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孩子智商正常卻讀不出書上的字,可能是患上了“閱讀障礙癥”

時間:2022-06-08 06:56:05    來源:科普中國網    

他們視力正常,心智正常,但在讀取很簡單的詞句時,都好像面臨著不可逾越的困難……他們并不是笨小孩,只是“真的很難閱讀”>>

撰文/記者 段然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李云鳳

采訪專家:

張微(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在你身邊,是否存在這樣一群小孩,他們的智力水平與普通孩子完全相同,他們有著正常的喜怒哀懼,有著對萬事萬物強烈的好奇心,在開蒙的年紀,與同齡兒童一樣正常入學接受教育,但是一旦走進課堂開始讀書習字時,卻如同身陷囹圄,無論怎樣努力學習,也無法完整地理解一段文字,工整地寫出一個漢字,成績更是經常處于掉隊狀態。

對此頗為不解的老師、同學和家長經常用“態度不認真”“心不在焉”,甚至“愚笨”這類粗暴的語言來形容他們的狀態。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狀態,實際上指向的是一種剛剛開始被國人認識到的病癥—閱讀障礙癥。

(圖片來源/Scientific Animations)

▼ ▼ ▼

閱讀障礙者:神秘卻普遍的“第三類人群”

“小時候,我看書非常困難,不知道怎么了,經常會把字看顛倒,句子的順序還會亂。”一位來自大連的李先生這樣向記者描述自己幼年學習時的痛苦經歷。與同齡的孩子一樣,李先生有著正常的心智和強烈的求知欲,可一旦進入課堂,拿起書本看到那些文字時,卻總會陷入到一種茫然無助的困境中:無論怎么努力地去練習,他眼中的世界里,那些嚴謹規整的文字就好像是天書一樣變幻莫測、難以理解。這種莫名其妙的狀態,如同陰霾一般,始終籠罩著李先生的求學之路,“在課堂上,我最怕老師點名讓我讀課文,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感覺上學就如同上墳”,回想起那種痛苦的滋味,李先生這樣自嘲道。

更令李先生無法釋懷的,是在飽受這種怪異現象折磨的同時,還要承受著來自家長與老師的不理解。“你學習態度有問題”“你就是偷懶”這類刺耳的評價成為家常便飯,更加重了他對閱讀對學習的恐懼。直到離開校園走入社會,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李先生才逐步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當初可能患上了“閱讀障礙癥”。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2022年5月5日,《馬拉喀什條約》在中國正式生效,中國成為該條約第55個締約國,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唯一一份版權領域人權條約。該條約的全稱叫《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從其略顯冗長的標題就能看出,這份條約的受益人主要分為三個群體:盲人、視力障礙者和閱讀障礙者。

前兩者我們很好理解,但對于第三類人群:閱讀障礙者,多數人恐怕會感到有些陌生,而初次接觸過閱讀障礙者的人士,對這一類患者也會感到有些撓頭:他們視力正常,按理來說閱讀對他們而言應該不是難事。可在他們努力去記憶文字、閱讀語句時,卻收效甚微,好像面臨著某種不可逾越的困難。

▲央視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海報(圖片來源/央視網)

2021年,央視九套播出《我不是笨小孩》紀錄片,首次將“閱讀障礙者”這個群體搬上熒幕,收到了不小的反響。而在現實中,閱讀障礙者其實并不鮮見。據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長期致力于學習障礙研究的張微粗略估計:在我國,大約多達10%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一規模是相當驚人的。身處學習的黃金年齡,本應暢游于知識的海洋,卻被閱讀障礙癥擋在了求知大門之外,這種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遺憾,無論是對于愛子心切的父母,還是剛剛踏上學習之路的孩童,都顯得太過于沉重。

(圖片來源/Pixnio)

▼ ▼ ▼

閱讀行為: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

目前逐步引起社會關注的閱讀障礙癥,準確地說是“發展性閱讀障礙癥”,指智力正常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在沒有受到神經或器質性損傷的情況下,其閱讀水平卻顯著落后于其相應智力水平。早先人們并沒有太關注這種病癥,直到上世紀下半葉,隨著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才最終意識到,閱讀障礙癥實際上廣泛存在于不同人群當中,且所占比例并不低。

在我國,該病癥也是最近40年才開始逐步被認識,“早先,人們對這個問題了解不多,認為這類兒童只是存在學習態度或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但他們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就是認知存在困難,后來發現是存在一些特殊原因,因此就把這類兒童界定為閱讀障礙癥患者。” 張微對記者介紹道。

在認識閱讀障礙癥之前,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閱讀”這個普通的人類認知行為。從本質上來說,閱讀就是人類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卻是極為復雜和系統的。閱讀活動包括對字形的識別、語音的習得、語義的理解,還涉及語音、字形和語義這三要素的匹配。哪怕是最簡單的閱讀,都需要激活和調動大腦中多個重要區域共同參與其中,形成一個有機的協作網絡。當人們開始閱讀時,這個協作網絡中的各腦區就開始通力合作,對眼睛接收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加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時,閱讀技能本身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進行大量后天訓練才能習得的。張微對記者談道:“有人類存在的時候就有閱讀障礙了,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四五十年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還比較落后,很多孩子因閱讀障礙學習不好就直接失學了,沒有人意識到閱讀障礙的存在。我們今天開始逐步認識這種病癥,不代表它之前就不存在。”

閱讀障礙其實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才會出現的現象,要知道人類發明文字的歷史不過五千余年,而閱讀通過教育的深入普及走進尋常人家,也不過百年時間而已,相比于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只能算是短短的一瞬間。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大自然為人類開啟進化之旅時,并沒有想到人類有朝一日會如此依托文字去汲取知識,因此留給人類去適應閱讀這一技能的時間非常短暫。人類個體間的差異,又使得不同人群中總有一定比例的人對習得這種技能顯得無所適從。

▼ ▼ ▼

直面閱讀障礙:我不是笨小孩!

那么,閱讀障礙癥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張微對記者解釋道:“核心原因,是大腦相應的語言加工區域存在先天的困難,導致患者對語言文字的加工工作存在障礙。”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目前,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們已經采用腦成像技術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發現:相比于正常人群,閱讀障礙癥患者的左腦部分區域存在功能障礙。同時,拼音文字閱讀障礙者(如英語、法語等)和表義文字閱讀障礙者 (如漢語),其具體的功能障礙區域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左腦后部一處名為“顳頂聯合區”的區域異常,而后者則是因為左腦前部名為“額中回”的區域,以及大腦腹側通路、右腦枕部等區域出現問題。

由于閱讀障礙癥兒童在智力水平上與正常兒童無異,他們只是在大腦相關功能的發育上產生了與現代社會技能要求不相符的現象,我們絕對不能用“笨小孩”來籠統甚至惡意地概括他們。相反,閱讀障礙癥患者中也不乏社會精英,比如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英國知名企業家理查德·布蘭森等等。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閱讀障礙癥兒童是具備和普通兒童一樣的成才條件的,患兒父母更是無需為此過分焦慮。但前提是,我們需要精準的診斷和科學的干預,將閱讀障礙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小時候也是一名閱讀困難的“笨小孩” (圖片來源/THE TIMES)

▼ ▼ ▼

診斷和干預:閱讀障礙并非不治之癥

目前,國內對于閱讀障礙,特別是漢語閱讀障礙并沒有建立統一的評測體系,同時標準化的評測工具也很缺乏,國內相關科研人員只是根據自己對閱讀障礙的理解研究診斷方法。目前國內比較通行的主要有“基于智力和閱讀能力的診斷方法”“干預-應答法”,以及“基于認知缺陷”等三種診斷方法。

然而,時至今日,能夠進行科學診斷的醫療機構依然非常稀缺,遑論在對閱讀障礙嚴重缺乏了解的過去了。而上文提到的李先生就一直苦于無法找到有效渠道進行診斷。

對此,張微認為家長也可以自己采用一些方法來對閱讀障礙進行識別:“最簡單就是排除法,就是首先看孩子的智力與讀寫能力是否匹配,其次要確定孩子是否接受正常的教育,再次排除孩子是否存在視力等非智力生理缺陷,最后排除孩子是否存在某些心理或情緒問題。這些顯性因素排除掉后,孩子還是存在讀寫困難,那基本就可以斷定他存在閱讀障礙。”

記者將這套簡單的排除法提供給了李先生,經過與自己過往的經歷進行對比,基本確定自己當年就是患有閱讀障礙者。

近年來,隨著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飛速發展,學界又根據不同理論衍生出更多的診斷方法,但苦于缺乏對閱讀障礙診斷的共識與標準化機制,國內尚無明確的診斷標準,也缺乏正式的官方診斷機構。目前北醫六院與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已經開展深入的合作研究,其他研究機構也在紛紛跟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對閱讀障礙進行診斷將不再是難事。

▲有關漢語障礙的中文文獻數量統計(圖片來源/Advances in Psychology)

▲漢語閱讀障礙研究主題分布(圖片來源/Advances in Psychology)

行文至此,不少父母可能已經把焦慮值拉滿了,他們可能急切地想知道:既然閱讀障礙是一種病,它能否被治愈呢?首先,由于閱讀障礙是由大腦部分功能異常導致的,后天的醫學干預對修復這部分功能是無能為力的。但同時,由于大腦本身的可塑性很強,人們雖不能直接修復存在問題的區域,卻可以以“曲線救國”的方式,通過科學的后天干預方法極大地緩解這種癥狀。

張微解釋說:“簡單地說,就是在訓練孩子閱讀識字時要注意采取一些特殊的訓練方法。這些方法要盡可能簡單,并具體形象,而且這種訓練強度要大,同時還要提高他們的興趣,保證他們能夠接受。” 他認為整個過程就像在健身房里對人體的某塊肌肉進行針對性訓練一樣。

由于閱讀技能的習得是建立在一定的詞匯量基礎之上,在6-12歲這一基礎教育的黃金時期,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有效干預,讓其積累足夠的詞匯,就能和普通人一樣正常的閱讀。張微估計通過合理的訓練,花費兩三年的時間,閱讀障礙的困難就能得以克服。

▲這個字體或許能向你展示閱讀障礙的感覺(圖片來源/WIRED 字體設計/Daniel Britton)

▼ ▼ ▼

從家庭到社會:情感關懷與制度建設缺一不可

制定和選擇科學的干預策略固然重要,但為閱讀障礙患者提供制度性保障和人文關愛同樣不容忽視。對閱讀障礙患者提供幫助,就不僅僅是醫療機構的責任,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需要參與進來。作為與患兒關系最親密者,父母與老師自然身處對抗閱讀障礙的第一線,在足夠的關愛、適當的鼓勵、科學的干預下,孩子們能夠獲得與普通人一樣的學習能力。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張微重點介紹了他在美國考察時的見聞:“我在美國一所小學參觀時,聽了一堂英語寫作課,那個班上居然有四個教師,除了主講和助教外,還有兩個教師站在后面,專門照顧一個閱讀障礙兒童,在不擾亂課堂秩序的情況下,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會給他出示一個哭臉卡片,表現好時就出示一個笑臉卡片。事后我才了解到,他們是專職的學習障礙教師。”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從制度上切實保障閱讀障礙者的基本權利,讓他們正常地參與社會生產生活中,是我國未來努力的方向。張微為此提出了三點制度性建議:首先是在制度上對閱讀障礙患兒的評估和考核要單獨進行,避免在治療的關鍵時期陷入與其他孩子的無謂比較。其次要系統地培養一批閱讀障礙教師。最后,相關政府機構要為招收閱讀障礙兒童的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讓普通學校能夠有為閱讀障礙兒童提供充足的特定教學資源。■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標簽: 閱讀障礙 診斷方法 是否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