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現實題材創作應注重藝術性

時間:2021-09-19 15:31: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現實題材創作應注重藝術性(文化只眼)

近期,一批描摹時代風貌、聚焦社會生活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集中上映。如《北轍南轅》《理想之城》《我在他鄉挺好的》等劇,給屏幕帶來一股新風。然而,其中一些作品在摹寫現實生活的同時卻消解了其藝術性,讓作品的傳播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現實題材作品應具備現實主義品格。以此反觀當下創作會發現:有的現實題材作品懸浮于現實之上,游走于生活之外,用臆想來構建故事、用標簽來定義人物;有的現實題材作品把自然主義當作現實主義,用紀實性代替故事性,用生活流代替戲劇感,用宏大敘事代替人性觀照。這樣的作品都有違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和美學原則,與藝術創作的目的南轅北轍。

真正符合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作品還應著力提升藝術性,既要從細微處還原生活質感,又要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既要回歸真實,又要有詩意引領。

提升現實題材創作的藝術性,首先要把握好紀實性與戲劇性的關系。誠然,紀實性與戲劇性并不沖突,但是如果把故事片拍成紀錄片,就失去了敘事性影視藝術必備的風格特征。有的影視作品在故事中穿插大量紀錄片或紀實風格的影像素材,忽略了故事的戲劇性建構,令故事情節蒼白無力、松散寡淡。而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總是在擁抱現實的基礎上托舉現實,把情節密度高、戲劇張力大作為重要的美學追求。如電視劇《山海情》,把脫貧攻堅的時代命題與老百姓的生活愿景進行富有戲劇性的深度融合和精準闡釋,在細節中發現偉大,在點滴中走向崇高。

提升現實題材創作的藝術性,要把握好普遍性與典型性的關系。在現實中,俯首皆是生活的原生態,如何濃縮提純,在有限的篇幅內、規定的主題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尤為重要。要把生活中的普遍性、常態化提煉成故事中的獨特性和典型化,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尋找煙火人間里的真感情,發現平凡小事中的正能量。要把代表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生活本來面貌的典型社會環境和典型家庭環境作為故事的特定背景,塑造代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一類人共同特點的典型人物,讓人物的遭遇、經歷和他們的生存環境具有高度的廣泛性和概括性,塑造“熟悉的陌生人”。

提升現實題材作品的藝術性,還要把握好市場化與風格化的關系。現實題材創作要爭取票房和收視率市場,關鍵在于話題性的把握。創作者要精準捕捉社會熱點,對社會話題報以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敏銳發現熱點背后的社會思潮和現實困惑,從小切口破題,以多角度解題,用大情懷點題。與萬千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這是現實題材創作得以立足的基礎,也是收獲社會效益的保障。像《理想之城》《我在他鄉挺好的》等作品引發觀眾廣泛討論,持續推高觀看熱度,也收獲了頗豐的市場回報。然而,市場化容易讓作品陷入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窠臼。真正能夠體現藝術性的創作是在把握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融入風格化、個性化的創作特點,既要以現實主義為旨歸,又要努力釋放藝術個性,融入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從歷史真相、思想真理和生命真諦中捕捉創作的動力之源。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標簽: 現實 題材 創作 注重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