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球今亮點!你從來沒有嘗過,食物真正的味道

時間:2023-04-14 11:37:26    來源:科普中國網    

假如唾液欺騙了你,不要難過,不要悲傷,因為它不止欺騙了你一個人……

西非的熱帶地區,盛產一種名為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的植物。

圖片來源:Hamale Lyma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資料圖片)

它的果實本身味道酸澀,不過當人類吃了它之后,再放一片檸檬在嘴里,也會感覺檸檬是甜的。這種讓酸味食物“變甜”的魔法,效力大概可以維持一小時。

神秘果之所以能欺騙人類的味覺,是因為一種特殊的糖蛋白——神秘果蛋白(miraculin)。這種物質在中性環境里嘗不出有什么味道,但在酸性條件下,它會與味蕾中的甜味受體結合。如此一來,當神秘果蛋白停留在舌頭上,人就會把酸的東西當成甜的。

那么,不使用這樣的味覺修改器,人類不就能嘗到食物真正的味道了?沒那么簡單,你以為自己的味蕾能與食物直接交流,但事實上你吃出的味道并非食物本身的風味,而是它被唾液調教后的味道了。

當神秘果突然告訴我們檸檬是甜的,我們至少會知道那是在騙人。但要是唾液悄悄地改造了我們的味覺,我們還能十分機智地發現嗎?

吃得多了,就不難吃了

唾液是口腔里的潤滑劑。有了它的保護,我們可以順暢地說話和進食,而不容易在這些日常活動中受傷。但唾液對食物的加工,不只是減少其中的顆粒,把食物變成易于吞咽的食團而已。

比如,當我們吃進一塊巧克力,其中的那些味覺物質,像甜味化合物、苦味化合物等等,通常要先溶解在唾液里,再與味蕾上的受體結合,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感受到它的滋味。與其說在品嘗巧克力的味道,不如說是在品嘗唾液與巧克力的混合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如果少了唾液,人就很難嘗出味道了。

保障我們的味覺能正常運作,是唾液的任務之一。除此之外,唾液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改造著我們的味覺。記憶里,你有沒有遇到過某種食物,最初覺得很難吃,咬一口就想吐掉,但吃過幾次之后卻發現味道沒那么差了,甚至還慢慢喜歡起來?

圖片來源:Pixabay

2017年,有一群科學家用特別的“美食”訓練了大鼠的味覺。他們為大鼠設計的餐食當中含有0.375%的奎寧,這是一種苦味刺激物,對沒有習慣吃苦的平凡鼠輩來說,并不是一種友好的成分。實驗組的大鼠要先吃14天不含奎寧的正常食物,再吃14天加了奎寧的食物;而對照組的大鼠一直都享受著不含奎寧的餐食。

剛開始吃奎寧餐的大鼠很不適應,進食量銳減。但兩周之后,它們對苦味食物的接受度提升了許多,飯量又回到基線水平。相比之下,一直沒有吃過奎寧餐的大鼠們,飯量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明顯的變化。那么,經過奎寧餐訓練的大鼠變得能吃苦,是它們習慣了那個苦度么?還是奎寧餐在它們口中的味道改變了?

科學家發現,在投喂奎寧餐期間,大鼠嘴里的多種唾液蛋白分泌量比從前更高了。而且,當吃過兩周苦味的大鼠回歸正常餐食之后,這些唾液蛋白也沒有降回基線水平。研究者通過實驗確認,這些蛋白質分泌量的變化,不是由于大鼠的飯量改變,而恰恰是因為飲食中加了奎寧。

后來,同一支研究團隊還做過另一項實驗,就是把已經養成吃苦能力的大鼠的唾液,放進沒有吃苦經驗的大鼠嘴里,結果那些沒被苦味調教過的大鼠也能夠忍受苦味了。與此同時,沒有吃苦經驗又沒有從同伴那里獲得“吃苦唾液”的大鼠,對突然降臨的苦味食物還是十分抗拒。

雖然,科學家并不十分確定,哪些蛋白質是幫助大鼠忍受苦味的蛋白質,但不同的唾液好像真的賦予了大鼠不同的味覺。那么,經過吃苦訓練的人類,和沒有訓練過的人類,也會擁有不同的味覺嗎?

2018年,有一隊科學家招募了64位志愿者,讓他們每天喝三次苦味的巧克力杏仁奶,每一次都要給杏仁奶的味道評分。這項味覺測試為期一周,隨著時間推移,志愿者們匯報的苦味分值在不斷下降。

除了主觀感受杏仁奶越來越不苦,志愿者的唾液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幾種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質(proline-rich proteins,PRP)含量逐漸增加。而這些蛋白質中,有的可以與苦味分子(如單寧)相結合。而人們感知到的苦味減輕很可能與此有關。

有些時候,我們對一種食物的評價會從難吃變到不難吃,甚至變到好吃,或許也是唾液成分發生改變的結果。研究者猜測,這大概是一種適應,可以幫人類減少對苦味物質(或其他讓人難以接受的味覺物質)的負面感受。

除了改變唾液的化學成分之外,利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改變我們的味覺感知。

為什么可樂沒氣了更甜?

我們能感受到甜味或苦味,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甜味化合物或苦味化合物順利到達味蕾,與相應的味覺受體結合了。但即便嘴里有這些風味分子,也不是都會抵達味蕾。如果有一種辦法,能堵住一些風味分子通往味蕾的路,就可以改變人類感知的味道了。

比如,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帶氣的可樂不像沒氣的可樂那么甜,一部分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其實,這個現象早已有一個更為人知的解釋,就是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碳酸的時候,會刺激舌頭上的傷害感受器(nociceptor),引發疼痛,分散大腦的注意力,使人感受不到太多的甜味。不過研究團隊堅持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他們關注的是口腔中的潤滑機制。在人類飲食的過程中,舌頭和上顎之間會發生滑動,此時唾液作為潤滑劑就十分關鍵,它可以減少凹凸不平的舌頭與上顎摩擦帶來的損傷。

例如,當唾液膜比較薄,無法完全避免舌頭和上顎直接接觸,這種潤滑模式叫做邊界潤滑(boundary lubrication);而當唾液膜足以把兩個表面完全隔開,不發生任何接觸,潤滑模式就成了全膜潤滑(full-film lubrication)。在不同潤滑模式之間,還有一種中間狀態,叫混合潤滑(mixed lubrication)。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用一個人造口腔模型,模擬舌頭和上顎被液體潤滑時的情景。他們發現,當人造口腔中舌頭與上顎的相對運動速度很慢的時候,液體提供的是邊界潤滑。而隨著滑動加快,更多的液體會被拖進舌頭和上顎的接觸面,流體動壓把兩個表面推開,潤滑模式變到混合潤滑,最終變為全膜潤滑。

而在不同的潤滑模式之間,口腔里的摩擦力也會有不同。研究者發現,在混合潤滑(速度3-15毫米/秒)狀態下,當液體形成的膜的厚度(~25納米)與人造口腔里舌頭表面的粗糙度(~20納米)相近時,汽水帶來的摩擦力達到了非汽水的3倍以上(相同壓力下)。

研究者解釋說,這是因為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會堆積在舌頭與上顎接觸面的入口處,限制了液體流動,減小了流體動壓,增大了摩擦力。科學家如此關心口腔里的摩擦力,是因為它常常影響到食物的口感,也會影響人們感知的味道。

圖片來源:Vl?descu et al, 2021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在汽水中找到了另一個增大摩擦力的因素。他們發現,汽水可以讓人造口腔里的唾液膜厚度減少80%。破壞了有潤滑作用的唾液膜,也就能給口腔帶來更大的摩擦。

科學家說,帶氣的可樂不如沒氣的可樂甜,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當我們喝進帶氣的可樂后,與摩擦力有關的機制影響了風味分子流向味蕾的過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要推翻前人的解釋,只是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而已。

所以,這樣的思路有什么用呢?了解了更多關于味覺感知的規律,食品科學家們就能更好地欺騙大家的味覺感知了。不過不要緊,反正我們從來也沒有嘗過食物真正的味道。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