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請原諒我如此冒昧地寫下這封辭職信。任教以來,我的惰性及無能時刻提醒著我自己的飯碗即將不保,但我很榮幸我的職位仍能保存至今。下面我要闡述一下我辭職的原因和理由。
一、為了我的人身安全。這主要體現在:
(資料圖)
1、每天喝下含有高蛋白物質的熱茶3杯。
其它此舉間接地證明了貴校學生的熱情及好動,我蓋上杯蓋的茶杯里總是會出現數以n計的毛毛蟲、蟑螂、螞蟻及不知名的甲殼類昆蟲,他們希望操勞了整整一堂課的我能夠好好地補充一下營養。但您不可能想象毫不知情的我端起茶杯來把那些可怕的東西送到口中時的感覺……但是請相信我,那些孩子真的只是想讓他們敬愛的老師多攝入一些維生素abcde,絕不是惡作劇。
2、平均每天被繩索絆倒5次。
這項數據直接體現了我反應能力的低下,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我退休以后從事武術事業的夢想。雖然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大門已經沒有明顯的高高的門坎,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祖訓,不應該拋棄傳統,無論何時走在馬路上或大街上,還是應該低頭朝下看看的。被學生無意中搭在兩個桌腿之間的跳繩絆倒,證明了我對這項中國傳統作風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同時也提示著我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講課的時候不好好在講臺上站著,到教室中間溜達什么
3、被膠水粘在凳子上6次。
親愛的校長,如果您是一位氣管炎患者,那么你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先不說我的那六條價值不菲的西裝褲因公徇私帶給我的經濟壓力、下班路上遮遮掩掩帶給我的精神壓力,最主要的是回到家里無法向內閣交差的心理壓力。在這眾多壓力的三重打擊下,我想您此刻一定可以理解我心中的痛苦與無奈。
以上為我個人的辭職原因,望領導審核批準!
辭職報告
尊敬的學校領導:
您好!
首先感謝各位領導長期以來對我工作的關心,支持與肯定,工作18年來,我始終以一個教師的身份生活與工作著,始終堅持為黨的教育事業服務終身的信念,在學校我就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里,有各位領導的關愛,有眾多同事的關心,每天看到同學們可愛的笑臉,我真的愛我的學校,今天,我沉思良久,向您說出我辭職的理由:
xx年,我夫人為了她的事業,把事業發展的平臺建在了揚州,同年在揚州買了房子安了家,女兒也來了揚州的學校就讀,這幾年中,我是靖江揚州兩地跑,漸漸的我感覺累了,女兒也一天天長大,作為家長同時承擔著較大的小孩學習的壓力,家庭是一個人工作生活的原動力,在靖江我已經沒有了工作的動力,我不想學校為我承擔無形的壓力,我更不能占著職位不認真工作,經過長時間考慮,還是決定向您提出辭職申請。希望你能理解、接受我的申請。
同時祝我們的學校蒸蒸日上。
此致!
敬禮!
諸位院領導、相關負責人:
我自1999年始至今已在中國美院從事教學工作整整十一年,經本人慎重考慮,在下個學期到來之前,結束我在本院的教學工作。
以下是對此決定的說明:
我之請辭,非關待遇問題,亦非人事想出的困擾。而是一直以來對公共藝術學院(前視覺藝術學院)自組建以來在教學體制、用人機制方面的不認同。這種不認同致使我自己始終被動地處在一個錯誤的位置。當我對學院體制有更深的認知之后,最妥善的辦法,乃以主動請辭為宜。
十一年間,我在附中教學三年,并于xx年始參與組建視覺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xx年負責創建景觀裝置藝術專業(原景觀造型藝術專業)并于至xx年間任該專業教研室主任。這些年我還多次參與學院的重大建設項目,擔任重要設計任務。然而,數年來在學院多次的教學改革與科系調整中,我逐漸迷失了自己的位置與目標。這種處境也讓自己處在極度被動迷茫之中,這對教學資源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光陰無情,轉眼十余年,我亟盼能夠實現自身價值,并能主動獨立處事,而非在教學與改革中將自己荒廢。
我的請辭是出于我對教學體制的不適應,及不愿適應。在當前提倡自由民主和諧的大環境下,我個人希望能在某些事物上持有不同的立場與觀點。目前,我指導的20__屆本科生已畢業,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及世博會的工作均已完成。我的請辭,已經在最大程度上減小了對我所在系、所在學院帶來的損失和浪費。
再次衷心感謝學院對我的重用與信賴,我與自己的職稱實難相配,深感慚愧。十一年的教學是我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雖以請辭告終,但我對本院與教學的感情,至深至切。請辭后的離校手續我將積極配合處理。
預先感謝院領導予以批準。
此致
敬禮!
上一篇:2023年環保心得體會150字(八篇)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廣州小海燕再度唱響星海音樂廳羊城晚報訊記者李春煒、通訊員羅雪蓮報道:2月27日晚,廣州小海燕合唱團在廣東星海音樂廳舉行“海燕印象
2023-02-28 15:38
原標題:新編大型廣東漢劇《天風海雨梅花渡》正式公演羊城晚報訊27日晚,新編大型廣東漢劇《天風海雨梅花渡》在梅州市亮勝藝術中心正式公演,
2023-02-28 15:56
原標題:故事線拓展到廣東“情滿”系列陸續有來(主題)導演劉家成:《情滿九道彎》是胡同里的青春之歌(副題)文 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導演劉家
2023-02-28 15:36
原標題:走進北京天文館(引題)仰望浩瀚星空探索宇宙奧秘(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你知道“宇宙燈塔”是什么
2023-02-28 15:45
原標題:德國設計展亮相清華藝博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鄒雅婷)為紀念中德建交5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德累斯
2023-02-28 15:45
原標題:說雨水道驚蟄陳秋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時代生產和生活“時間的故事”,是自然的節序,也是農事的節令,更是我們今天美好生活時間節點
2023-02-28 14:53
原標題:上海音樂劇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啟用中新社上海2月27日電(王笈)“演藝大世界—2023上海國際音樂劇節”27日在滬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音
2023-02-28 14:55
原標題:8000余件藝術品亮相北京保利秋拍中國文化報訊(記者黨云峰)2月21日,因故延期的北京保利拍賣202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在北京啟幕。本次拍
2023-02-28 13:34
原標題:扎根社區,非遺添彩美好生活中國文化報集體采寫如何讓非遺展現在大眾面前,讓非遺項目與市井生活“無縫對接”?非遺在社區是目前我國
2023-02-28 13:42
原標題:陳佩斯領銜原創話劇《驚夢》將再登京城舞臺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應妮)“夢驚已是新天地,舊曲依稀繞古城。”作為大戲看北京·第六
2023-02-28 13:41
原標題:“紙本油畫展”滬上開幕探索新型油畫材料更多可能性中新網上海2月28日電(謝夢圓甘力心)“國韻·絢彩——全國油畫名家紙本油畫作品邀請
2023-02-28 13:36
原標題:留住獨一無二的風景——(引題)貴州扎實做好少數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李榮坤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
2023-02-28 13:38
原標題:冰墩墩入選2022年度文旅熱點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中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年度盤點報告(2022)》
2023-02-28 11:42
原標題:隕石科技博物館下月試運營北京日報訊(記者牛偉坤)本市將新增一家以“隕石”為主角的博物館——北京天壇隕石科技博物館。該館計劃下
2023-02-28 11:49
原標題:交響巨制無詞版《尼伯龍根的指環》震撼上演樂壇盛事彰顯城市胸懷和底氣北京日報記者高倩19時30分,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場口開啟,上海
2023-02-28 11:56
原標題:“開心麻花”打頭陣!青島市城陽文旅發展喜迎“開門紅”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楊明清通訊員李冉徐婷2月22日上午,“開心麻花進駐城陽新
2023-02-28 09:43
原標題:魅力北京”系列電視片海外傳播成果分享會舉辦北京日報訊(記者邱偉)昨天,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
2023-02-28 09:38
原標題:社區文化精彩紛呈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通訊員朱先明劉瑋初春時節,空氣芬芳。江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猴嘴街道振云社區呈現出一派
2023-02-28 09:51
原標題:云南巍山彝族打歌:民族與時尚交融煥發節日新活力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黎浩當彝族非遺打歌與潮流街舞在600年的巍山古城相遇,會燃出
2023-02-28 09:32
原標題:讓非遺文化搭上直播快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楊召奎2月26日,YY直播“非遺筑夢計劃”正式發布。該計劃是正能量公益組織“YY直播炬光聯
2023-02-28 09:36
原標題:《斷網》廣州首映(引題)郭富城:打斗比“孫悟空”還多(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2月25日,“首映在廣州”系列活動迎來電影《斷網》
2023-02-27 15:52
原標題:智能農業未來已來——《智能農機技術路線圖1 0版》圖書推介會在京舉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白至潔2月25日下午2點,由電子科技大學出版
2023-02-27 14:48
原標題:云南文山新春彝族文化藝術展演異彩紛呈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通訊員普佳勇2月25日,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七花廣場,由
2023-02-27 14:43
原標題:關注留守兒童議題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廣州展映青年導演白志強(右2)、主角惠王軍(右1)與觀眾見面廣州市電影家協會供圖中新網廣州2
2023-02-27 14:43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2個項目入圍終評中新網2月27日電27日,據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消息,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
2023-02-27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