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天天看點:委角:以“柔”制剛的東方美學

時間:2022-09-28 15:37: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

委角:以“柔”制剛的東方美學


(相關資料圖)

古代家具委角變遷時間軸 a.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宜村出土西漢五銖銅錢銅子范 b.唐代“千秋萬歲”倭角方鏡 c.唐代《宮樂圖》 d.常州五代墓出土銀平脫花卉紋委角漆鏡 e.宋代《維摩圖》 f.宋代《靚妝仕女圖》 g.元墓出土釉里紅瓷床 h.元代建筑永樂宮三清殿內的壁畫(東華帝君寶座) i.元代建筑永樂宮三清殿內的壁畫(后土皇地衹寶座) j.清代委角盤 k.清代黑漆嵌螺鈿委角盒 l.清中期剔紅雕夔紋方墩 m.清中期紫檀透雕龍鳳盤腸紋六角方墩

漫漫歷史更迭下,家具從主要用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器物轉變為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實體,這使中國傳統家具快速并高度地藝術化,具有了獨特的東方美感,委角形態應運而生,為中國傳統家具裝飾增添靈巧一筆。

委角是指有些方形器物的四角,抹去其尖角,向內收縮,如同把角折起來,形成圓弧狀拐角,對這類器型的角部命名“委角”,它是器物的形態描寫用語,也是工藝術語。

1973年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宜村出土的西漢五銖銅錢,為西漢時期郡國初鑄“五鐵”時所制銅子范,在范身下兩端出現了小方形的委角,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一件帶有委角形態的器物;唐代,委角形態開始出現在青銅器和家具中。在唐周昉《宮樂圖》中,繪有杌凳與大案桌配合使用的宴飲、奏樂場面,在圖中出現的大桌案,案面四角邊沿向內凹,形成委角形態;宋代開始,委角在瓷器、家具上已經開始普遍使用。宋代繪畫《維摩圖》《靚妝仕女圖》等作品上,可以看見一些塌、床、椅和大型屏風的邊角刻意做成委角形態。元代建筑永樂宮,在三清殿內的壁畫《朝元圖》中,繪制有大量的人物和家具,其中后土皇地衹寶座、東華帝君寶座的扶手及靠背處,都有委角形態出現。到明至清晚期,留存的大量家具實物上各部位均裝飾有委角形態,說明這一形態在當時社會已經被廣泛使用。

清時期國內家具的產量和種類得到空前發展,家具的設計、結構、制作工藝、裝飾等極為成熟。帶有委角形態裝飾的清代家具有以下特征:

1.家具形態更具有層次感

中國傳統家具是線條、框架形式的家具。委角形態為“曲線”,與直線搭配使用,講究曲直兼重、虛實并蓄。直線為主的家具加入曲線委角形態,再結合家具本身柔和的質感,使得家具充滿彈性、律動與節奏。有機形態的曲線不僅為家具提供造型,還提供部件結構形態的張力,彌補直線相交接形成直角的視覺審美上的不足,完善家具造型,增加二維平面輪廓的變化和層次感。

2.家具造型既變化又統一

一些清代家具整體輪廓線流暢,頂平面轉角處多用曲線凹凸過渡,頂平面與垂直立面銜接,立面也隨之產生凹凸變化,形成三維立體委角形態。三維委角形態會對家具整體形態造成影響。清代家具中,使用三維委角形態使方體家具的整體造型發生改變,委角的加入弱化了方體家具整體的硬朗感,使得器形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整體造型透出端莊而又秀麗之感,從而獲得既變化又統一的藝術視覺效果。

3.家具使用功能更加完善

二維委角形態在清代家具中頻繁出現,在坐具、臥具的外輪廓的轉折處、扶手轉折處、靠背板轉折處,委角形態的運用使家具外圍部位的輪廓變得圓滑、舒適,這些圓潤的外圍邊角在接觸人體時,不會對皮膚造成戳傷,有效地防撞擊和刮碰。除了美觀,家具這種細節的設計更注重人的使用感受,提高了硬材質家具的安全性、舒適性,使家具使用功能更加完善。

清代家具委角形態體現了中國傳統器物的造物觀。

其一,“以制器者尚其象”。《易經·系辭上》有:“以制器者尚其象”的主張,“象”可代表“形象”,根據具體形象來制作工具,通過對自然事物形態的模仿制作器物。早期的人類模仿植物果實的外形,制作水器,模仿植物形態制作食器、用器,例如模仿茅草邊緣尖銳的細齒來制作鋸。人類向自然學習的進程從未停止過,器物形態設計模仿自然界萬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

委角形態是人們從自然形態如“花、果”中吸取的曲線元素,提取出的曲線彎曲成不同的弧形角度重新進行構成,設計創作的器物投入生活使用,隨著社會的認可、接納,曲線形態不斷地歸納、簡化,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委角形態。委角形態是對自然物形態的模仿,為自然形態仿生,是有主觀意識、有使用目的而創造出來的器物形態。

其二,“曲則有情、器以載道”。中國傳統建筑在大木作構件的加工中,直線框架中加入曲線形態,不失功能感的同時更增添了溫暖的人情味。作為小木作的中國傳統家具在營造中,器型往往避免銳角,不表現為純幾何化的方形和圓形,而是在方與圓中求變化,線與面的交接產生凹凸效果,既增添了家具形體空間上的條理感,又豐碩了線條在家具設計中的藝術感召力。平直框架與彎曲的委角形成了沉穩與流動之間的對比感。

“曲則有情”的制器理念產生了“委角”這一傳統器物形態,富于情感的自然造型,婉轉曲折的形態,體現出中國人與環境融合、避免沖撞、溫潤如玉的民族性格。

其三,“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中寫道:“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無限的潛力。這種柔美的哲學賦予了清代家具無限的生命力,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委角形態使清代家具中具有彈性的直線中增添一抹柔和曲線,極具回轉靈動的氣韻,顯露出一種古典之美。以“柔”制剛,“柔”的線條蘊含韌性,留有發展的余地,使家具的形態美和實用性等生命力,延續得更加持久。中國哲學思想對傳統造物有較深的影響。

委角形態是有主觀意識、有使用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曲線形態。器物表象形態設計崇尚自然,效法自然形態仿生,并與中國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內質相互滲透,凝聚著中國傳統造物觀中的哲學智慧。中國傳統美學含蓄而內在,境中有意,形中帶神,器物委角形態具有獨特的東方美學特征。

(清華大學 中國傳統家具專業博士生?周志慧)

標簽: 中國傳統 三門峽市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