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在“美”中體驗生命的情感

時間:2021-09-19 05:31:1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美”中體驗生命的情感(主題)

——全國第一套中小學《美育》讀本帶來了什么(副題)

光明日報記者 殷燕召 光明日報通訊員 龔朵拉

近來,關于“美”的新聞頻頻引發熱議:在微博熱搜詞條“奧運會狠狠修正了我的審美”下,不少網友不禁感慨,原來美感從來不專屬于白瘦幼;另一詞條“掉進醫美陷阱的年輕人”更是關注到當下的年輕人對于“美”的焦慮;而近來“流量明星”帶偏審美觀的討論更是甚囂塵上。關于審美的討論讓人思索,究竟什么才是美?應該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美的教育?

4月29日,西安市碑林區東羊市小學的學生等待進行戲曲韻律操表演。新華社記者 劉瀟攝

早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國家就明確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到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次對美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面臨如此重要的課題,日前,人民美術出版社組織編寫了全國第一套中小學《美育》讀本,試圖用豐富多元的話題在心靈深處播撒美的種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育提供范本。

學會在自然中發現美

什么是美?美來自哪里?“這可能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學術課題。但是對于我這樣的小學教師來說,卻相對簡單。”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高中美術教師蔡燁說,“用美點亮學生心靈,真的很簡單。花開在學校的苗圃里,很少有學生去關注這花美在哪里。但是,把它剪下一兩枝,錯落有致地插進花瓶里,或隨意交叉擺在白紙上,立刻就會引來一片驚嘆,真美啊!”對于如何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美,蔡老師的感受是:巧妙利用空間、明暗等美術基本元素,就能讓孩子們意識到美首先源于自然。

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周偉對這種審美教育深表贊同,他說:“針對青少年應落地講美,用他們身邊的事物講述美,實實在在地告訴他們美在何處。我們一直提倡,最好的美育就是要扎根自然、扎根生活。與其在教室里講述美的知識,不如讓孩子們走到生活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山水云月、花草蟲鳴,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時,發現美的奧秘。”

在周偉看來,自然就是最生動的美育課堂,色彩、線條、圖形、明暗、肌理……所有這些美涉及的基本元素,都能從自然和生活中獲取。老師在自然中教會青少年美的規律,再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和表達生活中更多的美,這正是美育的魅力所在。

“孩子們對美的發現與表達確實出乎我們成人的意料。”蔡燁介紹,她在引導學生對照身邊的環境認知“美”后,布置了一個以“春天與鮮花”為主題的隨手拍作業。作業交上來后,真的驚喜不斷:有運用空間技巧拍微距、近景的,有運用光線明暗拍顏色變化的,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張用微距拍攝的桃花,花朵上停留著一只小蜜蜂,腦袋鉆進花蕊里,蜜蜂黑黃條紋滾圓的身體在花瓣一絲絲淺淺的脈紋映襯下,更顯得萌態十足。“雖然存在抖動導致的畫面質量等方面的瑕疵,但‘美的種子在發芽’是不爭的事實。”蔡燁道。對此,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薛倩琳認為,義務階段的美育教育,就是要這樣以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方式,以豐富多元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學生領略美的趣味、啟發審美感受,體會美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學會在文化中感知美

8月4日,昆曲《獅吼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戲曲講述了眉山書生陳季常懼內的故事,演出中除了風流卻懼內的陳季常和嬌媚又潑辣的柳氏這對主角外,同樣膽小懼內的審判官、土地公公這樣的丑角也憑借滑稽生動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起丑角,人們常常把它和“丑”聯系起來,確實,丑角沒有小生的俊俏,比不上老生的瀟灑,也不敵武生的英武和花臉的粗獷。丑角扮相滑稽,那面部中央抹上“白豆腐塊”的臉譜確實與美沾不上關系,不管其扮演的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人物,每每出現在戲臺上,光是那丑得怪誕的裝扮就已讓觀眾捧腹大笑了。

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編審劉亞剛卻說:“戲曲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丑角排在末位,看似地位最低,但在戲曲中卻是一個重要角色。戲班中常言‘無丑不成戲’,丑角扮演的人物三教九流俱全,要熟知眾人念唱做打的技藝,還需膽識過人、才思敏捷,按如今的話說,丑角得是‘十項全能’才行。丑角的插科打諢、說笑逗趣,對推進戲曲情節必不可少,他在舞臺上的表演看著輕松,實則是多年的苦練所得。‘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句詩最能形容丑角的表演藝術。”

“我們教育青少年欣賞美,不應該僅局限于視覺上漂亮的審美感受,更應該重視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一定的審美素養,包括文化上的、藝術上的素養積累。”劉亞剛解釋道,“就像欣賞一幅寫意畫,除了欣賞它作為畫作的美感,還需要對美學中的虛實、意境,以及傳統文化中某個意象所代表的品質有所認識,否則很難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蘊,真正欣賞到作品的美。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賦予它們的美感,不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就無法獲得深切的審美感受,只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劉亞剛介紹,除了啟發青少年認識各類藝術作品中的深層美感,美育還會引導他們思考傳統風俗文化美在哪些方面:“像《中國人的新年第一天》這樣一課就很有意思,我們在書中圖文并茂地向學生講述了古代的中國人是如何度過元日這一天的。”人們點燈守歲,祈求來年的康健殷實,南宋詩人陸游在這一天也頗有興致地寫起了辟邪的桃符;史學家趙翼童心未泯,在寒夜中披衣爬起等待新年第一聲雄雞報曉;而白居易則和所有走親訪友的人們一樣,起了個大早去拜訪老朋友劉禹錫——通過這樣生動的介紹,孩子們更能領悟元日這一節日所包含的辟邪祈福的象征意蘊和傳統文化傳承的情趣美感。

學會在情感中體驗美

教育家蔡元培曾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蔡元培希望通過美育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培養人格健全、品行高尚的人。一個人的人格如果完善了,有了對美的追求,自然會追求各種各樣美好的事物,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人民美術出版社在編寫《美育》讀本時更注重讓青少年理解人的情感。周偉說:“美育不等同于藝術教育,并非以教授技能為主。新時代的美育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應當采用感悟的而非知識化的、多學科知識融合式的而非單一學科獨立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讓他們領悟美為何物、理解人生的道理和成長的要義。”

“孩子們常能理解歡愉快樂之美,卻并不認為孤獨、悵然是美好的,而我們的美育要做的是讓他們也能坦然欣賞并享受人生中的孤獨,而不至于因此減少對生命的熱愛。”周偉道。在該系列美育讀本中,有許多積極進行情感教育的篇目,其中一課便講到了《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平在人生中所經歷的物質孤獨、人際孤獨與愛的孤獨,薛倩琳說:“我們希望借此告訴青少年,在人生中孤獨是一種太平常的狀態了,每個人都會一次次陷入孤獨無助中,但孤獨之后便是新的成長。孤獨是一種沉靜的美,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享受溫情的人很多,但能享受孤獨的人卻很少。也許與朋友交往會拾到岸邊美麗的貝殼,而享受孤獨則會使人獲得大海深處的寶藏。”

同時,人民美術出版社也注意到新時代的中華美育與中國的歷史、道德觀念、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應當用家國情懷之美培育青少年。編寫人員的一致協商,將該系列美育讀本每一冊的最后幾課設計為家國情懷教育專題。根據不同學段青少年的情意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進行了不同的題材選取,有充滿溫情、重視行孝感恩的《父親》《胖嫂回娘家》,有描繪岳飛收復失地、北上抗金過程的連環畫,有舍小家為大家的趙一曼在就義前留給兒子的最后一封信,有紅軍舍生忘死、無畏犧牲飛奪瀘定橋的故事。“青少年在得到這樣美的行為、美的思想的滋養后,他們的審美觀會向崇高的方向趨近,對自我產生追求,從而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美的人’。這不同于常規的道德教育,靠的不是說理,而是情感上、審美上的熏陶。”周偉道。

標簽: 中體 體驗 生命 情感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