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李蘭妮:以患者身份走近精神病人

時間:2021-09-16 10:18:1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深圳作協主席記錄住精神病院的日子(引題)

  李蘭妮:以患者身份走近精神病人(主題)

  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精神障礙患者超過2.4億人,總患病率高達17.5%。與這個數字密切相關的是,大眾對于精神病患的偏見、相關知識的匱乏也造成了認知盲區。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非虛構作品《野地靈光》——這本書是深圳作協主席李蘭妮記錄在住院治療過程以及對精神病院的觀察,呈現出精神病人的生活狀態,同時也為普通讀者進行一場精神健康的科普。

  住院時沒有局限于“自救”

  作家李蘭妮1988年罹患癌癥,后經歷多次手術與化療。2003年初,確診抑郁癥。抑郁癥讓李蘭妮感受到了痛苦。她開始了艱難自救——惡補各種專業知識,嘗試藥物療法、寵物療法等。慢慢地,她也從病人成了抑郁癥相關領域的半個專家。

  然而,李蘭妮始終沒有局限于“自救”,還著意于“救人”,孜孜不倦地做著抑郁癥領域的普及工作。2008年,李蘭妮出版了《曠野無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真實講述了自己的患病經歷、癥狀,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會、文化的成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分享“狗醫生周樂樂”與自己溫情陪伴的經歷,傳遞了一種情感療愈的可能。

  書名來源于醫生的志向

  也同樣是自救與救人的雙重動力,促使李蘭妮先后以患者身份走進廣州市惠愛醫院、北醫六院?!兑暗仂`光》這本書便記錄了李蘭妮的住院治療過程以及對精神病院的觀察,呈現出精神病人的苦痛和生活狀態;對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會因素進行深入思考。

  之所以取名“野地靈光”,李蘭妮解釋:“住在精神病院的時候,大家會有一種無助感,你不知道應該怎么求救,應該怎么走出去,有一種蒼茫,有一種荒涼。后來我去查字典,‘野地’是未開墾的,還不太適宜人居住的地方。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他就是身處于曠野。這塊地也算野地。說到‘靈光’,我曾經看到過,最早在中國嘗試做精神疾病的教育和治療的這些醫生,他們有這么一種志向:病人肯定心里頭都是感到絕望的,都會感到非常茫然,醫生、護士必須用心靈之光去照亮病人的道路,這樣才能達到幫助人的目的。所以連起來就叫‘野地靈光’?!?/P>

  “病人也有很多可愛的地方”

  在北醫六院工作的黃悅勤教授曾組織我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精神障礙終生患病率為16.57%。調查成果于2019年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上,引起廣泛關注。

  普通人覺得神秘的精神病院,卻是黃悅勤每天面對的日常,書中記錄的各種病人,也喚起黃悅勤臨床行醫的記憶,“我眼前浮現出我年輕那會兒管的那些病人,什么樣的都有,所以我特別感謝這樣的作家”。

  黃悅勤建議李蘭妮接下來“可以采訪采訪我們醫生,寫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日子。讓大家知道醫院沒有那么恐怖,沒有那么可怕,病人雖然說胡話、亂打亂鬧,但他們也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他也是一個正常的生物體。只是有的時候行為超出正常人范圍”。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標簽: 李蘭妮 患者 身份 走近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