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傳承紅色精神 廣東改革開放創輝煌

時間:2021-09-15 06:16: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傳承紅色精神 弘揚革命傳統 奮力開拓前進(引題)

廣東改革開放創輝煌(紅色地標巡禮·廣東篇)(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洪秋婷

廣東是一座英雄的省份,有著光榮且悠久的革命傳統,是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祥地。

循著一條條紅色旅游線路,可以走讀廣東的紅色歷史脈絡,領略廣東的發展新貌,感悟百年黨史在廣東的生動實踐。

延續紅色火種

“請大家畫出我心中的紅色廣州!”羊城八月,50多名青少年走進廣州起義紀念館,在研學活動室內,通過創意明信片手繪出一個個風云激蕩的歷史現場,感受紅色革命歲月的歷史痕跡。

1927年12月,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等發動廣大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建立了工農兵民主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廣州起義雖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歷史意義十分偉大。

長73厘米,寬10.3厘米,這條紅布帶是當年參加起義軍民的識別標志,也是國家一級文物。歲月流轉,不變的是那抹紅色印記,更像是一顆顆紅色的火種,留在了人們心里。

“我最想去黃埔軍校打卡!”三年級小學生趙梓豪激動地說,這個暑假,爸爸媽媽會帶他去打卡廣州紅色文化場館和紅色旅游景點,他既期待又興奮。在紅色少年研學活動現場,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首次發布《廣州紅色旅游印記》手冊,開啟了廣州紅色旅游印記打卡活動。

紅色亮面封皮,一朵金色的木棉花襯托著一尊五羊雕像,通過這本名叫“英雄城·廣州紅”的廣州紅色旅游印記手冊,游客可以在打卡地點完成蓋戳集章等任務,然后領取精美紀念品一份。圍繞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市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手冊設計主題鮮明,體驗感十足。

線上線下互動,動動手指,足不出戶,也能一口氣“打卡”上百個紅色地標。怎么做到?打開微信掃小程序“粵學黨史·粵愛黨——打卡廣東紅”就能實現。

打卡、留影、分享,360度參觀學習,上百個紅色地標,均可或看或聽,或進或出。3D視角和平面視角相結合,語音介紹和視頻講解自由選擇,讓人擁有“指尖輕觸、碼上云游”的科技體驗感。

“以前竟不知道身邊有這么多紅色景點。我也VR打卡了,之后打算去實地看看,帶上小孩,近距離了解更多革命歷史故事。”廣州市民李先生對記者說。

挖掘紅色資源

“石榴開花心最紅,青年立志做英雄;堅決斗爭是出路,加入紅軍最光榮……”這首土地革命時期傳遍粵東北山區平遠縣的紅軍山歌《送郞當紅軍》,唱出了當年紅軍發動群眾踴躍參與革命斗爭的紅色詩篇。

平遠縣是一塊充滿紅色精神的紅色革命寶地。從1929年11月到1930年5月期間,紅軍三進平遠,在平遠縣的民房墻上、老屋祠堂內的墻壁上,書寫了大量的標語,播撒革命火種。

在仁居村老東門街10號的謝屋,有一處保存至今的紅軍標語墻,上面寫著“窮人不打窮人”等口號。“群眾感受很深,紅軍是不打擾老百姓的,是十分愛護老百姓的,逐漸大家都走出來,不久就參加了革命武裝。”紅四軍仁居舊址群講解員介紹說。

據考證,廣東省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不同的紅軍墻標共304條,而平遠就有123條,仁居村是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共有114條墻標。

據悉,仁居村近年來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革命遺跡、發展紅色旅游、講好紅色故事,做活紅色文章,走出了一條突出紅色、保護古色、倡導綠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為這座歷史悠久的“紅色古邑 故事小鎮”增添光彩。

行走在古驛道,遠眺層層疊疊的梯田還有山坡上古色古韻的吊腳樓,目之所及,裊裊炊煙,古驛道盤旋而下,田間地頭夾雜著孩童們嬉戲的歡聲笑語,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盡收眼底……

這里是中國傳統村落梅州市平遠縣泗水鎮梅畬村,也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崇文重教村”。

近年來,梅畬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號召,鄉鎮城互動融合發展的梅州實踐在這里落地生根,梅畬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斷推進。

“目前,農旅公司有農耕、運營、工程、文化四大板塊,成立了田園耕作隊、綠化工程隊、田園演出隊、山里人影視工作室、運營服務隊。墾荒復耕了800多畝荒田,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田園梅畬的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梅州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展現特區魅力

夏日的深圳,綠樹成蔭,鮮花爛漫。在深圳博物館內,一場“紅色貨幣 見證光輝歲月”的展覽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紅色貨幣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漸成長,跟著紅軍踏上長征的路途,見證了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讓我們一起從紅色貨幣的成長,看一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跟著講解員,一群學生在認真聆聽和參觀。“暑假帶孩子來博物館參觀紅色展覽,是一個很難得的教育機會,能從中多學習一些黨史知識。”一位學生家長感慨地說道。

此次入選“奮進大灣區·逐夢新時代”精品線路,也是深圳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對外展示自我的一扇窗口。

深圳博物館現有10個基本陳列,系統展示了深圳歷史文化,改革開放史,古代文物和動物標本,還包括“深圳改革開放史”“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和“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等展覽,年均舉辦專題展覽20多個。

在蓮花村地鐵站的 D 出口,一排排巨大的馬蹄蓮雕塑映入眼簾,雕塑造型別致,水流潺潺,在繁華的深圳街頭矗立,令人稱奇。

這12朵大型鋼結構馬蹄蓮造型,組成一個水景雕塑,每朵長8米,寬5米,是深圳蓮花山公園水景恢復工程。這個工程通過自循環系統保持水的清潔,再輔助以水量調節,從而形成穩定流動的水形態景觀,姿態優雅,宛如鮮花綻放。

“這個水景現在是很出名的拍照打卡點,今天我就是帶朋友過來玩的。”深圳市民林娜告訴記者,暑假期間,許多游客紛紛前來游玩打卡,感受特區深圳的獨特魅力。

標簽: 傳承 紅色 精神 廣東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