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把全世界最絢麗的戲裝傳承下去

時間:2021-09-21 15:46:2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把全世界最絢麗的戲裝傳承下去

北京日報記者 于麗爽

一場大戲,大幕拉開,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唱念做打,而是舞美行頭。講不講究,行家一望便知。因此,戲曲行當里有句話:“寧穿破,不穿錯。”

“不穿錯”靠的是對傳統的堅守。在前門外、中軸線東側的“劇裝一條街”西草市胡同里,有這樣一家老字號一直堅守著“骨子老戲”的規矩。

“我爺爺叫許新一,河北人,十幾歲時就到前門外廊坊二條的永茂盔頭鋪當學徒,不僅給皇宮里的演出機構做戲衣、盔頭和把子,也給當時的名伶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等做行頭。”說起爺爺的歷史,許振海滔滔不絕。

許振海(右)用傳統工藝制作的精美戲服、鳳冠等。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攝

許振海今年61歲,是劇裝一條街上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德昌號”的經營者。“德昌號”是許振海的父親許壽昌創辦的。許新一有六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學做盔頭,老二、老五、老六學做“把子”。許壽昌是老二,1912年出生,14歲就入了行。

“把子”,是戲曲演員在舞臺上使用的兵器,如刀槍劍戟等。早年間,由于“把子”過重、沒有彈性,易裂、易斷,演出時常鬧笑話。

怎么能讓刀劍更結實耐用?許家兄弟潛心琢磨。他們在竹子做的刀劍外面包上騾馬皮,容易斷的地方用竹釘加固。皮子外面還要刷三遍紅土,刮膩子找平,用砂布打磨平整;然后刷上骨膠,立刻撒上錫粉,行話叫“擺錫”;再用串成手串一樣的碾珠反復碾壓錫粉,有了亮光以后再刷三遍水銀,行話叫“出亮”。這樣做出來的刀劍寒光閃閃,十分逼真。

“把子許”的美名從此叫開。許壽昌給葉盛章做的寶劍、給李萬春做的青龍偃月刀,歷經60余載仍完好如初。

后來,許壽昌來到北京,創辦了“德昌號戲衣莊”。1955年,德昌號并入北京市盔頭合作社。1972年,盔頭社并入北京劇裝廠,許壽昌在把子車間當技術指導。1981年5月,輕工業部在大連召開全國劇裝行業產品質量評比大會,由許壽昌指導制作的單刀獲單項評比第一名。

許壽昌去世后,留下全套制作盔頭、把子的工具,還有一大盒老圖紙,許振海視若珍寶。1993年,許振海兄弟開起了劇裝店,傳承“把子許”,盔頭、把子、戲衣、靴帽、髯口等全套的行頭都做。

“‘寧穿破,不穿錯’就要按老規矩來,不能為了省錢省事就偷工減料,把一味簡化說成是創新。”許振海說。

“德昌號”前店后廠,店面臨街,拐過彎胡同里還有工作室,五六位工人大都是開店以來就一直在的老師傅。手工刺繡、白面做漿、粉袋打線……他們的制作工藝都是傳統的。

2019年,劇裝店迎來新機遇。東城區天壇街道對西草市街進行整治,私搭亂建拆了,恢復了灰墻青瓦的胡同風貌。許振海找到了“德昌號”老牌匾的照片,重新制作牌匾掛了起來。

借這股東風,許振海創辦了“京劇劇裝體驗館”,吸引年輕人來體驗。“告訴大家這些服裝盔帽是怎么穿戴上去的,這些把子在舞臺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裝、練習身段等等,還可以教大家唱兩句。”許振海說。只有年輕人喜歡,戲裝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目前,中軸線正在申遺。劇裝一條街也是中軸線上亮眼的文化景觀。“中國的戲裝是全世界各種表演藝術服裝中色彩最豐富最絢麗的。我們就想竭盡所能,踏踏實實地把這項藝術瑰寶傳承下去。”許振海說。

標簽: 全世界 絢麗 戲裝 傳承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