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強勢科普 | “水中小白鼠”

時間:2023-03-28 13:35:27    來源:科普中國網    

NO NO NO

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這位大咖——斑馬魚(Danio rerio)

現實生活中,你見到的也許是這樣的


(相關資料圖)

還有這樣的

也可能是這樣的

因體側具有像斑馬一樣縱向暗藍與銀色相同的條紋而得名。

生物學分類情況

種群分布

原產于亞洲南部,廣泛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緬甸以及巴基斯坦。后被引進美國、斯里蘭卡、菲律賓、毛里求斯等地。

基本特點

斑馬魚是體外受精發育,胚體透明。胚胎發育快,受精后3天左右孵化出膜,5天左右開口進食,約3個月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2年以上。

斑馬魚可常年產卵,繁殖周期3-4天,一對成年斑馬魚每次可產卵200-300枚,受精率通常在70%以上。養殖溫度一般在23-31℃,15℃左右仍可存活,最佳養殖溫度在25-28℃之間,pH值在6.8~7.8,硬度在2~6之間。

胚胎發育歷程

主要有8個時期:

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體節期——咽囊期——乳化期——早幼期

斑馬魚由于具有養殖簡單、胚胎透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發育迅速、性成熟周期短、產卵量大、轉基因和突變品系眾多、遺傳學工具成熟等諸多優點,近年來已成為研究脊椎動物發育、人類疾病、環境科學、水產育種等的新興模式動物

模式動物在生命科學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常見的模式動物有海膽,果繩,線蟲,斑馬魚,非洲爪蟾和小鼠等。斑馬魚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受科研工作者重視的模式動物。

斑馬魚作為模式動物的優勢

1. 具有與人類高度的相關性

基因測序表明斑馬魚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達87%。其在生理功能、免疫系統及生物信號傳導通路等方面具有與人類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斑馬魚的安全性與功效測試結果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和預測性。

2. 實驗周期短、測試成本低

斑馬魚胚胎的發育速度非常快,24小時的發育程度相當于哺乳動物8~10天的發育程度,被譽為“模式動物加速器”。通常從受試物在斑馬魚上進行暴露到完成測試僅需3天左右即可完成實驗,相當于哺乳動物4周左右的暴露實驗。

3. 可以實現高通量篩選

斑馬魚繁殖速度快、產卵數量高,胚胎和幼魚個體較小(通常在2mm左右),可開展實驗室條件下大樣本的高通量篩選,這對于提升藥物、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健康產品的研發效率具有積極重要意義。

4. 符合實驗動物福利保護的國際“3R”原則

斑馬魚屬于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在實驗動物倫理方面的限制小。

斑馬魚大事記

上過太空的魚

2022年7月24日,中國天宮空間站首個實驗艙“問天”成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航天員在天上養斑馬魚、種水稻,把“農場”開進太空!

其實,上太空對斑馬魚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早在1976年,斑馬魚就跟隨前蘇聯的“禮炮五號”空間站上過太空啦。

在生物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及前景

1. 發育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模式動物

運用胚胎和遺傳學操作技術,可以很方便地對斑馬魚進行細胞標記和細胞譜系跟蹤,也可做胚胎細胞移植,還可培育單倍體及基因組倍增。

2. 人類疾病的研究模型

斑馬魚在生長過程、組織系統結構與人有很高的相似性,兩者在基因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上也表現出很高的保守性,因此斑馬魚是研究人類疾病發生機制的優良模式動物。

在國際上,斑馬魚模式動物的使用正逐漸拓展和深入到生命體多種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的發育、功能和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研究中,并已應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規模新藥篩選。

3. 環境毒理監測

斑馬魚胚胎和幼魚對有害物質非常敏感,可用于測試化合物對生物體的毒性。

根據國際斑馬魚信息中心網站數據,全球已經有超過1300多個活躍的斑馬魚實驗室,這個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所以,斑馬魚被稱作“水中小白鼠”,也就不足為奇了~

聲明:文中所有素材均取自互聯網,歡迎批評指正,互相探討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系刪除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