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話劇《開飯!》:七十年七頓飯,看時代流轉人生況味

時間:2021-09-19 18:31:2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

話劇《開飯!》:七十年七頓飯,看時代流轉人生況味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淼

日前,由黃盈、張婷編劇,黃盈導演,邵澤輝主演的新京味原創話劇《開飯!》作為首都劇場原創邀約劇目在北京上演。該劇是黃盈導演的第八部新京味話劇,同時也是他導演生涯的第五十部作品。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舞臺上通過橫跨70年的7頓飯,濃縮了北京一個普通人家70年的變化,同時也展現了中國70年間的飛速發展。謝幕時,全體演員把參演該劇的裝臺工人師傅們請到舞臺中間,臺上臺下共同用掌聲表達對勞動人民的致敬和感謝。

展現70年生活巨變

《開飯!》共包含7幕,從第一幕的1959年到第七幕的2021年,時間橫貫了近70年。在劇中,觀眾看到北京這座城市的飛速變化,還有城中人的生息、繁衍、發展。

主人公何家一共3個孩子,大哥、二哥和三妹。他們分別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間,共同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也經歷了變革、動蕩、建設、發展……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買糧食還需要糧票,全家一起吃窩頭咸菜;到七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嘗試下飯館、吃西餐,接受各種外來文化;再到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家人很難吃在一起,溝通到一起;再到2021年的春節,一家人天各一方,無法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只能通過網絡視頻連線互相拜年……在時代浪潮的翻卷間,他們漸漸老去,而北京、中國,仍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著。

劇中濃濃的煙火氣、來自普通人的樸素情感和故事,都讓人心中有無限感慨。在幕與幕間的換場時,舞臺上還呈現出一系列承載著豐富時代背景的多媒體影像,讓觀眾更能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生活的巨變。

認真傾聽父輩的嘮叨和家常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對于吃飯這件事,身為北京孩子的黃盈有著很多清晰的記憶:“父母當年是雙職工,我上的小學離家不遠,中午自己回家吃飯,先要從鄰居大爺大媽家取家門鑰匙。每天早上,爸媽會把隔夜的剩飯做成一鍋蛋炒飯,中午進了家門,自己點開煤氣灶,把飯菜熱一下,就是一頓午飯。我是一個在吃上特別隨意的人,但上小學吃午飯這事給我印象太深了。”對于這樣的記憶,劇組的“70后”“80后”都經歷過,大家一聊起來都在感嘆時代發展變化的快速,于是,便有了《開飯!》的最初創意。

“我今年才43歲,戲里有些年代我也沒有趕上。年輕時,父輩母輩甚至爺爺奶奶輩跟你嘮叨這些家常,聊他們年輕的歲月,你可能都沒興趣聽,覺得他們講的那套離自己很遠。但等你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有了些閱歷,特別是想去探尋過往的時代,你會發現他們講述的東西逐漸能匯聚成一個時代清晰的輪廓。”黃盈說,為了準確地反映每個年代人們的真實生活,他和劇組的創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也進行了大量的采訪,“我跟父母、親戚去聊天,也采訪了不同階層年齡段的人,等到開始排演時,我也鼓勵每個演員回去和自己的親朋好友聊吃飯這事,一同做了大量案頭和采訪工作。”

為默默無聞的人發聲

隨著物質的富足,人們逐漸從過去的為了“活著”,演變到對生活品質與意義的追尋。在“生存”與“生活”的課題轉向中,單純快活的感覺在消逝,但又會有新的便捷和快感補位上來。只是在一切都越變越好、越變越快的過程中,也是時候自問一句:如何抵抗越發來勢洶洶的內心的虛無呢?這是制作人李東最初在讀過劇本之后的感悟和思考。

李東10余年前即看過黃盈編劇、導演的話劇《棗樹》,那時候“新京味話劇”的概念尚未完全定型,后來黃盈創作了《鹵煮》,李東確信了這位創作者對北京的歷史、北京人和北京語言的掌握,足夠撐得起這面大旗了。

更為珍貴的是,黃盈關于北京的創作其實從未局限在懷舊和情結上,他在10余年間借北京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帶著那時那刻他對人世的思考和不斷的自我反問。這一出《開飯!》,黃盈沒有把它做成一篇政論文,而是以豐沛的細節、真摯的筆觸勾勒出大時代中的個人史——戲中的“英雄”,不再是時代的弄潮兒,抑或是掌握社會話語權的精英,那些默默無聞卻甘于奉獻的人,才堪為社會發展進步筑基的脊梁。黃盈說:“之所以要回看已經默默無聞不再發聲的那代人,是為了讓我們明天變得更好。”

鄉愁的舞臺標記

1959年、1968年、1975年、1988年、1995年、2008年、2021年,這是黃盈和張婷一起在創作之初為《開飯!》甄選出的7個時間節點。這個選擇背后也體現著他們對時代的觀察與總結。

一家人在這7個時間點上吃了7頓家常又不尋常的飯,這當中所見的,不僅是餐桌上吃食的變化,更是時代風貌的變遷。黃盈堅持在文本創作階段就保留了劇中大量的群戲,為的是盡最大可能還原每個時代的底色。

“我跟張婷在做劇本的時候,覺得吃力不討好,感覺有幾場戲是很難借力往下發展的,因為這部戲不是隨著一個人的人生展開,而是在大時代下看人的生存發展、看社會的發展。”黃盈說。

自2003年從原來的生物專業轉至戲劇創作,黃盈始終創作不輟。在不斷地積累實踐中,他越發感到,自己這一代藝術家所擁有的幸福:“這個時代太有力了,變化急速,矛盾和故事到處都是,只要你嘗試著去記錄時代,就不愁找不到素材和支點,單純的記錄本身就已經很有力了。”所以在當下,他不僅僅通過《開飯!》講述個人的變化和一個家庭的發展,而是通過這部劇展開一幅家國變遷史。

李東將黃盈的這種抱負與觀念理解為鄉愁,這也是他為什么堅定地選擇與黃盈合作的原因之一,他認為《開飯!》是一部大戲,“每一個想要了解北京這座城市和北京人的觀眾,都應該來看《開飯!》。”他以為,所有的文化都有密碼,而關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碼,就隱含在語言中,“我們現在劇本為什么特別難寫?是因為創作者失去了語言藝術。這也是我格外珍視黃盈的原因,像他這樣的原創作者鳳毛麟角。而他想要呈現家國史的創作觀,其實就是鄉愁,藝術的一個價值就是要把消失的東西展示給觀眾,《開飯!》展現在舞臺上的一切,讓鄉愁浮出畫面。”

標簽: 話劇 人生 流轉 時代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