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尚 > 正文

天津市東麗區開展支農惠農服務活動 為農民送上增產增收良方

時間:2022-02-17 09:57:32    來源:東麗區融媒體中心    

政府下足科技功夫,助農種好增收莊稼。春節假期剛過,東麗區及時抓住種植戶翻耕耙地的時機,開展支農惠農服務活動,為農民送上增產增收的良方,送去及時長效的幫助。

眼下,在金鐘街歡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合作社成員們正忙著翻耕耙地,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蔬菜種植。今年蔬菜怎么種?怎樣施肥作物更增效?啥時候打藥蔬菜更安全?種了大半輩子田的邢萬祥心里有一串的疑問。

日前,東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農藝師黃久林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邢萬祥種植蔬菜。他建議邢萬祥根據種植的黃瓜苗特點,前期用殺菌素和植物營養素混合液沾一下根,這樣能夠促進根系的生長。此外,他還向邢萬祥傳授蔬菜施肥、打藥的新知識,一下子解決了邢萬祥心中的疑問。

去年開始,黃久林和合作社成員結成幫扶對子,發現他們習慣采用傳統平畦方法種植蔬菜,4000畝西紅柿種植基地低產田占了多半,便推廣“高壟種植+滴灌”的新技術、新方法。然而,合作社成員看到平整的菜田被修成了一條條田間地壟,減少了西紅柿種植面積,害怕減產歉收。若搞砸了,自家賠不起,大家紛紛打起了“退堂鼓”。

見農民用新技術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不高,黃久林向大家細致地講解高壟栽培的好處,他說:“一是能夠提高地溫,有利于根系的生長。二是能夠促進光合作用,鋪上滴灌帶,控制澆水的數量,不但能降低大棚濕度,少使用農藥,從而達到減輕病蟲害發生的目的。”

黃久林不僅講給農民聽,還示范給農民看,讓邢萬祥壯起了膽子,成了合作社里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按照黃老師傳授的種田新方法,邢萬祥挖壟筑畦,采用高畦深壟新的栽培技術,地沒變大,邢萬祥的西紅柿收成卻比往年增加了20%左右,最大的西紅柿長到了1公斤。邢萬祥高興地說:“新的種田方法,讓我眼前一亮。黃老師帶來好幾種高科技的種植方法,使我受益匪淺。”

嘗到科技種田甜頭的邢萬祥信心倍增,今年他又把這項增產增收新方法,擴大到黃瓜種植,讓他的腰包逐漸地鼓了起來。

在歡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往無論西紅柿好壞都混在一起,一家一戶就近在田間地頭售賣,導致價格不高。此外,家家戶戶都搞采摘,互相壓級壓價,使遠近有名的歡坨西紅柿更賣不上價。

春節剛過,歡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著手建立專業合作組織,與合作社成員簽訂種植合同,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服務,把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生產和變化莫測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提高西紅柿產出的效益。

歡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李永鋒說:“用合作社的銷售渠道帶動銷售,未來要做到包裝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做到全方位的服務,種植戶只想著怎么種植,別的不用考慮。”

為了使服務更對準農民的“胃口”,春節過后,東麗區先后組織10多支科技服務隊走訪農戶,請農民填寫種養殖、促增收的意見反饋卡,梳理農民的反饋信息,拉出服務的“菜單”,再確定傳授的內容。農技專家們帶著“菜單”下鄉,深入淺出地講解具有指導性的知識,提供適合農民的技術服務,解決了他們遇到的科技難題。

標簽: 農民增收 天津市東麗區 支農惠農服務 增產增收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