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支持傳習授徒,加快非遺產品走向市場,江西宜春袁州區——(引題)
古老夏布,織就新錦繡(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朱磊 王丹?
核心閱讀
夏布,是以苧麻為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麻布,織造技藝歷史悠久。為了推動非遺的傳承創新,江西宜春袁州區鼓勵設立非遺研究基地,支持傳承人傳習授徒,加快工藝產品推向市場,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如今,古老夏布變身版畫、燈具、帆布袋等,為更多人所知,也日益賦彩生活。
走進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隱逸軒工作坊,只見一只花紋繁復、色澤玲瓏的花瓶立在桌上。看去像是瓷器,拿在手中掂量卻質地輕薄。“這個瓶子啊,是‘布’做的。”工作坊負責人王春根笑著賣起關子。
在袁州區,活躍著一群和王春根一樣守護古老夏布的人,他們有的致力于鉆研非遺技藝,培養年輕傳承者;有的堅持尋找非遺與市場的結合點;還有的聚攏懂得夏布織造的人,帶動鄉村振興。
袁州區也努力為這群人提供更大的舞臺:探索建立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退出機制、考核獎懲激勵制度。鼓勵設立傳承人工作室、非遺研究基地,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教學研究、傳習授徒,加快工藝產品推向市場,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
鉆研技藝,匠心守護古老非遺
夏布,是以苧麻為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麻布。早在周代,中國就已用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唐宋以來,宜春以生產優質苧麻著稱,袁州夏布歷史悠久。
“苧麻纖維是中空的,它吸濕排汗、抗菌防臭,特別適合夏天使用。”出生于宜春萬載縣的王春根說,“我是從小睡著夏布帳子、穿夏布衣裳長大。”
大學畢業后,王春根偶然察覺到古老夏布的困局。“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的夏布織造技藝在廣場上現場展演,我自豪地和周圍人介紹家鄉的寶貝,大家卻都不太了解。”那兩年,每逢春節回鄉,王春根就去問村里的老人,夏布如何了?在得知夏布因缺乏創新、市場不暢導致生產后繼無人、千年技藝瀕臨失傳后,王春根坐不住了。
王春根嘗試將夏布加工成折扇、做成衣服,但市場接受程度都不理想。他從博物館里一塊東周時期的苧麻印花布中得到啟發:夏布上能否進行版畫創作?
“如果能結合我們宜春本地的夏布,使用絲網創作的方式將民俗畫搬到夏布上,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王春根與宜春籍書畫藝術家任靜一拍即合,宜春夏布版畫就此誕生。
2011年,王春根牽頭成立了夏布印花質量控制小組,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試制了500多個印版,印壞了1萬多片夏布,終于掌握現代絲網分色制版技術,解決了使用絲網版畫技藝對夏布進行圖案處理這一規模化生產難題。在夏布上進行創作,結合電腦技術可以做到標準化分色、調色,從而實現標準化量產。新創造出的版畫圖案,還可以印制到夏布制成的帆布包袋、帳子、茶席等裝飾、實用物品中。
創新設計,夏布走進日常生活
穿針、引線、搓捻、編織……上下翻飛,一只由夏布制作的蝴蝶就出現在李鳳娟手下。90后李鳳娟是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是王春根的得意門生之一,如今她正努力讓這項古老非遺為更多人所看見。
在袁州區,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常態化活動,推動了夏布制作、版畫、脫胎漆器等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及其他傳統工藝融入生活。在此推動下,夏布的傳承與創新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6年,王春根與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創建了宜職眾創空間,自己也成為學院在校外的“雙創”導師,帶動學生創新創業項目80多個,參與創業人數900多人。任靜開辦了宜春夏布畫非遺傳習所,傳授夏布畫核心技藝,并在中小學課堂授課,先后培養夏布畫學生300多人。
“2016年,大二的我加入眾創空間下設的非遺社團,為基地提供夏布畫作。”李鳳娟學習美術設計出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一盞手工燈。正是那一盞燈,激發了她的創業靈感。結合自己在社團創作夏布畫的經歷,李鳳娟設計出自己的作品——夏布燈。
不同的紡織手法,能產出不同的夏布。有粗質麻條,亦有柔軟細膩。配以不同的染印工藝,夏布可有千萬變化,不同組合之下,更能做成各類造型別致的裝飾物。夏布燈的概念和系列作品大受歡迎,2019年,由李鳳娟領銜的“素手工坊”項目獲得第五屆江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
2018年,李鳳娟從學校畢業,工坊也越開越大。從工作室到研學基地,從夏布飾品、夏布燈、夏布枕到帆布袋,夏布衍生出眾多可能性。尤其是體驗夏布制作的研學課程,自今年8月研學基地開業以來,已經吸引了數千名孩子參與。
“想讓夏布流傳下去,還是要讓更多人接觸,要歸于生活。”李鳳娟說。如今,她正在醞釀自己的新作品:絲瓜絡和夏布相結合的燈具。把曬干的瓠子慢慢剝掉外皮,留下紋絡,再將夏布與之拼接,由此作為燈具外殼。在工作室,已經有幾盞成品燈,一抹柔光散開,照出了夏布的千變萬化。
發展產業,帶動鄉親就業增收
在袁州區洪塘鎮袁桂香的家里,靠墻一側機器嘎吱作響,屋內懸掛著幾段織成的夏布,袁桂香腳下不停,一手控制織布機,一手操作梭子,只見梭子在紗線上快速移動,一塊夏布就這樣在經緯縱橫中織就。
今年71歲的袁桂香曾是貧困戶。2019年開始,有著夏布織造手藝的袁桂香,進入鐘福才擔任廠長的洪塘鎮誠信夏布廠務工,每天收入近百元。
近年來,為了解決苧麻原材料不足等問題,王春根積極推動工坊和過去生產夏布的鄉鎮展開合作。在鐘福才的夏布廠,夏布生產均采用全手工制作工藝,他也是袁州區夏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通過采取“公司+工坊+農戶”的方式,王春根在萬載縣、袁州區及宜陽新區等地設立苧麻制品專業合作社和苧麻制品廠,形成了差異化的宜春苧麻非遺產品線。這些工坊吸納300多人參與到苧麻種植、麻料加工、夏布織造、苧麻紙撈制等傳統手工技藝中來,帶動了鄉親們就業增收。
夏布產業的發展,讓王春根對于苧麻創意產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信心。
王春根成立了“復活”苧麻紙古法工藝的團隊,反復試驗研究,最終于2014年“復活”失傳的苧麻紙古法工藝。2015年“一種苧麻紙的制作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16年12月,“萬載苧麻紙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復活古法的同時,王春根也開發新產品。截至目前,他共孵化出20多個宜春苧麻非遺IP,研發生產的夏布苧麻制品近100個系列,單品數量達1600多個。“苧麻易種易管理,年年都會重新生發,一年可收獲三四次麻皮。”王春根說,“希望通過傳承、創新、創業,推動大眾參與,推動產業發展。”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夏布苧麻產業“活”起來,“匠從八方來,麻品天下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支持傳習授徒,加快非遺產品走向市場,江西宜春袁州區——(引題)古老夏布,織就新錦繡(主題)人民日報記
2022-12-21 14:48
原標題:權威快報丨“漢語盤點2022”年度字詞揭曉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2”活動12月20日在京揭
2022-12-21 08:46
原標題:《阿凡達:水之道》創IMAX全球影史第二高開畫成績(主題)中國以僅占1%的銀幕數貢獻27%的票房(副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IMAX昨日宣布
2022-12-21 07:34
“堅持“兩創”書寫史詩·新征程新輝煌”原標題:用更多文藝精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核心閱讀隨著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
2022-12-20 21:44
原標題:150件中阿藝術家作品亮相千年瓷都新華社南昌12月19日電(記者黃浩然)19日至20日,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行。作為
2022-12-20 08:52
原標題:說《氓》《詩經·衛風·氓》是中國傳世第一首棄婦詩,向為詩學家所重。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詩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農民,詩歌的主要內
2022-12-20 07:35
原標題:《甲骨文摹本大系》發布:系目前收錄甲骨最多的大型甲骨著錄書澎湃新聞記者程婷澎湃新聞從清華大學獲悉,12月18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
2022-12-20 06:40
原標題: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光明日報記者王曉櫻陳怡見習記者王軒堯光明日報三亞12月18日電(記者王曉櫻、陳怡見習記者王軒堯)12月17
2022-12-19 21:34
原標題:重啟劇場大門奉上“高清戲劇放映計劃”第三期(引題)北京人藝重溫莫里哀人生謝幕之作(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記者從北京人藝
2022-12-19 20:48
原標題:北美票房:《阿凡達:水之道》強勢拉動北美票房回升中新社洛杉磯12月18日電(記者張朔)《阿凡達:水之道》(Avatar:TheWayofW
2022-12-19 18:49
原標題:“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上海博物館舉行12月17日晚,“博物館的力量——上博之光·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當晚,“博物
2022-12-19 11:52
原標題:接連推送新歌《馬上就會好的》《來讓我抱抱你吧》傳遞溫暖(引題)小柯再為網友寫“黃桃罐頭歌”(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韓軒昨天有個小
2022-12-19 11:49
原標題:《巨然雪圖·軸》(局部)作者巨然(五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巨然,生卒年不詳,江寧(江蘇南京)人,五代畫家。他是位僧人,早年在南
2022-12-18 13:47
【視線】原標題:職場節目:唯有真實才動人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鄧崎凡就讀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19歲姑娘王星星為了在一次省級職業技能大賽中獲
2022-12-18 07:56
【藝評】原標題:文字謀心音樂謀魂劉穎余上個世紀90年代,是一個奇妙的時代。有一陣子,我們都熱衷成為一個音樂發燒友,以幾百元的月薪,去購
2022-12-18 07:56
原標題:清清的小河周養俊送信送報,每天都要過幾趟河。送了河東送河西,送了河西又送河東;只因河水是繞山走的,人又都住在河兩岸的半山腰上
2022-12-18 06:34
原標題:鄉村老屋苑廣闊以前農村的房子,都是土打墻,草苫頂,不能說是茅草屋,但肯定沒有青磚紅瓦的房子那么結實。農村老家有一個習俗,搬了
2022-12-18 06:54
原標題:一壺老白茶李風玲周末。深秋。下午。伏案疾書,忽然就覺得喉嚨干,于是起身泡茶。剛鋪下茶席,書房里的兒子走過來說:“媽,今天我來
2022-12-18 06:48
原標題:小雪有味劉芳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小雪,是二十四節氣里最有味的。小雪到,有美味。小時候,最盼著小雪,因為放學回家后,能享用“一鮮
2022-12-18 06:52
原標題:鮮美的豆腐乳李成在我家鄉,差不多家家都做豆腐乳。我們那里都是春節做“年豆腐”時,特意留出幾板豆腐,擱在陰涼處,稍稍被風吹干,
2022-12-18 06:46
【作品廣議】原標題:重新認識“熊樣”肖承森漫畫,是觀察和洞悉人性的藝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漫畫作者經常把各種動物請到自己的作品中,熊
2022-12-17 18:47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3期)高度重視?山東?于昌偉拷問?陜西?李天躍消失的音符?山東?張運河盼兒?江蘇?陳景凱脫了皮,命休矣?山西?
2022-12-17 16:52
原標題: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鐘鼓樓周邊歷史風貌逐步恢復北京的中軸線申遺文本將于2023年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前,申遺工作進入到了倒
2022-12-17 05:54
鄉村工匠原標題:“一見鐘琴”守匠心從2008年白玉昆選擇返鄉創業投身馬頭琴制作行業,到如今成為內蒙古興安盟內首屈一指的民族手工藝非遺傳承
2022-12-17 05:48
原標題:澳門舉辦大型會展呈獻五個“美食之都”魅力新華社澳門12月16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澳門之味巡禮——五都薈萃”16日晚在澳門金光大
2022-12-17 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