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統籌謀劃,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扎實開展廣東省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強化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0年至2022年,全省共檢查食品生產主體8.76萬家次,食品銷售主體82.05萬家次,餐飲服務主體78.57萬家次,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各類市場26.36萬家次,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1.49萬家次;組織監督抽檢67.90萬批次;查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案件19916宗,罰沒款18387.2702萬元,收繳假冒偽劣食品709.23噸,吊銷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108個,移送公安機關案件567件,受理投訴舉報97702件,組織開展宣傳活動4888場次、組織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27.6萬人次,組織開展規范化建設的農村食品經營店352個,為規范農村食品市場流通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大力規范生產經營行為
推進食品小作坊生產行為規范化。一是完善長效監管機制,修訂《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完善小作坊登記制度和流程。推動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廣東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規范》的制定與出臺,為小作坊提質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廣東省食品小作坊清理整頓工作手冊》,提高小作坊自查效率。廣州、佛山市實施無紙化電子監管。深圳市通過實施《食品小作坊品質提升項目》,對全市小作坊開展現場提升幫扶指導。東莞市實施全方位視頻管控與產品掃碼溯源。江門市采用規范化管理打造名特優作坊,結合鄉村振興和文化旅游,打造“睦洲豆沙餅”品牌以及“外海面”“雙水燒臘”等一批名特優作坊品牌。二是出臺多項措施鼓勵小作坊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強食品加工小作坊集中區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探索新途徑推動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和小作坊集約化管理。珠海市開展許可前置技術指導,對全市白酒加工小作坊100%啟動升級改造、23家食用植物油小作坊在生產線上加裝了黃曲霉毒素降解機。河源市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規劃建設小作坊集聚區。惠州市探索建立小作坊區域性集聚區、網絡集中監管區。江門、茂名市實施精準指導,逐步引導條件較好、產品輻射范圍較廣的小作坊升級為企業。行動以來,全省升級改造小作坊1480家,檢查小作坊41205家,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4972份,落實整改小作坊6213家。
加強農村地區食品經營環節監管。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以農貿市場、校園周邊、節假日臨時食品集市等農村食品集散源頭地為重點場所,以保健食品、酒類產品、濕米粉、散裝食品、過期食品、“涉老”食品等為重點品種開展專項整治,開展應節年貨食品、地方特色食品、土榨花生油、散裝白酒等專項檢查,督促經營者不得銷售“五無”(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產許可、無食品標簽)食品、過期變質食品等。強化特殊食品專賣店、體驗店的監管,督促經營者嚴格落實《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等要求。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食品經營監管效能,食品銷售風險分級管理與日常監管系統、廣東省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管系統、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管理系統、特殊食品追溯系統已投入使用。
強化風險排查,加大農村地區食品安全抽檢力度。以調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飲料、方便食品、酒類、地方特色食品等農村消費量大的食品為重點品種,以食品(含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農村學校及校園周邊,以及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等為重點區域開展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2020年至2022年11月20日,組織在農村地區(鄉鎮、鄉村)開展監督抽檢529356批次,不合格12622批次,不合格發現率2.38%,對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已全部依法處置。組織對2020—2021年度3批次以上抽檢不合格和2022年第一季度3批次以上抽檢不合格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開展飛行檢查和責任約談,督促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二、全面提升農村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能力
規范農村食品流通渠道。以全省納入農貿市場綜合治理行動三年計劃為契機,對1877家市場深入開展綜合治理,其中2022年對550家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切實抓好農貿市場硬件設施改造,完善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管理制度,有力促進農貿市場的規范發展。開展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工作,指導各地引導農村食品經營店通過與供銷社合作、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配送、種養殖基地直供等形式規范進貨渠道。梅州市聚焦農村學校周邊、偏遠鄉村等重點區域,突出糕點類、面包制品、散裝食品及奶類食品等重點或高風險食品,率先啟動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工作。廣州、韶關、江門、陽江、云浮等市積極與市供銷社聯合開展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試點,引導食品經營者依法合規經營。茂名市供銷社對直營連鎖門店實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建立食品采購制度,形成商品可追溯機制,上架食品做到“三證”齊全,通過自有連鎖物流配送方式,實現食品配送閉環管理。目前全省開展規范化建設的農村食品經營店352個。
推動基層治理,助力食品安全監管。各地以配置食品安全協管員為切入口,發動村委會參與農村食品治理工作。通過納入地方財政、規范協管員管理、完善協管員工作制度等方式,建立協管員隊伍,發揮食品安全協管員的作用,全省現有食品安全協管員23777名。江門市積極發揮配備的1139名食品安全協管員力量,各基層監管所負責聯絡轄區村入戶。清遠市將食品安全協管員的工作經費和工作補助列入縣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經費落實情況納入食品安全年度考核指標。
加強培訓教育與引導規范,推動監管隊伍與行業素質“雙提高”。開展餐飲服務單位尤其是農村餐飲服務單位培訓考核,推動單位食堂(含學校食堂)、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農村餐飲服務單位等重點單位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員必須參加培訓,增加培訓考核頻次,上下半年各完成一次培訓考核,累計培訓考核餐飲服務單位86萬家次,培訓餐飲從業人員170萬人次。采取“線上+線下”雙軌制培訓模式,推動全省系統干部不斷提升專業思維和專業素養,專項行動以來完成省級面授培訓食品檢查隊伍1651人次。
三、始終保持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高壓態勢
整治行動以來,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結合“鐵拳”行動、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專項工作、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深入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執法行動,重點對城鄉接合部涼茶經營店鋪、農村餐飲服務單位、鄉村旅游服務單位、農村食品小作坊等與農村村民密切相關的對象組織專項檢查,重點打擊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經營未經檢驗檢疫的肉類、“三無”食品、“超過保質期”食品等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假冒地理標志產品行為,保護食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安全,有效遏止全國范圍內利用電商平臺侵犯“馬壩油粘米”地理標志產品名稱的違法行為,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局2021年地理標志行政保護典型案例。依法打擊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2020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省市場監管系統立案調查不正當競爭案件1336宗,罰沒10211.31萬元;查處借“保健”之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93宗,其中在農村地區生產、銷售仿冒混淆產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案件17宗。2020年至2022年,各地立案查處食品、保健食品虛假違法廣告案件1497宗,罰沒款4505.2699萬元,相關處罰資訊及時歸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強化信用約束。查辦了一批有影響、有震懾的重大典型案件,嚴懲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懾。
四、部門聯動合力推進專項整治工作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圍繞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工作任務,聯合省公安、農業農村、商務、供銷等部門印發《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五部門關于加強農村食品流通渠道管理深化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流通渠道管理,深化農村食品經營店規范化建設,提升農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農業農村部門三年來依法查辦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325件,移送司法機關45件。2022年9月組織開展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典型案例評選活動,重點篩選報送農產品中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和違規農獸藥殘留超標等執法典型案例,并遴選了5個典型案例向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報送。公布了一批示范效應強的典型案件,增強執法震懾力。2022年組織對全省20個地級以上市(深圳市除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抽檢樣品6707批次,監測樣品種類達80余種,檢測項目包括68種禁(停)限用農獸藥和常規農藥,共發現157批次不合格樣品,總體監測合格率為97.7%,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相對穩定,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公安部門將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犯罪納入公安部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昆侖”專項行動和省公安廳“八大專項行動”“颶風”專項行動統籌推進,作為評價各地公安機關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項目,充分調動各地公安機關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積極性。通過對各地市公安機關打擊農村假冒偽劣食品犯罪工作情況進行定期通報,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2020年至今,全省公安機關共立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刑事案件88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23名,涉案金額約1.2億元。依托“兩法銜接”機制加強與行政監管部門協作,強化執法聯動、案件線索移送、涉案物品檢驗鑒定和處置,取得積極成效。2020年至今,公安機關根據行政部門移送線索立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案件350起。
商務部門大力推進商務信用標準建設,三年來在全國率先推出《商貿流通企業商務誠信評價指標體系》《商圈商務誠信評價規范》《電子商務平臺誠信評價規范》《快遞業企業誠信評價規范》《會展組展企業誠信評價規范》等五項省級地方標準。創新開展“誠信興商”典型案例評選,廣泛宣傳推廣全省各地、各部門在推進商務誠信建設方面典型經驗和做法,加強案例宣傳展示,積極構建誠信經營和消費環境。
省供銷社組織各地供銷社對系統所屬經營場所和服務網點,特別是農村加盟店、村級便利店等重點對象,經常性開展全方位、地毯式的食品安全檢查,尤其加大對方便食品、休閑食品、酒水飲料、調味品、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等農村消費量大的食品品類質量安全的檢查力度,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食品進入農村市場。指導經營者從合法合規的渠道進貨,加強食品進銷貨管理和監督,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嚴格食品質量控制,確保經營食品安全可靠。(通訊員 粵市監)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陜西西安:?(引題)小劇場蓬勃發展的三大“燃”動能(主題)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秦毅在古城西安,近年來,小劇場提速發展,在展
2022-12-26 10:45
原標題:北美票房:《阿凡達:水之道》穩居北美周末票房榜首中新社洛杉磯12月25日電(記者張朔)雖現較大跌幅,《阿凡達:水之道》(Avatar:TheWa
2022-12-26 10:47
原標題:國風動漫如何激活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王偉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獲獎名單。經申報、評
2022-12-26 10:50
原標題:成都圖書館“閱讀+”:(引題)發揮“破圈”之力創造“喜閱”時光(主題)中國文化報駐四川記者付遠書近日,四川成都圖書館攜手成都市
2022-12-26 10:43
原標題:手工藝的“新國際化”杭間今天看來,作為中國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工藝美術,如何走出一條新的國際化道路,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工藝美術家思
2022-12-26 10:47
原標題:全景式展現文學大師人生路(引題)凌宇《沈從文傳》典藏版面世(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今年12月28日是沈從文誕辰120周年紀念
2022-12-26 09:35
原標題:非遺“二代”接棒百年技藝:萬物皆可“漆”中新網貴州大方12月25日電作者周燕玲見到非遺“二代”高焱時,他正忙著向客戶介紹大方彝族
2022-12-26 09:53
原標題:廣西文物攝影師十余載彎腰“定格”歷史讓文物“活”起來中新網南寧12月25日電作者黃令妍陳冠言王以照步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辦公區
2022-12-26 09:38
原標題:歷史現實題材交相輝映敘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引題)2022哪部電視劇讓你哭了笑了(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對于年底的很多
2022-12-26 09:41
原標題:2022王蒙梁曉聲書寫“不老的青春”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2022年,73歲的梁曉聲和88歲的王蒙寶刀未老,繼續為青春謳歌。七旬梁曉聲
2022-12-26 09:37
原標題:電影市場緩慢復蘇,期待更多優質影片上映讓觀眾找回光影的感動——(引題)影院回來了嗎?(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閱讀提示
2022-12-25 07:50
【藝評】原標題:“梅開二度”,我們還可以期待胡歌云外剛上任時昂首挺胸,幾集后慢慢有些駝背。在電視劇《縣委大院》里,胡歌演活了一位基層
2022-12-25 07:37
原標題:被詩注視的歷程——品讀《越過山頂的太陽》木汀《越過山頂的太陽》(浙江文藝出版社)是俞敏(筆名肅其羽)的新詩著,是一部既有個人
2022-12-25 05:45
【新書榜單】原標題:生活的符號?文明的記憶《長城的故事》[英]威廉·林賽著吳琪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本書精心選取了與長城有關的50件
2022-12-25 05:36
【高談闊論】原標題:剪不斷理還亂的剔書劉建民時近歲末,哩哩啦啦前后歷時大半年的蝸居裝修總算結束了。其實早就有裝修的念頭。只是因為單位
2022-12-25 05:48
原標題:每顆星都值得被看見時斕娜《勞動者的星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書,作者稍顯特殊:布展工、育兒嫂、地攤小販、頂棚匠、業余演員··
2022-12-25 05:40
原標題:冬日里溫馨的書店近日,記者途經海淀,看到“不再繁華”有些日子的中關村顯得很是冷清。也許是疫情的原因,也許是寒冷的天氣,街面上
2022-12-25 05:33
原標題:交響樂版《成都》:用音樂實現成都與世界的對話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張世豪當管弦遇見電音,當民族演唱聯袂國外流行,當音樂回到滋養
2022-12-24 16:37
原標題:天津:“家藏”變“國寶”的敦煌遺墨光明日報記者劉茜陳建強天津博物館二樓,展柜中一幅用曲曲彎彎的文字書寫的文獻吸引著參觀者。展
2022-12-24 16:56
原標題: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下周啟幕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12月30日,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將正式啟幕。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里,七大展覽
2022-12-24 15:37
原標題:位于黃土高原的南佐都邑性遺址(考古進行時)韓建業甘肅慶陽西峰郊區的南佐遺址,位于黃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這里黃土厚達200多米,
2022-12-24 15:35
原標題:我們這樣守護大足石刻(主題)——一位“文物醫生”的自述(副題)陳卉麗過去,文物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夠系統、科學。科
2022-12-24 15:36
原標題:“蟋蟀文化三部曲”系列圖書:透過蟋蟀還原中國古代生活方式中新網天津12月24日電(張少宣王在御)記者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獲悉,
2022-12-24 15:40
原標題:“數字敦煌”激活傳統“潮”文化:線上“開花”,線下“結果”中新網蘭州12月24日電(記者馮志軍丁思)30年之后,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數
2022-12-24 15:51
原標題:《大紅燈籠高高掛》編劇倪震去世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12月21日,中國知名編劇倪震逝世,享年84歲。倪震是中國電影理論學者、劇作家,
2022-12-24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