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失敗后 軟銀將重新控制安謀科技業務

時間:2022-04-29 09:29:47    來源:搜狐科技    

在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失敗后,軟銀集團、ARM以及ARM的中國合資企業安謀科技(即安謀中國,ARM China)之間再起爭議。報道稱,軟銀集團及其子公司ARM即將達成一項協議,將重新控制安謀中國業務,并罷免該公司CEO吳雄昂。

截止目前,ARM以及安謀科技和吳雄昂方面尚未就此作出最新回應。

今年2月,英偉達因監管原因而放棄收購ARM后,軟銀開啟ARM的上市進程。此前有報道稱,ARM最有可能在紐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軟銀希望IPO在2023年3月底之前進行,這意味著ARM需要按照上市程序在今年6月至9月之間完成審計。

為此ARM還稱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至15%,最多1000人。ARM表示,大部分裁員將發生在英國和美國。“與任何其他公司一樣,ARM持續評估業務計劃,確保公司在機會和成本紀律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但是,不受控制的安謀科技成為ARM上市進程中的阻礙。曾有消息稱,由于ARM無法審計安謀科技的賬目,導致一個關鍵業務部門的財務狀況缺乏透明度,可能影響ARM的估值,進而影響IPO進程。

為了財務合規,盡快上市,《科創板日報》此前報道稱,基于內部會計相關原因,ARM已將其持有的安謀科技股權轉讓予一家由ARM與軟銀共同持有與控制的公司,ARM將通過這家公司繼續持有安謀科技的股權。

ARM當時表示,此舉對ARM在中國的生態系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ARM與安謀科技之間的IP授權協議與盈利模式保持不變,安謀科技仍將繼續作為ARM授權其IP給中國授權客戶的主要商業分銷渠道。

目前公開的工商信息顯示,ARM直接持有安謀科技47.33%的股權,是其最大股東。對于前述股權轉讓,尚不清楚是否已經得到持有公司印章的吳雄昂的批準。截至目前,安謀中國的法定代表人仍為吳雄昂,法院也尚未就吳雄昂是否可以繼續掌管合資企業舉行聽證會。

這不是吳雄昂第一次遭到罷免,雙方的矛盾可以追溯到2020年。當年6月,ARM與其中國合伙人厚樸投資聯合發表聲明稱,調查發現安謀科技CEO兼董事長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故作出決議,罷免吳雄昂CEO兼董事長一職。

但安謀科技隨后發布聲明,指出公司并未召開符合程序的董事會會議,也并未產生有效的導致人事變動的法律文件,還強調ARM發表的聲明稿“對吳雄昂先生及安謀中國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吳雄昂本人隨后也公開發聲,稱ARM和厚樸投資無權罷免自己的CEO及董事長職務,自己對于公司的控制合理合法。

雖然ARM方解雇了吳雄昂,但由于擁有公司的公章和注冊文件,吳雄昂一直無視董事的該決定,并繼續運營ARM中國合資公司。

最新的報道稱,如今董事會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正在提交文件,以便將合資企業的一名新代表列入監管部門數據庫,并將在數日內發行新的公司印章。報道還援引知情人士稱,該解決方案尚未最終敲定,仍有可能發生變化,并稱在過去的兩年里,軟銀和ARM與吳雄昂的談判一再取得進展,但最終談判陷入停滯。

據了解,安謀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ARM和中方資本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其中ARM占股49%,而中方資本占股51%。按照授權協議,安謀科技擁有獨家且永久在中國授權銷售ARM知識產權產品的權利,也可自主開發兼容ARM架構的CPU及獨立架構的其他處理器。

不過,在過去幾年中,盡管具有合資背景,但安謀科技仍強調本土和中資控股的身份。就在上周,安謀科技迎來獨立發展四周年時,吳雄昂還以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身份發表講話,稱“安謀科技沒有辜負產業界和投資人對這個合資公司的期望和要求,提前超額完成了當初的五年規劃目標”。

據介紹,成立四年以來,安謀科技整體營收從2018年到2021年增長了250%。目前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共有員工800余名,其中高端研發人員數量占比超80%,國內授權合作伙伴超過300家,合作伙伴芯片出貨量累計突破250億片。

標簽: 英偉達收購失敗 英偉達收購ARM失敗 軟銀集團 安謀中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