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即時 > 正文

京東“爆了” “省出來”的業績不可持續

時間:2023-05-22 11:45:52    來源:網經社    

繼去年二季度利潤轉正后,京東的業績開始持續增長。2023年第一季度,京東的業績再次“爆增”。

今年以來,京東做出了許多大改革,“百億補貼”、“開放第三方賣家入駐”、“5年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這是其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一季度,京東的財報表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營收實現微增,凈利潤同比增加40億元。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240%,服務收入實現474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4.5%。


(相關資料圖)

但業績的背面,市場仍然對京東的未來業績充滿擔憂。一季度京東最拿手的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商品收入同比在下滑,營銷費用節省了7個億,被指為了凈利潤“省錢”。

而在各家紛紛競爭海外市場之時,京東收縮了海外電商業務,這讓不少業內人士,對京東的未來表示擔憂。

“百億補貼”未影響利潤

先來看好的一面,根據京東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業績公告》,今年一季度,京東實現營業收入2430億元,同比微增1.4%,經營利潤為6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億元,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76億元,同比增長88.3%。

在京東宣布推出“百億補貼”的時候,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質疑,這項舉措會拖累京東業績,但從財報來看,并未受影響。在京東官號發布的數據圖中,京東甚至稱百補“創造了一季度的歷史最佳盈利水平。”

而衡量一家企業的盈利質量,凈利率是重要的指標,京東一季度的凈利率為3.1%,低于阿里3.6%,抖音12.68%,拼多多24%。雖然一季度京東取得了不俗的凈利潤,但在同行中,其仍然可能存在成本偏高、經營層面壓力較大等問題。

在財報中,京東也詳細披露了服務收入、京東物流、達達等業務的業績情況。

從服務收入來看,京東的表現可圈可點,實現了474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4.5%,占總收入近2成,其中60%的收入來自于物流及其他服務。

2年前馬云曾說過,未來電商的增量市場在B端。京東服務收入之所以能取得重大飛躍,就在于第三方商家的貢獻。

本地生活、良品鋪子、永輝超市等線上線下零售企業的收入貢獻從2020年的27.9%上升到2022年的51.5%,由此帶動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同比增長59.8%,占京東物流總收入比例近70%。

不僅如此,京東一季度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240%,財報中透露,增長的商家大多來自時尚、居家和商超品類,并且來自第三方商家的收入同比增長率達到了過去四個季度以來的最高。

在用戶數據上,京東沒有做太詳細的披露。只透露京東PLUS會員規模一季度末達到了3500萬,plus會員年均消費水平保持在非plus用戶的8.4倍。履約費用降至6.3%,達到近年來同期的最優水平。

在重要業務上,一季度京東自營SKU超1000萬,一季度周轉天數為32.4天,為全球領先。與此同時,京東稱小時購GMV同比增長60%,已與超過30萬家實體門店展開合作,為2000個縣市提供品類廣泛的即時零售服務。

至于達達無人配送開放平臺,自2021年7月上線以來,截至2023年3月31日,累計真實配送超過10萬個商超在線訂單。其中,京東物流運營超過1500個倉庫,包含云倉面積在內倉儲網絡總面積已超過3100萬平方米。

“省出來”的業績不可持續

漂亮的業績背后,京東在核心業務上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營收凈利潤雖雙增,但財報顯示,一季度京東自營零售收入同比下滑了4.3%,這是該指標自有數據以來首次季度下滑。

此外,一季度京東最拿手的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商品收入約為1170億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183億元。換言之,京東最核心的業務板塊,已幾乎停止增長。

京東物流一季度收入雖然達到了367.3億元,同比增長34.3%;但是去年第四季度,這一數據是430億元,同比增長41.1%。對比發現,京東物流的營收增速也放緩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了8.6%,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了7.3%,在電商消費環境回暖的情境下,京東自營收入反趨勢下滑,背后顯示的業務發力疲乏更為明顯。

更嚴峻的是,2022年京東GMV同比增長5.6%,雖然仍在低幅增長,但這是其2014年登陸納斯達克以來的最低值。同行競對中,先不論拼多多和抖音,快手電商的GMV也同比增長了32.5%。京東再強,行業的蛋糕就這么大,也經不住抖音、快手一步步蠶食,其未來的GMV增速堪憂。

此外,京東的“危機”還在于,其業績增長較大的因素,并非來自自身業務的發展,而是“省出來”的。

在財報中,京東含蓄地表明“一季度以來,京東集團對業務架構、組織單元進行了主動變革,一方面梳理和優化業務結構,讓業務更加聚焦于成本、效率、產品、價格、服務能力的優化;另一方面精簡管理層級,讓距離市場和用戶最近的業務單元擁有更大的業務決策權,激發出每個業務單元的活力。”

這段話其實用四個字可以概括——降本增效。用大白話說,京東在業務和人員架構上都進行了精減,首先是裁員,尤其是向管理層開刀,不盈利的業務也被大規模砍掉。

京東通過“收縮”成功提升了凈利潤,其中營銷費用同比去年一季度就減少了7億元。但靠裁員和撤業務并非長久之計,如何在業務上講出好故事,京東應該想一想了。

京東還是一條腿走路

來看看老對手阿里,其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中國商業收入同比下滑1%,淘寶和天貓實物商品GMV(剔除未支付訂單)同比中單位數下降。

看起來,阿里和京東都被抖音、拼多多等后起之秀瓜分市場,但兩者其實面臨的境況不同,相比之下,京東的危機要更為嚴重。

中國市場增長乏力,出軍海外市場是現在許多電商巨頭的選擇。2022年第三季度,阿里國際商業部分收入同比增長18%,國際零售收入部門增長了26%,海外市場正成為阿里的第二增長引擎。

而京東對海外市場的態度截然不同,其對海外電商市場沒有太多的布局。今年1月,京東甚至宣布收縮海外電商業務,加碼倉儲物流。機構Metric.vn數據顯示,Shopee獨占越南市場份額的72%,Lazada擁有20%的份額。在寡頭格局下,京東尋找增量的代價很大。一條腿走路的京東,業績增長瓶頸更嚴重。

其次,在消費者越來越追逐低價的時代,京東給人的感覺卻還是很“貴”,這點對京東來說是致命傷。

去年11月,劉強東在內部會議中指出,如果低價是“1”,品質和服務兩個是“0”,失去了低價優勢,其它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

在商家管理上,京東也出現了“bug”。京東的業務分為低毛利的自營模式(1P),和高毛利的服務模式(3P)。在3P模式下,商家可以自由選擇快遞公司,不少行業人士認為,這可能導致訂單外流。

此外,有些商家在京東掛賣貨鏈接,接到單子后,從拼多多上低價發貨,相當于白嫖流量。這也可以側寫出,京東商家的利潤需求,是還未被滿足的。

也許是面臨重重困境,也許是20周年的特殊轉折點,京東今年進行了“陣痛式調整”。

除了加大“百億補貼”的力度,京東還實行了“買貴雙倍賠”的措施。此外,在低價戰爭上,京東近期還上線了“單件到手價”,重塑低價心智。在首頁上,多個重要位置被“京東秒殺”、“9.9包郵”代替。據悉,今年618,京東百億補貼頻道將向所有商家開放。

以上改革,將對京東的經營成本提出又一考驗。新任CEO許冉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短期內業務的調整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收入增速,相信通過一段時間,各個品類都會回到更加健康的增長趨勢上。”

“618”在即,經過調整的京東,是否能從拼多多、抖音等對手中搶回份額?今年二季度,京東的財報能否帶來新的驚喜?目前看,依然困難重重。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