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引題)
匠心傳文脈 妙手修古籍(主題)
走進四川成都龍泉驛區洛帶古鎮,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層小樓矗立街邊,惹人注目,這便是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它已為150多家單位修復古籍善本、名人字畫、碑帖拓片、文獻檔案等2萬多冊/件,為10多家圖書館和博物館整理、普查古籍20多萬冊/件,其中有不少價值非凡的珍品。
該中心的主要創始人彭德泉,今年已經74歲,瘦高個頭,黝黑臉膛,濃眉亮眼。談起心愛的古籍文獻修復事業,他的眼里不時涌出熱淚。
“搶救一本是一本”
彭德泉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彭家梁村,自幼喜愛讀書。“我們家三代教書人,代代愛書如命。”他當過川劇演員、中學教師、圖書管理員,近40歲時拿到了圖書館學大專文憑。在一次培訓中,彭德泉結識了圖書館學家、目錄學家張德芳,跟隨他學習圖書文獻分類。
2005年,彭德泉去看望張老師,張德芳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德泉,你別待在圖書館了,趕快出去搶救古籍。大量古籍因各種原因正在湮滅,那可是圣哲先賢留下的民族文化根脈啊,搶救一本是一本!”
老師的話讓彭德泉深受觸動。他很快辦理了巴中市圖書館的離崗待退手續,到成都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圖書館人,開始籌劃古籍文獻保護和修復工作。
時任廣漢市圖書館館長秦一對彭德泉說:“彭館,要搶救就先來搶救我們廣漢的書。我們有2萬多冊古籍,打包堆碼在墻角幾十年了。”
彭德泉明白,修復古籍,必須先培養人才。他與四川省圖書館學會、廣漢市圖書館合作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古籍修復培訓班。培訓班結業后,彭德泉從中招聘了一批員工,組建起廣漢古籍修復基地。
創業之初,資金緊缺,設備不足,員工們自己出去撿石板、磚塊當作壓書板,將家具鋸成木塊代替壓平機,把自家的籮篩拿來篩面粉、調制漿糊……在書庫閣樓辦公,面積只有10來平方米,層高僅2米,窗戶窄小,光線昏暗,四五個人擠在一起,整理堆碼在墻角近30年的200多包、2萬余冊古籍。每打開一包書,蟲子迎面翻飛,老鼠毛、霉灰、紙渣嗆得人睜不開眼,不斷干咳,戴兩層口罩也無濟于事。清理一陣,就雙手發紅、痛癢難忍,得趕緊去清洗。
艱苦的條件、困難的工作,沒有讓修復師們打退堂鼓。年逾花甲的彭德泉,每天帶頭爬閣樓進行開包整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無人抱怨,無人離開。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這批古籍的清理分類工作基本完成。
看著書庫里有序排列的古籍,廣漢市圖書館領導十分感動。上級單位領導來修復基地視察,也給予高度評價。
2008年9月,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在廣漢掛牌成立。這是一家民辦非企業性質的修復機構,于2013年初取得四川省文物局頒發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具備了進入文物、檔案系統和大專院校承修紙質文物的資格。2019年,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遷入洛帶古鎮,并在此創建了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
讓古籍重煥新生
在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展廳里,展示著一件件古籍文獻修復成果。“我們對每一件古籍都懷有敬畏之心,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重煥新生。”彭德泉說。
清代李調元編印的《函海》是研究巴蜀地區歷史、文學、金石學、民俗學等方面的重要資料。這部叢書的紙張顏色比較特別,修復時需要配色染紙。工作人員用茶葉水浸染出與原作顏色相同的紙,不料10天后染色紙開始變色,大家都急得團團轉。彭德泉立即請教專家顧問,綜合專家意見后,采用陳茶煮水做染料。選茶、熬制、染色,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染制出與原書顏色一致且不會變色的紙。大部分書冊糟朽無書衣(封皮),考慮到此書的價值和使用頻率,修復團隊決定用蜀錦作書衣,改四眼裝訂為六眼包角裝訂,以延長書籍壽命。這部古籍修復完成后,得到專家和收藏單位一致好評。
修復古籍,除了信息錄入、清潔、消毒、配紙、染紙等前期準備工作外,還要經過托、補、裱、拆、錘、壓、捻、齊欄、打眼、釘線、貼寫書簽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嚴格規范,要求修復師心細如絲。
博物館里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修復工具:用于揭啟畫芯和書頁的竹啟子,錘平補紙的木錘,裁補紙、絹、布等材料的馬蹄刀……彭德泉很看重修復工具的制作,“做竹啟子用的楠竹,是我帶領員工去川南長寧竹海弄回來的。馬蹄刀、木錘、鋼釘,是我去木器廠和鐵匠鋪讓師傅按照我們的要求制作的。我們還用中藥材研制了紙質文物防蟲防霉專用藥,可以有效防止蟲、霉對古籍的傷害。”
走進三樓的修復室,彭德泉現場演示了《寶賢堂法帖》的修復。這是四川遂寧市圖書館收藏的明代十二卷木夾板朱拓叢帖,有蟲蛀、污漬、空殼脫裱、四周邊沿磨損等問題,修復難度較大。彭德泉拿起馬蹄刀,小心翼翼地把肉眼可見的泥點、蟲屎等污垢一一剔除,又用羊毛排筆掃去灰塵。接下來,細致地清洗書葉,濕揭背紙,濕揭命紙(絹本書畫裝裱后緊貼絹背的一層紙),將畫芯脫裱的部分打漿、復位,再用汪六吉棉料宣紙更換原來的命紙。由于拓片存在掉色現象,彭德泉在修復過程中嚴格控制水分,采用“飛托法”上命紙,防止拓片掉色暈染到邊條上。
除了古籍碑帖,彭德泉還帶領工作人員修復過不少革命文物。“巴中市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的紅色文獻,包括紅軍布告、檔案、標語、錢幣、票據等,是我們用3年多時間修復、整理出來的。修好的文獻交付給博物館,得到了專家和館方高度肯定。不久前,博物館舉辦的慶祝建黨百年專題展中展出了這批文獻。”彭德泉自豪地說。
傳承工匠精神
走進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研學培訓基地,“魯萌工作室”的標牌十分醒目。工作室里這個面容清秀的姑娘,從事古籍修復已有十余年。2009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的魯萌偶然接觸到古籍修復,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她放棄了收入較高的汽車銷售工作,來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魯萌的執著與刻苦打動了彭德泉,修復中心將她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先后推薦她參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紙質文物修復和傳拓技藝培訓班、研修班,她都取得優異成績。2013年,魯萌拜古籍修復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杜偉生為師。在名師指導下,她的技藝一路精進,逐漸成長為修復中心技術骨干,牽頭完成了多個國家級修復項目。201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首批“成都工匠”,魯萌榜上有名。
在修復中心里,像魯萌這樣的青年修復師還有不少。楊世全原來是一名出租車司機。起初,彭德泉對于他能否靜下心學習有些懷疑,但他竟耐住性子接受了長達9個月的崗前培訓,并以滿分的成績通過了上崗考試。在修復實踐中,楊世全練就了過硬的技術。
陳亞是一名聾啞人。10年前,她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學習。經過長期艱苦的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學習,她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修復師,獲得2020年“成都工匠”榮譽稱號。
“我們中心現有員工50名,其中有不少高學歷人才,他們組成了古籍修復和整理、普查、傳拓團隊。此外還有近20位國家級古籍修復大師組成的專家顧問團隊。”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主任、理事長彭克說。
彭克原是成都市某文化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多年來,他看著父親彭德泉忙碌的身影,對于古籍文獻保護的重要意義深有體會。考慮到父親年齡大了,還患有腦梗,2018年,彭克毅然辭職,繼承父親的事業。他給修復中心帶來了新的理念和現代化管理模式,讓修復中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2020年9月,1300多平方米的古籍文獻修復研學培訓基地在洛帶古鎮建成開放。基地設有研學培訓教室、古籍修復體驗區、字畫碑帖修復裝裱體驗區、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等,集專業人員培訓、中小學生研學、非遺展示體驗于一體。
如今,古籍文獻修復已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修復師們的巧手慧心,讓蘊藏在古籍碑帖里的文脈賡續傳承,也讓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劉裕國)
上一篇:獨釣一河秋
下一篇:漫步京西古街 品味民俗風情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