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世界要聞:面對同伴死去,動物也會感到悲傷嗎?

時間:2023-05-17 15:44:48    來源:科普中國網    

動物也會感覺到悲傷么?最近,神農架一對金絲猴母子的故事登上了熱搜。前不久,在神農架國家公園,一只金絲猴寶寶剛出生就不幸夭折。猴媽媽抱著小猴子的身體在樹上游蕩了很久,最終把小猴子安放在一處草叢間,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這段視頻一經報道便引起了無數網友的轉發,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動物真的會對逝去的同類表達悲傷么?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結論:有一些動物確實會對逝去的同類表現出悲傷,但大部分動物對死亡的認識其實與我們人類不盡相同。


(資料圖)

對生物而言,悲傷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這就需要它們必須有較為發達的大腦,比如大象、靈長類動物等。但對死亡的感知是很多動物都有的本能行為。動物學家凱麗?斯威夫特就曾做過一個實驗,她讓一些烏鴉看了很多死亡烏鴉的圖片,同時掃描這些烏鴉的大腦。然后她發現,當烏鴉看到死亡同類的照片后,反應最大的負責行為決策的腦區。這表明,烏鴉等動物看到死亡同類的第一反應是這些死亡現象對我的生存有什么影響,而非對逝去同胞表示出什么悲傷。

配圖來自圖蟲網

而反觀之大象、猴子、海豚等動物則對逝去同胞表現出了明顯的挽救、思念行為,如一些大象會聚在死去大象的身邊,用鼻子撫摸逝去大象的尸體,雌性猴子會撫摸死去幼猴的身體等。一些個體還會出現厭食、沮喪、暴躁等明顯的類似人類的創傷應激現象。但是,也有部分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并非是悲傷的表現,而是動物對死亡同類的好奇或恐懼,因為它們表現出了與以往不一樣的行為。大腦皮層實驗研究發現,一些動物在看到死去同類的尸體后,負責情緒的腦區確實會出現變化,但能否定義為悲傷還有待商榷。

此外,也有科學家認為,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悲傷是基于我們人類的情感、價值觀而理解、定義的。雖然早在達爾文時代科學家就已經認為動物具有情緒的變化,但動物所經歷的情緒變化是否與我們人類所感受到的快樂、悲傷一致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威廉與瑪麗學院的榮休教授芭芭拉·金博士就認為,我們不應完全以人類的標準去定義動物的情緒,她認為“如果一只與剛去世的同伴關系密切的幸存動物變得孤僻,不能按常規方式進食、睡覺和旅行,并且表現出物種特有的情感特征,那么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動物對死亡產生情感反應的證據。”

總之,死亡是所有物種都需要的問題,特別是群居動物或者社會性動物,如何面對同類的死亡,以及如何在這種過程中獲得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經驗才是它們更關心的事情。就像我們人類,當我們祭奠逝者的時候,也往往伴隨著更多的對生者的教育和反思。

愿逝者有他的天堂,愿生者有他的方向。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單少杰

審核:陶寧(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