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師生原創紅色話劇《英雄母親鄧玉芬》 深讀經典塑造人物形象

時間:2021-05-17 11:16:34    來源:北京日報    

英雄,是人民心中的豐碑。北京密云區,有一位英雄母親,抗日戰爭時期,她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這些親人全部戰死沙場,為國捐軀……這位偉大的母親叫鄧玉芬,為了保衛家國,她獻出了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至愛。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忘記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過程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永遠銘記著為追求和平正義做出重要貢獻的人。

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密云中學,一部師生原創的紅色話劇火了。通過挖掘“鄉土”紅色資源,老師和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重現了家鄉的英雄——鄧玉芬的感人故事。

創建戲劇社“服化道”一條龍

“我的永全呀!好兒子,跟媽回家。”鄧玉芬拍打著八路軍戰士的肩膀。為了國家存亡,她與大兒子任永全相見卻不能相認,親手將兒子推向死亡。被任永全以死頂替下來的八路軍戰士跪在英雄母親面前:“娘啊,永全哥哥不在了,我還在,我們八路軍就是千千萬萬個永全哥哥。大家一起把敵人打出去,我們一定會有勝利的那一天……”

首師附密云中學的舞臺上,學生們傾情演繹,句句臺詞鏗鏘有力,聲聲對話慷慨激昂,展現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將密云地區那段感人淚下的抗日歷史照進現實。臺下座無虛席,許多師生感動落淚,由該校高一年級“星海戲劇社”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英雄母親鄧玉芬》大獲好評。演員們的出色表現、觀眾的熱烈反饋,讓語文教師付立十分欣慰,“以家鄉的英雄為題材,在創編、排練、演繹戲劇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收獲了意志的歷練和演技的提升,更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心,化為成長的動力。”她說。

以經典閱讀為基礎、構建戲劇教育綜合實踐課程,已在首師附密云中學推行多年,今年更成為了黨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學期開始,付立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戲劇表演專題的選修課,怎樣調動學生們的熱情是她最先思考的事。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戲劇節,目前學校已經排演過70多個經典劇目,比如《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家》《雷雨》,付立還帶前幾屆學生排演過《紅巖》,但這些書本里的故事離學生們太遠,“我們的密云本來就是一片紅色熱土,英雄母親鄧玉芬就是我們家鄉的英雄,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故事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付立說,于是她決定:要和學生們把鄧玉芬的事跡搬上學校戲劇節舞臺,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

說干就干,付立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為戲劇社物色成員。三天時間內,150多名學生報名。“我讓孩子們每人讀一段詩詞,介紹一下自己,經過兩輪海選,我們從高一學生里選了38名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組建了戲劇社。”付立說。戲劇社第一節課,除了了解學校的戲劇傳統、學習舞臺劇基本知識,付立還給學生們播放了歷屆學生在戲劇節上的話劇視頻,她告訴學生,今年大家要在戲劇節上推出家鄉密云的英雄故事,不論是編劇、臺上表演,還是幕后的道具、服裝、燈光、音響、設備等,都要由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孩子們眼中滿是憧憬,個個都躍躍欲試。”她說。

深讀經典塑造人物形象

英雄母親鄧玉芬怎么演?安排什么內容?什么樣的戲劇沖突,才能在短短十幾分鐘之內,演繹出英雄母親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情感,撥動觀眾的心弦?“劇組”建起來了,創作劇本才是付立和學生們真正要面對的難題。

那段時間,付立帶著劇組成員把邊邊角角的時間都利用了起來——查閱各種文獻資料,《潮白風云》《密云縣志》《習近平講故事》等書目不離手,深入研讀,細致到每一個細節。同事提供的一本曾在鄧玉芬身邊工作過的老同志編寫的回憶錄,付立連夜看完。“那些日子,不論吃飯睡覺、開車走路,我滿腦子都是鄧玉芬的形象,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都印在我的腦海里,每想到一句好臺詞,就趕緊記下來。”付立回憶說。

戲劇課上,付立和學生們一起頭腦風暴,將這部劇定為“舍家紓難”“舍子保軍”兩個場幕。第一幕要展現“連送兒子和丈夫上戰場”,鄧玉芬、丈夫和四個兒子同臺亮相,如何通過臺詞區分每個人物的性格,突出各自的特點?學生們集思廣益,紛紛提出建議。“在即將上戰場的幾位兒子中,四兒子年紀是最小的,只有十幾歲,也應該是母親鄧玉芬最擔心的、最舍不得的。”扮演四兒子的學生王子涵說,因此在向母親表達上戰場的決心時,他設計了這樣的臺詞:我也能帶路送信呢,娘。他說:“這句話就突出了四兒子年紀小,但特別懂事這個細節,讓母親放心。”類似地,學生們也為鄧玉芬丈夫設計了出征誓言:“別看我老了,我這身子骨還能為八路軍送軍糧、背子彈、跑交通,咱這地界兒,我熟呀!”

“兒子和丈夫在外抗戰,鄧玉芬在家也閑不住,開荒種地,將自己家提供給八路軍和傷員居住。”扮演鄧玉芬的學生于佳音說,在深入閱讀文獻時,她注意到這個細節,并把它加進臺詞當中。“在家我也會支持打鬼子,我開荒種地生產打糧,積極支援八路軍和游擊隊,我能燒火做飯,縫補衣服,救治傷員……”

小細節源于實地調研

通過學生們的集體智慧,幾名主角的人物形象漸漸清晰起來,這時,有學生提出:“是不是還缺個日本鬼子?”這一想法得到付立和戲劇社其他成員的一致贊同。“有敵人更能引起戲劇沖突。”付立說,于是劇本里又增加了兩個日本鬼子的角色,被安排在第二幕中。按照劇情,兩個日本兵分別押著大兒子永全和八路軍通訊員,讓鄧玉芬認親,在這一緊要關頭,她選擇了八路軍戰士,將親骨肉推給敵人……“演敵人戲份最少,僅有的一兩句臺詞卻起著重要作用,推動劇情走向高潮。”在付立的指導下,扮演日本鬼子的學生設計了臺詞:“趕快把你的兒子領回家,這八路多活一分鐘,我大日本帝國就會多一分危險。”怎樣演好一個壞人?學生劉京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臺詞一出口,恨不得全場觀眾都能一下子把我記住,一下子就對我這個日本鬼子充滿‘恨意’?我去看了戰爭片里的日本鬼子,去學習說話語調,將自己代入這個角色,我一開口大家就都能體會到我的兇惡。”

“大家一邊排練,一邊打磨臺詞,經過十幾稿修改,形成最終的劇本。”付立說,劇本中,還有些細節是書籍、資料里也學不來的。第二幕里,有一段八路軍戰士的內心獨白:難道這面前就是張家墳赫赫有名的鄧大娘,八路軍都知道豬頭嶺有個鄧大娘,把愛全都獻給了人民子弟兵,多少次掩護戰士和群眾,多少回日夜照顧傷員衣食住行……鄧大娘的杏干、倭瓜子、杏淀兒粥救過多少人的命呀!付立說,這段獨白其實來源于學生們的一次實地調研,他們走訪了張家墳村當地的居民。學生們一開始不理解杏淀兒粥是什么,當地的爺爺奶奶告訴他們,杏淀兒其實就是杏核榨油后剩下的渣子,“那時候條件艱苦,老百姓用杏淀兒混著一點兒糧食,加上野菜熬成粥,就是一頓飯。”學生們聽了深受觸動,把“杏淀兒粥”這一小細節寫進了劇本。

鄉土紅色資源為學生賦能

劇本定稿之后,學生們群策群力,找道具、選服裝、選音樂,精心打造舞臺藝術效果。經過近兩個月的打磨,臺詞、動作、表情精益求精,學生們終于在去年年底登上學校戲劇節的舞臺,為全校師生獻上《英雄母親鄧玉芬》的首秀。“師生觀演的聚精會神,表演過程中流淌的淚水,結束時經久不息的掌聲,是對這臺劇及演員們精彩表演的最大認可。”付立說,今年開學至今,戲劇社又在不同場合表演了這臺話劇,“孩子們演一場就哭一場,通過演繹,切身感受我們自己的英雄,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5月份開始,付立和學生們已經開始為新的劇本搜集素材。“白乙化烈士是我們密云的另一位英雄。今年年底前,我們計劃完成一部以白乙化事跡為原型的話劇。”付立說,她和學生已經走訪了白乙化烈士紀念館、白乙化紀念碑,聯系密云區檔案局搜集資料,她還打算邀請專業演員對戲劇社成員進行指導。

“學校著眼于未來發展,要善于變熟悉的鄉土為嶄新的資源。作為生態涵養區的密云,擁有豐厚的紅色資源。”首師附密云中學校長李文平說,學校遵循“人人參與,人人有戲”原則,讓學生在閱讀、創作、表演的藝術熏陶中,感受多樣生活,揣摩各色人生,感悟社會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密云的紅色歷史為學生賦能,讓紅色基因得到傳承。”記者:李祺瑤

標簽: 師生 原創 紅色 話劇 鄧玉芬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