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打破桎梏筑起“同心圓” 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提升

時間:2021-06-01 15:36: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塔里木盆地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最寬處600公里,周圍是昆侖、帕米爾、天山,中間是3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沙漠。新疆和平解放前,受困于偏遠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條件,環塔里木盆地居住的百姓生活長期陷于貧困。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塔里木盆地中的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難,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圓心,建設縱橫交錯萬里公路、鐵路、電路、天然氣管路,打破自然環境桎梏,畫出一個個“同心圓”,在較短時間內推動南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提升。

打破桎梏 筑起“同心圓”

清晨,新疆和田喀讓古塔格村,村口的線路班車正準備啟動,壓面館內電機不斷“吐出”面條。

這個千余人口的小山村,2014年以前,各種生產生活資料還十分落后,人稱“黑山村”。

2015年當地安居房改造完成,2017年出村道路硬化,2018年國家大網電接入……與此同時,當地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4000多元,迅速增長至2020年的14000多元。

喀讓古塔格村的變化,正是塔里木盆地大發展的縮影。

從太空上看,南疆建設地圖上,一個個環繞著塔里木盆地的項目落地、完工。

塔里木盆地現有包括村道在內的公路通車里程79522公里;750千伏電網2844公里、220千伏電網9970公里;天然氣輸氣干線管道總長超3000公里;在建和建成鐵路環線2716公里;環盆地周邊沿線建成十幾個民用機場……它們,就像一個個“同心圓”,把塔里木盆地各族同胞緊緊連起來。

道阻且長,今天的成就得來不易。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和田市郊,一座紀念碑向著216省道高聳著。楊四清、蘇玉林、馬澤、袁光秋……14名筑路英雄的名字,永久鐫刻在碑上。

1984年,武警交通第五支隊受命修筑這條翻越昆侖的盤山道,但山勢險峻、施工危險性大。4年后,118公里的路通了,這14名建設者長眠在喀喇昆侖山中。

“在沙漠里修鐵路,設備都很難進去,還要小心沙塵暴。”今年59歲的王盡忠是新疆和若鐵路公司董事長,參與了除喀什到和田段的所有南疆鐵路建設。

建設之時困難,維護起來更需要毅力。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國網巴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輸電運檢五班班長艾合買提·托乎提和他的班組成員們,正艱難地巡檢在220千伏塔中線下。

天熱時普通的鞋底都會燙化掉下來;風大時不敢多走半步,怕迷失在沙漠……“這條沙漠線有865基桿塔、315公里,可供且末10萬多人用電,辛苦也值得!”艾合買提·托乎提說。

大漠無言,芳華無悔。

幾十年來,無數建設者們將青春和汗水留在了茫茫沙海,曾經山長水遠之地,早已換了模樣。“同心圓”“畫”出了南疆人民新生活。

綠洲崛起 百姓換新顏

于田縣城往北,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心地帶。達里雅布依村民、84歲的阿不都哈里克·依明回憶說,搬到新居以前買個面粉都要在沙漠里走10多天,路上喝河水、睡沙漠,吃的只有馕。

4年來,達里雅布依村民陸續搬遷到離縣城90多公里的新定居點。柏油路、35千伏輸變電線路、自來水管網,把定居點與縣城連在一起。

如今,阿不都哈里克住在不進風沙的新房里,喜歡看電視,“電視上好多東西沒見過”;喜歡吃紅紅綠綠有蔬菜的拌面,“好吃,以前沒吃過”。

達里雅布依村民曾被稱為“最后沙漠部落”,居住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綠洲中,離縣城200多公里。易地搬遷和基礎設施的改善,讓“部落”一步跨入現代。

基礎設施的“同心圓”不斷延伸,伴隨的是南疆人民擺脫貧困、發展振興。

——特色農業發展起來了。香梨、蘋果、紅棗、葡萄、甜瓜、核桃、巴旦木……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塔里木瓜果飄香;棉花、番茄、辣椒、木耳、玫瑰、恰瑪古……經濟作物將塔里木盆地染成七彩畫卷。

借力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網絡新基建,創新的“公鐵聯運”“集拼集運”等運輸方式,塔里木盆地里的農產品遠銷海內外。南疆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棉花、番茄、辣椒產地。特色農產品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現代工業興起來了。和田地區墨玉縣,一家肉雞全產業鏈生產加工企業扎下了根。“路挺方便,企業大門拐出去不久,便可以上高速。”企業行政管理部經理王金磊說,勞力、電力、土地成本都較低,產品不缺競爭力。

曾經的和田,“輕工業是彈棉花,重工業是釘馬掌”。如今的和田,有工業企業1014家,規上工業企業103家。

——大美新疆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羅布人世代生活在新疆羅布泊一帶,打魚為生,和外界打交道不多。隨著公路的延伸,這個略帶神秘色彩的人群進入大眾視野。

現在的羅布人村落已經開發成景區,源源不斷的游客順著水泥大道來到村寨,體驗羅布人傳統生活。2019年這個景區接待游客45萬人次,主打經營紅柳烤魚的阿木東當年收入近10萬元。

基建“同心圓”上的這些生產生活故事,是塔里木盆地巨變的生動寫照。

沙海揚帆 萬里通未來

這一天,26歲的電力工人魏小軍像往常一樣,帶好防沙面罩、護目鏡、望遠鏡、鐵鍬等,跟隨師傅艾合買提進沙漠。守護電力線路大半輩子的艾合買提即將退休,但他的經驗與精神,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面向未來,塔里木盆地里的“同心圓”并不缺少守護。踏上新征程,基建的“同心圓”還在向更遠的地方延伸。

且末,王盡忠順著正在沙漠里建設的鐵路鋼軌望向遠方。和田至若羌的鐵路是塔里木鐵路環線的最后一段,全長825公里,一多半在無人區,預計總投資超過200億元,沿線惠及百余萬人口。“為了南疆百姓,再難、再遠,我們也要把鐵路建起來。”他說。

相關部門資料顯示:烏魯木齊至尉犁319公里高速公路正在天山中掘進;尉犁——若羌——和田超過1100公里的高速公路項目正在沙漠戈壁中挺進;和田到若羌鐵路預計2022年建成;莎車至和田II回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預計今年底建成投運;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將持續推進。

南疆各族百姓的盼頭更足了。

塔里木盆地西邊,喀什老城居民、65歲的買買提·吾斯曼正在自家經營的“百年老茶館”里品著當天的第一壺茶,并著手準備著今年旅游旺季的到來。

“以前燒茶,除了干草就是煤,只能大鍋煮,茶的品質一般,顧客大多是周邊居民,沒有游客,生意算是小打小鬧。”買買提說。如今,隨著機場、高速的建成,老城改造完工,茶館也用上了天然氣,生意越做越大。

喀讓古塔格村的班車司機阿布力肯·艾比布拉能致富靠的是路。2013年,他買了第一輛皮卡車,用于接送村民往返于和田;2015年買了輛翻斗貨車,運送磚石料;去年底,他又買了輛新車,用于客運線路運營。

近些天,他常去和田縣城的樓盤轉轉。“想要在縣城買房,到縣城做點生意、投資公司。”他說,路通后,見得多了,思維開闊很多,夢想也多起來了。

公路、鐵路、電路、天然氣管路,打開了束縛塔里木盆地各族百姓生存發展的桎梏,也鋪就了南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金光大道。

(記者:黎大東、許晟、張曉龍、董博婷、顧煜、杜剛、符曉波、張鐘凱)

標簽: 桎梏 同心圓 生產生活 提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