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熱點 > 正文

金慧玲:用科技點燃年輕一代對非遺保護的熱情

時間:2024-02-27 10:06:33    來源:今日熱點網    

隨著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特別是對于青少年,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尊重,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在現階段呈現出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作為一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文化表達,非遺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樣性的象征。

非遺文化的普及與保護已成為國家戰略的核心要務。以《非遺里的中國》為代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攜手推出的這一文化巨制,不僅致力于展現中國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通過強大的媒體力量,大幅提升了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熱愛,進而將其轉化為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此外,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舉辦,將近千個非遺項目及5000余名國際代表匯聚一堂,以“共享履約實踐,深化文明互鑒”為主題,不僅展示了中國非遺的璀璨多樣性,也推動了全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這些活動不僅凸顯了非遺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也展現了中國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堅定決心與顯著成就。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我國致力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到國家級的文化戰略中,通過具體的政策支持和行動計劃,確保非遺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合理的利用,為后代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中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夠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對于公眾和青少年的教育意義重大。非遺,包括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節慶活動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不僅是歷史和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標志。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非遺傳承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它不僅幫助青少年建立起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促進了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式手作和參與式保護等多樣化的方式,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和學習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和尊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認識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更通過增強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非遺手作活動的實施,使得傳統文化能夠以更加生動和創新的形式呈現在青少年面前,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和創造性思維。

更重要的是,非遺手作活動強調的不僅僅是對傳統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是鼓勵青少年通過學習和體驗,發現非遺文化中蘊含的深層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對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的責任感。通過這種方式,青少年能夠深刻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乎歷史和傳統,更是當代乃至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財富。

然而,面對日益同質化的市場,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在追求科技與現代化的同時,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成為兒童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這一問題,“童澤坊”作為致力于承載和運營非遺項目的業務品牌,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意在讓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兒童,深入了解并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激發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遺保護的熱情和參與。“童澤坊”既是文化傳承的忠實實踐者,也是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創新的先行者,秉承邀請傳承人系統參與傳承和提供優質非遺內容的理念,通過以非遺手作、非遺文旅、非遺文創、數字非遺、非遺文傳力核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童澤坊模式。在創新中傳承中華文明的基因和血脈、堅定文化自信,讓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這種創新方式不僅為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提供了可行方案,更在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創新方面展現了非遺傳承的重要價值。

童澤坊通過設計一系列非遺體驗活動和產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兒童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到傳統技藝,也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童澤坊CEO金慧玲,擁有9年素質教育從業經驗,帶領團隊多次打造千萬級兒童素養產品,她表示:“我們相信,通過將非遺文化融入兒童的綜合素質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也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童澤坊特別強調了活動和產品設計的創新性和互動性。例如,線上線下融合方法,孩子們可以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皮影戲、景泰藍、北京兔兒爺等非遺技藝,使得學習過程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

通過童澤坊的努力,非遺項目正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童澤坊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通過創新的傳播模式,努力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為兒童綜合素質培養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