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球快訊:第六屆中國科普教育論壇暨振興西部科學教育研討會在寧夏銀川成功舉辦

時間:2023-01-14 14:39:38    來源:科普中國網    

2023年1月10-11日,由寧夏科協、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科學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寧夏科技館、寧夏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寧夏科普作家協會、寧夏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承辦,《湖北教育(科學課)》編輯部、北方民族大學教育部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課群程虛擬教研室協辦,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支持的第六屆中國科普教育論壇暨振興西部科學教育研討會在線上成功舉辦。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湯書昆教授在致辭時談到本次會議涉及的科學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區別與聯系。科學教育是在建制內的,有更嚴密的規劃設計,而科普教育需要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對象更泛化。當代的科學技術在顛覆式的變革迅速發展,使得新的科學技術源源不斷誕生并供給到社會,科學教育與科普教育出現逐漸融合的趨勢。對基礎教育而言,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新的科學教育的訴求在不斷地產生,比如在中小學出現的人工智能和算法,這些訴求不能僅靠建制內的科學教育。因此,正規的科學教育也在做協同,如與高校、學會、前沿技術平臺企業進行協同。本次會議嘗試將科普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進行探討,非常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普適性、全民性的需求。


(相關資料圖)

寧夏科技館館長、寧夏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任張潔在開幕式上表示: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科普教育和科學教育任重道遠。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的大背景下,科技館已不再停留在以常設展覽為主導的教育功能發揮上,而是要逐步開發設計各類科普品牌活動來拓展教育功能,與學會、學校的科普教育、科學教育有機結合。

《時間與方向-——如何把知識轉換為能力》《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雙減”背景下科技教育政策解讀與實施策略》《科普助力“雙減”的實踐探索與思考》《鞏固“雙減”成效的科學課堂教學探索》……兩天來,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遼寧省、河南省和寧夏自治區教育一線科學名師為落實新課標理念,鞏固“雙減”成效,振興西部科學教育獻智出力,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展示了公開課,提出了對策建議。

清華大學教授高云峰從如何利用太陽確定時間和方向到從鬧鐘的結構獲得啟發,設計、制作月相演示儀的過程,提出把簡單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將簡單方法上升到方法論,利用系統與模型對科學事物進行詳細、生動、直觀地講解分析。“知識就是力量”要體現在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方面。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崔鴻從“提煉了核心素養”“調整了課程結構”“提出了學業質量”“強化的實施指導”四個方面全面而系統、清晰而生動地闡述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倡導為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要把握機遇,構建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

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林長春對“雙減”及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廣泛解讀的基礎上,提出了“雙減“背景下青少年科技教育實施策略,包括發揮科普基地作用,開辟“雙減”課堂新陣地、整合優勢資源,有效融入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培養科技特長生,數字賦能、打造“無界”科普平臺,加強科技教育隊伍建設,提升科技教師專業素質等。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范穎認為,在科學課堂教學的諸多要素中,選擇“科學作業”這一貫穿學習全程、促成教學評一致、助力課內外減負提質的要素,談作業設計實施如何與新課標緊密結合,如何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有對何為科學作業的定位,有對助力教學質量提升的案例解析,也有聯手科普展教資源、設計實施跨學科“探索實踐類作業”,摸索形成合力、整合育人、減負提質的嘗試與思考。

北京市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金淼從時間有效利用和時間再分配角度,就廣泛的科普資源與學校教育之間關系、特點、合作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基于人員、場地、內容類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教學支持和策略線索,結合請進來、走出去等具體情況,穿插參觀體驗、學科實踐、創意物化等實踐案例,理解社會教育資源的社會性、學科性和實踐性,為教師教學設計、活動規劃提供參考,豐富課后服務和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內容,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思路。

本次研討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觀摩課展示。一共展示了從二年級到六年級的五個版本的6節課和1節自編課。這些課是:來自寧夏銀川市閱海小學劉曉芳老師的《土壤-動植物的樂園》、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人和路小學高亞飛老師的《形狀變了》、北京小學王婷婷老師的《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浙江省杭州市濱和小學余化龍老師的《我們來做“熱氣球”》、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通州分校陶怡老師的《改變沉浮》、沈陽市實驗學校中海成小學徐夢婷老師的《制作汽水》、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熊曳老師的《追蹤日全食》。這些課有的以教材為主進行設計,有的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所補充,有的在教材的啟發下進行了再設計,有的是由一科學事件引發的研究,都各有所長,非常精彩。

觀摩課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學編輯室張軍霞主任在核心素養和“雙減“兩個大的視角下,以《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主要依據,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的核心素養要求,從跨學科實踐的原則,從新課標、新課改的角度對這7節2017版課標指導下的小學科學課進行了分析。最后,張軍霞認為,我國小學科學教師們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值得傳承,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

研討會后,寧夏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楊鵬斌研究員做了會議總結。在總結中提出:“為鞏固‘雙減’成果,落實2022年頒布的新課標,科學教育應該如何創新和發揮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力軍作用?科普教育應該如何在助推雙減落地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發揮怎樣的作用?這是科普教育與科學教育協同融合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館、校、會結合,打造中國科普教育論壇品牌的意義所在。”

全國各有關教研室、師訓處、教師進修學校的科學教育研究人員,小學科學名師工作室團隊成員,中小學校長、教學副校長、教務處主任、小學科學教師,有關學會、協會、研究會、科普場館等從事青少年科技及科普教育人員近7000人在線參加了論壇。

標簽: 科學教師 教育專業 課程標準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