《夾縫之間》獲好評(
2023-06-14 12:40
原標題:第二季《中國好聲音》亞軍張恒遠因病去世,年僅36歲新民晚報記
2023-06-14 11:54
原標題:《閃電俠》大銀幕沉浸見證閃電俠“沖破光速”新民晚報記者孫佳
2023-06-14 11:37
專訪侯明昊、周也:演員需要內心強大,有壓力才有動力中新網北京6月13
2023-06-14 11:55
原標題:導演烏爾善與“紂王”費翔“劇透”《封神三部曲》:(引題)用
2023-06-14 11:54
原標題:300余攝影作品展京津冀文化遺產之美北京日報訊(記者李洋)6月
2023-06-14 10:45
原標題:新技術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熱議的高頻詞(引題)未來,電影會否
2023-06-14 10:39
原標題:《基督山伯爵》啟幕大劇院國際戲劇季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6
2023-06-14 10:38
原標題:國圖開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北京日報訊(記者李洋)國家
2023-06-14 10:49
原標題:山西:從“空心村”到“創意園”中國文化報駐山西實習記者朱萌
2023-06-14 10:50
原標題:建“博物館之城”!北京財政每年安排約11億保障博物館運行市區
2023-06-14 09:53
原標題:《夢中的那片海》再現小人物飛揚人生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電視
2023-06-14 09:55
原標題:守望長江三峽擦亮文化底色侯文斌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瞿祥濤三
2023-06-14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