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歷史中的兔子:早在三國時期就用兔毛制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資料圖)
從“玉兔搗藥”到“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兔子已經陪人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在中國古代,兔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存在?2023年新春之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呂鵬,聊聊歷史中的兔子究竟是什么樣的。
兔鼠分道揚鑣于6200萬年前
《詩經》已記載兔肉食用方式
雖然在大眾看來,兔子毛茸茸的很可愛,但呂鵬告訴記者,其實兔子跟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骨骼形態上看,兔(屬于兔形目)和鼠(屬于嚙齒目)都擁有終身生長的門齒,表明兔和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分類學創始人林奈在1735年將兔和鼠一起列入嚙齒動物。”
而它們分道揚鑣,是在6200萬年前。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傳夔先生研究安徽潛山早古新世(距今約6200萬年前)地層出土的動物遺存,發現有“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其中安徽模鼠兔為兔形類動物的祖先類型,而東方曉鼠接近于嚙齒動物的祖先類型,二者在骨骼形態上具有相互交混的特征,這就表明一方面鼠兔同源,另一方面二者至少在6200萬年前已經分道揚鑣,兔形類和嚙齒類動物走上了各自獨立演化的道路。
呂鵬告訴記者,家兔傳入我國的時間較晚。在我國古代,野兔的利用價值主要是在肉食、狩獵寵物、祭祀、藥用、皮毛開發等方面。“兔頭在四川人的美食版圖上不可或缺,成都人稱為兔腦殼,”呂鵬說,“其實在中國古代,野兔的主要用途就是肉食來源。”據《詩經·小雅·瓠葉》中記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描繪了西周時期普通人家將捕獲的野兔通過炮、燔、炙等加工方式制作成美食待客的情形。所謂“炮”就是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燒;“燔”指的是用火烤熟食物,而“炙”則是熏烤的意思。據《禮記》記載,正式的宴請當備“六牲”作為葷菜,即豕、牛、羊、雞、魚、雁,兔子并未列入其中。雖然只備了兔肉,但主人換了三種不同的烹飪方式,可見其用心。
但在中國古代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孕婦不能食兔肉。東漢《論衡·命義篇》中有過記載:“妊婦食兔,子生缺唇”。“當然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迷信說法。”呂鵬解釋道。除此之外,兔毛皮保暖性能好、不易纏結,可用以制裘,兔皮可以熬膠,兔毛還可以用來做兔毫毛筆。明代《齊民要術》中轉錄三國時期韋誕的《筆方》中有寫“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可見用兔毛制筆的歷史可以早到三國時期。
古人曾以活兔陪葬
新石器時代就有兔形玉器
在文物里,也有不少以兔為題材或者是兔子形象的文物。僅是故宮博物院,就有商代的玉兔、漢代的兔猴銅帶鉤、唐代的瓷兔、宋代的三彩剔劃花兔紋枕、元代的白玉兔形佩、明代的雙兔圖頁等藏品。
“按照文物材質來看,在玉石材質文物、陶質文物、青銅器和畫像石中常見兔的形象。”呂鵬告訴記者。以距今53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為例,在此墓地M10中出土有玉兔飾1件,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兔形玉器。
山西曲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青銅兔尊,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以兔作為尊的青銅器。兔頭微伸,呈躍躍欲試狀,背上馱一尊口,兔身兩側飾圓形的火紋和雷紋。
而在山東嘉祥宋山4號祠堂東壁的東漢畫像石中的兔子,則可以代表世俗和神話中兩種不同的“兔”形象。呂鵬說:“在畫像的上側,東王公居中,馬頭、雞頭、狗頭帶翼神人跪于左右兩側;在畫像左側有面對面站立的兩兔,分別用一只前肢扶臼,一只前肢握杵,似在搗藥;在畫像的下側,廚房的房梁上懸掛著魚、雞、豬頭、豬和兔等,這些都是準備烹飪的肉食。”
“山東濟南洛莊漢墓的陪葬坑,是目前出土動物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遺存。”呂鵬說,洛莊漢墓是西漢諸侯王級別的墓,編號為34號的大型動物陪葬坑中出土動物遺存共有110余具,動物種屬包括綿羊、豬、狗、兔等4種。其中,兔有45只。
呂鵬告訴記者,在這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該坑放置了兩個兔籠。西側木籠保存較好,長度1.8米,寬度0.47米,籠中發現多只完整兔骨,“根據籠中兔骨凌亂、籠外可能為外逃之兔的考古現象推測,當時陪葬的是活兔。”
上一篇:看獅舞:“神秘的東方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歷史中的兔子:早在三國時期就用兔毛制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可欣從“玉兔搗藥”到“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兔子已經陪人們
2023-01-29 11:53
原標題:看獅舞:“神秘的東方力量”新華社南寧1月28日電(記者盧羨婷、覃廣華)獅舞,在中華大地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每年春節期間是舞獅最熱
2023-01-29 11:36
原標題:為何只有兔子能陪伴嫦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徐語楊《西游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原本在月宮中搗藥的玉兔溜出宮門來到下界,魅惑
2023-01-29 10:40
原標題:《流浪地球2》周邊眾籌突破5000萬參與者宜慎重評估風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畢舸眾籌參與者應有更慎重的評估,避免沖動消費作
2023-01-29 09:35
原標題:中國的家兔從哪兒來?外源傳入的可能性更大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可欣雖然已經知道目前最早的兔形玉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青
2023-01-29 09:42
原標題:趕年集張燕峰民謠里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來臘八就是年”,臘八是一個美妙的節點,響亮地吹響了人們采購年貨的號角。城市的街道上,
2023-01-29 08:44
原標題:白鹿原下的年味兒周養俊我的老家在長安白鹿原下、浐河邊上,走進農歷十二月,臘八粥的香味兒就撲鼻而來。按照老習俗,臘月初八是春節
2023-01-29 08:41
原標題:萬達影城一張電影票300元?最新說法來了澎湃新聞記者薛莎莎實習生王璟近日,網傳大連萬達國際電影城《流浪地球2》電影票標價高達300元
2023-01-29 08:38
原標題:《交換人生》熱鬧路演(引題)雷佳音廣州“炫”癍痧(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1月27日下午,春節檔電影《交換人生》來廣州路演,導演兼
2023-01-28 21:38
原標題:返鄉見聞Vlog|電影市場回暖作者:王宇張藝謀新作《滿江紅》、科幻大制作《流浪地球2》、春節常客《熊出沒·伴我“熊芯”》、諜戰片《
2023-01-28 21:36
原標題:時隔15年再上春晚(引題)王寶強:最高興的是我父親(主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恩湖?1月21日除夕夜,在央視2023年春晚舞臺上
2023-01-28 14:53
原標題:領福字賞燈會看展覽(引題)市民進到美術館換個花樣過春節(主題)北京晚報記者王廣燕重點美術館門票一搶而空,部分展館外再現排隊盛
2023-01-28 14:38
原標題:痛悼!著名翻譯家楊苡逝世,享年103歲著名翻譯家楊苡,于1月27日晚逝世,享年103歲。楊苡首創了《呼嘯山莊》的譯名,并翻譯出多部經典
2023-01-28 13:48
原標題:春節檔國產影片帶動觀眾觀影熱情電影市場快速復蘇央視網消息: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7日24時,2023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已超67億
2023-01-28 13:43
原標題:國家電影局:2023年春節檔電影總票房67 58億元據初步統計,2023年春節檔(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1日至1月27日)電影票房為67 58億元,同比
2023-01-28 13:41
原標題:《中國乒乓》撤出春節檔票房能否“絕地反擊”?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周琴1月25日晚,僅僅上映兩日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
2023-01-28 13:45
原標題:多部佳作齊力收入67 34億元兩部“北京出品”奪票房冠亞軍(引題)“二超多強”帶旺電影春節檔(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袁云兒多部優質影片
2023-01-28 13:36
原標題:科技讓非遺有了新“玩法”光明日報訊(光明網記者李航)“沒想到現在能在線上逛廟會、玩游戲,還可以在線下兌換春節福袋。”今年春節
2023-01-28 11:34
原標題:劇版《平原上的摩西》試水慢節奏(引題)懸疑劇注入文藝情懷新表達(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夏至改編自雙雪濤同名小說的網劇《平原上的
2023-01-28 10:43
原標題:“文以載道”展亮相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齋館別號鑒藏印作為一種個人標識,傾注著創作者與鑒藏者的情感志趣與品性
2023-01-28 10:52
原標題:舉辦不同主題閱讀文化活動200余場(引題)京城書店伴讀者度過書香假期(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艷霞兔年春節假期,京城書店既有書香也有
2023-01-28 10:49
原標題:《難忘今宵》出新,經典何以永恒說到春晚,你會第一時間想起哪首歌?“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這幾句話仿佛自帶聲
2023-01-28 09:39
原標題:為什么漢字“兔”這樣寫?《說文解字》:“兔,獸名,象踞,后其尾形。”“兔”字最早見于商代的甲骨文,那時的人們通過對兔的觀察了
2023-01-28 09:55
原標題:破紀錄后,吳京卻表示很內疚截至1月25日晚,春節檔重磅影片《流浪地球2》攜豆瓣8 2分的高評分,國內票房一路凱歌高奏,來到15 43億。
2023-01-28 09:47
原標題:總票房超67億元春節檔電影市場人氣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春節期間,服務消費同比增長13 5%。在服務消費中,電影消費可以說是非常突
2023-01-28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