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唾液欺騙了你,不要難過,不要悲傷,因為它不止欺騙了你一個人……
西非的熱帶地區,盛產一種名為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的植物。
圖片來源:Hamale Lyma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資料圖片)
它的果實本身味道酸澀,不過當人類吃了它之后,再放一片檸檬在嘴里,也會感覺檸檬是甜的。這種讓酸味食物“變甜”的魔法,效力大概可以維持一小時。
神秘果之所以能欺騙人類的味覺,是因為一種特殊的糖蛋白——神秘果蛋白(miraculin)。這種物質在中性環境里嘗不出有什么味道,但在酸性條件下,它會與味蕾中的甜味受體結合。如此一來,當神秘果蛋白停留在舌頭上,人就會把酸的東西當成甜的。
那么,不使用這樣的味覺修改器,人類不就能嘗到食物真正的味道了?沒那么簡單,你以為自己的味蕾能與食物直接交流,但事實上你吃出的味道并非食物本身的風味,而是它被唾液調教后的味道了。
當神秘果突然告訴我們檸檬是甜的,我們至少會知道那是在騙人。但要是唾液悄悄地改造了我們的味覺,我們還能十分機智地發現嗎?
吃得多了,就不難吃了
唾液是口腔里的潤滑劑。有了它的保護,我們可以順暢地說話和進食,而不容易在這些日常活動中受傷。但唾液對食物的加工,不只是減少其中的顆粒,把食物變成易于吞咽的食團而已。
比如,當我們吃進一塊巧克力,其中的那些味覺物質,像甜味化合物、苦味化合物等等,通常要先溶解在唾液里,再與味蕾上的受體結合,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感受到它的滋味。與其說在品嘗巧克力的味道,不如說是在品嘗唾液與巧克力的混合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如果少了唾液,人就很難嘗出味道了。
保障我們的味覺能正常運作,是唾液的任務之一。除此之外,唾液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改造著我們的味覺。記憶里,你有沒有遇到過某種食物,最初覺得很難吃,咬一口就想吐掉,但吃過幾次之后卻發現味道沒那么差了,甚至還慢慢喜歡起來?
圖片來源:Pixabay
2017年,有一群科學家用特別的“美食”訓練了大鼠的味覺。他們為大鼠設計的餐食當中含有0.375%的奎寧,這是一種苦味刺激物,對沒有習慣吃苦的平凡鼠輩來說,并不是一種友好的成分。實驗組的大鼠要先吃14天不含奎寧的正常食物,再吃14天加了奎寧的食物;而對照組的大鼠一直都享受著不含奎寧的餐食。
剛開始吃奎寧餐的大鼠很不適應,進食量銳減。但兩周之后,它們對苦味食物的接受度提升了許多,飯量又回到基線水平。相比之下,一直沒有吃過奎寧餐的大鼠們,飯量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明顯的變化。那么,經過奎寧餐訓練的大鼠變得能吃苦,是它們習慣了那個苦度么?還是奎寧餐在它們口中的味道改變了?
科學家發現,在投喂奎寧餐期間,大鼠嘴里的多種唾液蛋白分泌量比從前更高了。而且,當吃過兩周苦味的大鼠回歸正常餐食之后,這些唾液蛋白也沒有降回基線水平。研究者通過實驗確認,這些蛋白質分泌量的變化,不是由于大鼠的飯量改變,而恰恰是因為飲食中加了奎寧。
后來,同一支研究團隊還做過另一項實驗,就是把已經養成吃苦能力的大鼠的唾液,放進沒有吃苦經驗的大鼠嘴里,結果那些沒被苦味調教過的大鼠也能夠忍受苦味了。與此同時,沒有吃苦經驗又沒有從同伴那里獲得“吃苦唾液”的大鼠,對突然降臨的苦味食物還是十分抗拒。
雖然,科學家并不十分確定,哪些蛋白質是幫助大鼠忍受苦味的蛋白質,但不同的唾液好像真的賦予了大鼠不同的味覺。那么,經過吃苦訓練的人類,和沒有訓練過的人類,也會擁有不同的味覺嗎?
2018年,有一隊科學家招募了64位志愿者,讓他們每天喝三次苦味的巧克力杏仁奶,每一次都要給杏仁奶的味道評分。這項味覺測試為期一周,隨著時間推移,志愿者們匯報的苦味分值在不斷下降。
除了主觀感受杏仁奶越來越不苦,志愿者的唾液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幾種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質(proline-rich proteins,PRP)含量逐漸增加。而這些蛋白質中,有的可以與苦味分子(如單寧)相結合。而人們感知到的苦味減輕很可能與此有關。
有些時候,我們對一種食物的評價會從難吃變到不難吃,甚至變到好吃,或許也是唾液成分發生改變的結果。研究者猜測,這大概是一種適應,可以幫人類減少對苦味物質(或其他讓人難以接受的味覺物質)的負面感受。
除了改變唾液的化學成分之外,利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改變我們的味覺感知。
為什么可樂沒氣了更甜?
我們能感受到甜味或苦味,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甜味化合物或苦味化合物順利到達味蕾,與相應的味覺受體結合了。但即便嘴里有這些風味分子,也不是都會抵達味蕾。如果有一種辦法,能堵住一些風味分子通往味蕾的路,就可以改變人類感知的味道了。
比如,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帶氣的可樂不像沒氣的可樂那么甜,一部分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其實,這個現象早已有一個更為人知的解釋,就是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碳酸的時候,會刺激舌頭上的傷害感受器(nociceptor),引發疼痛,分散大腦的注意力,使人感受不到太多的甜味。不過研究團隊堅持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他們關注的是口腔中的潤滑機制。在人類飲食的過程中,舌頭和上顎之間會發生滑動,此時唾液作為潤滑劑就十分關鍵,它可以減少凹凸不平的舌頭與上顎摩擦帶來的損傷。
例如,當唾液膜比較薄,無法完全避免舌頭和上顎直接接觸,這種潤滑模式叫做邊界潤滑(boundary lubrication);而當唾液膜足以把兩個表面完全隔開,不發生任何接觸,潤滑模式就成了全膜潤滑(full-film lubrication)。在不同潤滑模式之間,還有一種中間狀態,叫混合潤滑(mixed lubrication)。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用一個人造口腔模型,模擬舌頭和上顎被液體潤滑時的情景。他們發現,當人造口腔中舌頭與上顎的相對運動速度很慢的時候,液體提供的是邊界潤滑。而隨著滑動加快,更多的液體會被拖進舌頭和上顎的接觸面,流體動壓把兩個表面推開,潤滑模式變到混合潤滑,最終變為全膜潤滑。
而在不同的潤滑模式之間,口腔里的摩擦力也會有不同。研究者發現,在混合潤滑(速度3-15毫米/秒)狀態下,當液體形成的膜的厚度(~25納米)與人造口腔里舌頭表面的粗糙度(~20納米)相近時,汽水帶來的摩擦力達到了非汽水的3倍以上(相同壓力下)。
研究者解釋說,這是因為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會堆積在舌頭與上顎接觸面的入口處,限制了液體流動,減小了流體動壓,增大了摩擦力。科學家如此關心口腔里的摩擦力,是因為它常常影響到食物的口感,也會影響人們感知的味道。
圖片來源:Vl?descu et al, 2021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在汽水中找到了另一個增大摩擦力的因素。他們發現,汽水可以讓人造口腔里的唾液膜厚度減少80%。破壞了有潤滑作用的唾液膜,也就能給口腔帶來更大的摩擦。
科學家說,帶氣的可樂不如沒氣的可樂甜,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當我們喝進帶氣的可樂后,與摩擦力有關的機制影響了風味分子流向味蕾的過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要推翻前人的解釋,只是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而已。
所以,這樣的思路有什么用呢?了解了更多關于味覺感知的規律,食品科學家們就能更好地欺騙大家的味覺感知了。不過不要緊,反正我們從來也沒有嘗過食物真正的味道。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北京豐臺將書展開到社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通訊員鮑豐鑫新書簽售、閱讀沙龍、名家講堂 芳菲四月,書香正濃,4月14日至4月
2023-04-14 11:54
原標題:當AI開始歌唱,人類的歌聲還能否被聽到?中新網北京4月14日電(記者王詩堯)“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呼吸都由AI演唱。”AI唱歌雖然已經不是
2023-04-14 09:42
原標題:文化和旅游部擬對未成年人參與劇本娛樂活動設置保護條款文化和旅游部4月13日發布公告,就《劇本娛樂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
2023-04-14 09:49
原標題:同一APP換個端口收聽得重新交費會員收聽一些專輯還得再充值(引題)視聽類App能否“只收一次費”?(主題)法治日報記者文麗娟用手機
2023-04-14 09:45
原標題:青色,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色彩密碼包巖青色,是春天的顏色。無論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還是“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2023-04-14 08:41
原標題:青年電影人將鏡頭對準人間煙火(主題)帶著大銀幕上的中國故事“揚帆遠航”(副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萬里歸途》《刺殺小說
2023-04-14 08:36
原標題:類型拓展表達創新(引題)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在京首映(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徐嘉偉)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
2023-04-14 08:35
原標題:《無間》最大的看點是演員(主題)首次當導演的奇道對“實力派”贊不絕口(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由靳東、王麗坤、張志堅、王志文主
2023-04-13 22:37
原標題:第十四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征文正式啟動第十四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征文11日正式啟動。即日起,香港大中小學生及35歲以
2023-04-13 15:54
原標題:海派皮影戲亮相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展演(引題)?《花木蘭》捧起“紫金杯”(主題)新民晚報訊(記者趙玥)4月2日至4月12日,首屆全國
2023-04-13 15:53
原標題:現代京劇《東方大港》展現中國創新故事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伴隨著舒緩的回憶曲,舞臺紗幕上播放的泛黃的青島港老照片,昨晚,青島
2023-04-13 15:49
原標題:舞劇《歌唱祖國》再現經典誕生歷程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4月16、17日,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現實題材舞劇作品《歌唱祖國》在國
2023-04-13 15:45
原標題:為何靳東演不好這部諜戰劇◆孫佳音由靳東、王麗坤、張志堅、王志文等主演的諜戰劇《無間》正在熱播。開播伊始,就有網友吐槽劇情雜亂
2023-04-13 15:55
原標題: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舉辦(引題)?崇尚經典內化出新(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賴睿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璀璨瑰寶,是具有代表
2023-04-13 14:45
原標題:重溫《自由與愛情》,“全球最大裴多菲之書”亮相(主題)將在上海圖書館東館展至五月中旬(副題)文匯報訊(記者許旸)“生命誠可貴
2023-04-13 14:32
原標題:西班牙鋼琴家馬里奧來寧演奏:(引題)?在中國,看到了古典音樂的未來(主題)新華日報記者周嫻馬里奧·阿隆索,是西班牙“鋼琴王子
2023-04-13 13:53
原標題:滑稽戲《哎喲爸爸》在笑聲中探討養老新華日報訊(記者王慧)4月12日,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杯”優秀劇目展演落下帷幕,滑稽戲《哎
2023-04-13 10:32
原標題:根據倫敦西區現象級懸疑經典改編(引題)?《偵查》中文版4月27日將登南鑼劇場(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北京兒藝出品、根據倫敦西區
2023-04-13 10:51
原標題:虛構應以生活為基礎馮倩近日,“國產劇能不能尊重一下產婦”這一話題登上了某熱搜榜單,眾多網友紛紛跟帖留下自己觀點。“喝奶茶可以
2023-04-13 10:32
原標題:政策引導、業態融合,北京推動實體書店高質量發展(引題)?城市書香,更多“悅”讀方式(文化市場新觀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施芳
2023-04-13 10:52
原標題:嶄新“九兒”亮相,“紅高粱”打磨升級歸來新華日報記者王慧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江蘇大劇院原
2023-04-13 10:44
原標題:文學現場的魅力與挑戰(創作談)(主題)——《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與我的文學批評(副題)孟繁華《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藝術——2
2023-04-13 09:45
原標題:《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首周末拿下3 77億美元,超越迪士尼動畫片票房紀錄(引題)?這一回,電影成為了游戲衍生品?(主題)文匯報
2023-04-13 09:51
原標題: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張星竹近幾年,兒童文學創作蓬勃發展。其中,兒童文學短篇小說的創作得到了眾多出版社和期刊社的重視
2023-04-13 09:32
原標題:評獎首次全板塊覆蓋網絡視聽內容(引題)?上海電視節今年6月將迎“白玉蘭綻放”(主題)解放日報訊(記者張熠)記者昨天獲悉,第28屆
2023-04-13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