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從芒種看中國糧食教育的傳統

時間:2022-06-07 11:56:44    來源: 何以為食 公眾號    

昨天芒種。芒種,又名“忙種”,總的特點是“農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從此夏季開始進入仲夏。

芒種時節斗指巳,太陽黃經達75°,于每年陽歷6月5-7日交節,為“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的意思,《周禮》里說:“澤草所生,種之芒種”。元代吳澄所著《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主要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

一方面北方地區陸續進入麥收季節,并抓緊最后的谷物播種以及夏季的田間管理,以爭取一年兩熟,另一方面,南方地區則主要是水稻插秧。而小孩子們透過參與諸多農事活動,也充分體會到糧食背后承載的意義和價值。

在北方的鄉村,芒種期間的農事活動簡稱為“三夏”,整個芒種時節一切都圍繞麥收為核心進行安排。學校要放麥忙假,老師們也要回家忙著搶收麥子,學生們也因為家長農忙,沒人做飯,老師也要農忙,而放假回家。

對于兒童們而言,麥忙假是辛苦并快樂的,最關鍵的是沒有書面作業。農村孩子們從小就要跟著大人們去割麥子,經歷酷熱,學習使用鐮刀,幫忙困麥子,撿拾麥田里遺留下來的麥穗,確保顆粒歸倉,小手還常常被麥芒和小麥葉子劃傷,腳也很容易被麥茬子刺傷,至今都記憶猶新。

不過最大的樂趣也是在麥田里。麥田周圍有各種野花,麥田里有各種的昆蟲和小動物。大人們常常能從麥田里抓到小野雞,小兔子給孩子們帶回家當寵物養起來,不過卻很難養活,大人們說這些野生動物都有野性,很不習慣人喂養,特別是野雞,常常絕食而死。不過這也說明過去麥田的生態系統是完整的。

看似短暫緊張且忙碌的麥收假,其實背后的農耕教育意義更為重要,孩子們透過全程參與農事活動學習掌握農耕技術系統,通過深入農田感知大自然生態環境,更在與家人的協作中,懂得與家人分擔責任,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和角色。

在這個“自然”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們以家庭成員為老師,除了學習知識和技能,更學習到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品格。

這種樸素糧食教育傳統,其實不止在近現代才出現,在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里,也為一代代先人所踐行,讓孩子從小懂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同時,也找到人與自然,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根本。

責任編輯:Pierre

標簽: 進行安排 鋤禾日當午 在北方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