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吧 文化遺產·十一】
原標題:數字賦能讓武當山文化遺產“顏值”永駐(引題)
武當文化解鎖新“功夫”(主題)
【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通訊員 朱江 余東杰
閱讀提示
如何開展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遺產數字化建設和研究性保護、怎樣打造武當山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如何探索適合武當山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武當文化解鎖新“功夫”。
夏至前后,萬木蔥蘢。自然環境清幽的湖北武當山,群峰傲立,古建筑群或散落在山谷中,或懸掛在峭壁間,或矗立在山尖上。
6月20日,在武當山文物宗教事務局辦公室,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方勝強向記者展示了3分40秒的“武當山五龍宮數字化復原”動畫。隨著鏡頭緩緩推進,殿宇森嚴的五龍宮頓時“容顏煥發”。
數字化復原再現古建筑“容貌”
規整的古代宮殿布局、周邊環境一目了然。黛瓦紅墻的恢弘殿宇以及木作、石作的細部裝飾栩栩如生;穿過蜿蜒曲折的黃河墻,步入層層宮門,沿著約180米悠長的步道,通往巍峨的五龍宮大殿;游走于高聳的御碑亭,如同被拉進了五龍宮考古現場……跟隨“武當山五龍宮數字化復原”動畫的腳步,記者宛若身臨其境。
“武當山依托武漢大學高水平科研平臺優勢,對武當山核心文化遺產要素進行精細掃描,為文物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支撐。”武當山文物宗教事務局總工程師任鵬飛說,積極推進的文物保護數字化成果轉化運用,為遺址考古、文物保護與展示等提供了多源異構文物保護數字化展示平臺。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體驗感和還原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追捧博物館及相關文創產品。如今,武當山線下與線上“齊飛”,以武當文物、武當建筑為代表的武當文化突破距離,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越走越近。
考古發掘工作,是一場不可逆的工作。2020年9月8日,湖北省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開工儀式在五龍宮舉行。這次考古發掘是對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發掘項目,其學術意義重大,社會影響深遠。截至2022年底,清理遺跡單位20多個,出土文物1000余件。
“隨著五龍宮考古的深入推進和研究成果的呈現,數字化還原還將不斷完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介紹說,“武當山五龍宮數字化復原”動畫可以將日池、月池、天池、地池和布局頗具哲理的五龍井,夢幻般地“復活”,體驗感遠遠超出任何文字資料;亦可近距離欣賞造型別致且生動逼真的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搗藥浮雕,驚嘆于“跨越時光”的今昔對比,愈發感到五龍宮厚重滄桑與神秘……
用三維動畫請歷史“說話”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現存古建筑200多棟,面積 5萬平方米,其歷史之久、規模之大、構造之妙、建筑之美,極為罕見,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如何讓世界文化遺產“顏值”永駐?
2022年3月,一支攝影測量團隊耗時30天,用無人機掃描整座武當山,用1萬張照片還原世界文化遺產。這條視頻登錄B站的當天,播放量超過230萬元,該視頻以過硬的內容質量和高端制作水準,獲得了全站排行榜最高第一名并進入每周必看榜單,成為眾多網友熱議的話題,也使攝影測量這一技術成功“出圈”。
帶著用攝影測量這一技術去數字化記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愿景,這支攝影測量團隊運用大疆無人機在武當山金頂景區進行航拍攝影測量。
通過現代技術、場景規劃和海量的照片拍攝,最終通過三維合成軟件進行自動合成和渲染后,把武當山雄偉的主峰和巍峨的古建筑群等,以三維景觀的形態記錄下來并呈現給觀眾。
“古建筑歷經戰火和風雨,總會隨著時間流逝老化和破損。”據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季錚介紹,他們除了對實物進行保護,還通過數字化手段,在信息上永久保存這些文化遺產,保存人類文明的印記。目前,該團隊制作的數字化文檔成果已移交武當山相關部門保存。
數字開發讓武當文物“活在當下”
厚重的文物資源,意味著繁重緊迫的數字化工作。
2022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當山考古研究中心,1:40高比例復制的武當山金殿模型誕生。這是文物研究權威機構首次采用3D打印技術,成功對600多年歷史的珍貴文物金殿實施高精度文物復制,由此全面啟動對武當山文物融保護、研究、管理、展示為一體的三維“數字檔案”工作。
這次3D打印技術的成功運用,解決了武當山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復制及文創產品開發的問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當山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毅表示,隨著3D打印技術不斷發展成熟,我國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更多精妙絕倫的武當文物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2022年7月27日,武當山首期數字藏品《大美武當》系列在鯨探平臺上線銷售,兩萬份藏品僅上線1分鐘就被搶空,眾多武當文化愛好者在藏品主頁留言表示“一品難求”。
“我們通過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以及三維動畫的呈現,讓武當文物‘活在當下’‘火熱迸發’。”武當山管委會主任師利龍表示。
據介紹,武當山景區還將籌建武當山文化研究院,開發古建筑數字文創產品,謀劃建設“武當古建筑文物醫院”;積極推進復興“九宮八觀”文化圈工程、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平臺建設。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發光吧文化遺產·十一】原標題:數字賦能讓武當山文化遺產“顏值”永
2023-06-25 05:43
原標題:和諧鄉居今日鄉村已逐漸城鎮化,鄰里之間也是一派祥和。本作品
2023-06-25 05:35
【視線】原標題:“好的懸疑作品,應該讓觀眾有欲望反復觀看”工人日報
2023-06-25 05:51
原標題:40名新人加盟《星電音聯盟》今晚報訊(記者高爽)原創音樂表演
2023-06-24 16:48
原標題:五大道“夏至冰甜”文化中心酷爽運動(引題)“甜酷”相宜津夜
2023-06-24 15:42
原標題:《八角籠中》全國路演到云南曲靖(引題)王寶強“突迷小學”兌
2023-06-24 15:36
原標題:京津攜手打造出游新體驗天津日報訊(記者廖晨霞)八達嶺沉浸式
2023-06-24 15:42
原標題:鋼琴家波格萊里奇重返上海誠意滿滿(主題)時隔七年今晚再度登
2023-06-24 14:49
原標題:毓鉞編劇楊立新導演(引題)《鐘馗嫁妹》讓神話照進現實(主題
2023-06-24 14:37
原標題:端午(引題)古鎮品民俗滿滿儀式感(主題)天津日報記者王音端
2023-06-24 14:44
原標題:深挖東坡寓惠內涵打造嶺南文旅IP(主題)首屆東坡粉絲大會暨20
2023-06-24 14:47
原標題:端午假期第二天全市公園共接待游客115萬人次(引題)天倍兒熱
2023-06-24 13:47
原標題:公眾希望走出游園活動同質化,上海各公園正探索更多元服務(引
2023-06-24 13:44
原標題:北京民族樂團邀運河流域7家樂團,組成130人豪華陣容用音樂講述
2023-06-24 13:40
原標題:兩岸新媒體中華文化河南創享行啟程人民日報海外版鄭州6月19日
2023-06-24 13:52
原標題:第十一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藝術節亮相(引題)前門主題街擺下
2023-06-24 10:45
原標題:上海電視節揭曉白玉蘭獎《人世間》《縣委大院》奪冠新華社上海
2023-06-24 08:53
原標題:鍛造數字時代核心競爭力(引題)上海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賽道(主
2023-06-24 08:42
原標題:長寧區新涇鎮華興富撕紙工作室迎來美國父女體驗“指尖生花”(
2023-06-24 08:37
原標題:朱家角開啟“漢風奇妙夜”古猗園展現夏日“荷”滋味(引題)古
2023-06-24 08:34
原標題:臺上臺下互動擦“火花”(主題)新空間劇場《貓神在故宮》首演
2023-06-24 08:44
原標題:端午檔電影票房首日突破3億元《消失的她》領跑中新社北京6月22
2023-06-24 05:41
原標題:新蕾社童書入選優秀文學作品翻譯工程(引題)?《永遠玩具店》
2023-06-23 15:39
原標題:葛優舒淇牽手《非誠勿擾3》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馮小剛執
2023-06-23 15:40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8月推出京劇輕喜劇(引題)?劉小源領銜《家有河東
2023-06-23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