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五星出東方》再度登臺起舞 譚維維、阿云嘎共同獻唱錄制主題歌

時間:2021-09-19 16:31:31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五星出東方》再度登臺起舞(主題)

譚維維、阿云嘎共同獻唱錄制主題歌(副題)

北京晚報記者 高倩 方非攝

一件漢代織錦護臂,鉤沉起一段埋藏于西域黃沙下的往事,有情有義,有笑有淚。今年6月,圍繞著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創作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圓滿結束了首輪演出。9月25日至9月27日,《五星出東方》將再次登臺天橋藝術中心。

作曲家親赴古國遺址“找刺激”

為這部舞劇作曲的楊帆,是青年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楊帆為情景交響歌舞節目《人民至上》擔任作曲編配。他與《五星出東方》的總編導王舸是一對很令觀眾眼熟的搭檔,從摘得文華大獎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開始,短短幾年間,這已經是他們的第四次合作。此外,楊帆也為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譜曲,把上海的弄堂風情和諜戰歲月描摹得淋漓盡致。像這些成功的前作一樣,楊帆很早就開始跟進《五星出東方》的創作。

“這是一部劇本先行的作品。”把一件文物變成一部完整的舞臺作品,方方面面都容易寫得太“空”。楊帆回憶,經過前期的溝通醞釀,去年6月,主創團隊聚齊,到新疆采風。他們參觀了許多博物館、走訪專家學者,也駕車親臨尼雅遺址,這里是作品中提及的精絕古國留下的痕跡。新疆地域廣袤,越野車隊要開很久才能抵達。現代社會的公路還未能觸及古老的尼雅遺址,車子沿著干涸的河道在戈壁深處行駛,一向不暈車的楊帆也覺得頭暈難受。

烈日、佛塔、無垠的黃沙、遠去的古國……撲面而來的一切,讓楊帆瞬間有了極大的刺激。身處其間,繁華褪盡的“蒼涼感”席卷天地,歷史的足音變得格外清晰。“那里是一種‘什么都沒有’的狀態。”楊帆能聽見風聲從耳邊呼嘯而過,沙石在細碎地共鳴。極度的靜謐強烈區別于大巴扎的熱鬧,那是屬于新疆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側面。安靜,是楊帆在音樂中給予精絕古國的底色。

曲風不限于某個民族和區域

在許多觀眾看來,《五星出東方》與《天路》有些相似,因為它們的故事都帶有濃墨重彩的民族風情。楊帆坦誠相告,“這次的音樂創作難度特別高。”目前已知的、有據可查的西域音樂風格多集中于唐代,遠遠晚于《五星出東方》背景設置的漢代。精絕古國的消亡又是那樣突然而玄妙,這樣一個國度的音樂到底應該是什么風格?“我們需要站在歷史的基礎上,向更久遠的過去眺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點依托都沒有,但這同時意味著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五星出東方》講述了困在沙暴中的漢朝戍邊將領奉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被救至精絕古城后邂逅首領之女春君,彼此化干戈為玉帛、結下深厚情誼的故事。從三人命運講到民族大愛,以小見大,是總編導王舸標志性的切入手法。“這部作品包含著‘大主題’的概念。”楊帆與王舸、編劇許銳深聊過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情感的力量”是音樂創作的支點。因此,雖然要寫西域音樂,楊帆并沒有將思路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民族或地區,只是在風格上加以必要的借鑒。

在特色樂器的運用上,楊帆也用了許多心思。舞劇《天路》中,渲染藏地風情有許多現成的特色樂器,但到了《五星出東方》,哪怕是常常令人聯想到西域的琵琶,也要“改造”一番。“漢代的琵琶肯定不是唐代胡旋舞中用到的琵琶。”為了營造更加深邃久遠的效果,有時候,楊帆需要在現有琵琶音色的基礎上疊加中阮等樂器。楊帆還看過舞美、服裝的設計過程,從中尋找“氣質”上的靈感。

這部凝聚了無數心血的作品首演時便大受好評。此后,主創團隊繼續精益求精。“總體來說,音樂方面沒有太大的調整。”不過楊帆透露,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演出也有驚喜。首演時,因為時間相對緊張而延期的主題歌已經在最近進行了錄制,由譚維維、阿云嘎共同獻唱,它將很快與觀眾見面。

標簽: 譚維維 錄制 獻唱 共同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