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即時 > 正文

全球熱資訊!互聯網醫療的轉折

時間:2023-02-10 10:44:54    來源:網經社    

自從2014年開啟以來,互聯網醫療經歷了兩輪過山車式的發展,發展理念也從最初的顛覆變為補充。隨著后疫情時代的開啟,互聯網醫療的需求高峰已過,市場面臨再次轉型。


【資料圖】

中國的互聯網醫療主要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導,意圖采取與消費類似的改造模式從外部切入醫療服務的流程。這一點與美國有著很大的不同,美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雖然也喊出類似顛覆式創新的口號,但其主要圍繞雇主和商業保險公司向雇員和保險用戶提供健康福利,這包括在線問診、慢病管理和行為健康管理等服務。這是一個純粹的外部市場,與整個醫療服務流程并沒有緊密的協同,可以說是一個新創造出來的市場。

但中國是一個醫保全覆蓋的國家,企業并沒有可以進行自保的選擇,除了體檢和企業補充醫療保險之外,大部分企業沒有采購其他健康福利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互聯網醫療在中國想要創造一個類似美國這樣規模的市場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在原有醫療市場體外難以創造規模化收入,就必須直接切入整個醫療服務流程,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醫療的早期投資愿景是以顛覆醫療體系來預測市場趨勢的。

但是,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以私立醫療服務為主導的,市場和人才流動的管制相對寬松的國家,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尚且只能在體外發展。中國這樣一個以公立為主,市場和人才流動高度管制的環境下,互聯網醫療要想切入其中的挑戰要遠大于美國。

因此,在掛號、在線問診、慢病管理等院外服務都難以獲得真正的規模化收入之下,面向院內的服務一度受到熱捧,比如醫療信息化和單病程管理等。但這些面向院內并延伸到院外的服務受到諸多的制約。特別是高度管制的醫療市場下,各類服務的規模很難出現快速增長,面臨一個較長的瓶頸期。

除了政策管制,利益沖突和長鏈條都決定了互聯網醫療很難從外部突破。中國醫療服務的鏈條較長且環環相扣,醫院正日益變成全能型的服務機構,如果疊加上醫聯體和醫共體的發展,一個醫聯體可以完成從前端問診到后端康復護理的全鏈條治療。事實上,只有歐美的醫療體系更注重強調服務的專業化和效率,將醫療服務鏈條的每一個部分都切分開來,這才發展出了獨立實驗室、獨立影像中心、獨立放療中心和以處方藥為主的大型藥店。

而東亞地區本身更強調醫院的全能化,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即使醫生自由執業能在全能型醫院市場下獲得發展,其對醫院的依附程度要遠大于其他更專業化的市場。

因此,醫療服務流程的整體利益已經固化,如果從外部切入流程中,必然導致利益沖突。當然,如果能給醫院做增量,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可能獲得一定的發展。但是,優質醫院的品牌都已經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不需要從外部導流,而需要外部導流的醫院都是本身就缺乏吸引力的。而無論是藥品還是檢查,都是醫院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可能將這些利益拱手送人,外部很難真正去撬動。所以,互聯網醫療能從固化的醫療利益中獲取的收入相當有限,難以支撐市場對能規模化增長的想象力。

當然,本質上來說,互聯網醫療在中國不僅代表互聯網公司,而是代表了整個院外市場的力量,互聯網只是其希望突入醫療服務鏈條的一個工具,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互聯網醫療可以容納這么多非醫療服務的概念。在美國市場,互聯網醫療只包括醫療服務,藥品流通和零售以及信息技術等都不在這個范疇內。

概念龐雜也有好處,只要能做出規模,任何公司都可以把自己包裝成互聯網醫療公司,從而獲取科技股的高估值。從實際營收來看,藥品和保健品的銷售才是市場變現的可行路徑,這也是一個完全院外的市場,主要受到個人保健消費的需求推動。當然,疫情的發生也助推了院外藥品消費需求的上升,但隨著疫情的退去,互聯網醫療的第二波高峰已經結束。

隨著科技股估值的下降,互聯網醫療需要向市場講述新的故事。雖然賣藥仍是在互聯網醫療概念下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什么樣的服務能夠取得更大規模仍是市場最為關注的。一方面,隨著醫院受到多重沖擊,有恢復收入增長的需求,互聯網仍有導流和提高服務管理效率的工具價值,這為互聯網醫療創造了一定的可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院外市場是否能在疫情后維持原有收入的增速將有助于觀察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

標簽: 互聯網公司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