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蘇州推動文化的傳承發展和中國書法的振興 更好發揮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作用

時間:2020-09-03 14:14:57    來源:中國藝術報    

蘇州作為聞名遐邇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名城,在推進高質量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理應成為高質量文化發展的標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行區。關心新文藝群體的成長,關心校外書法培訓機構的生存發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有關部門應更多地走基層、重民生,切實關心體制外書法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為他們從事校外書法教育培訓辦實事、解難事、排憂患、開新路,以推動文化的傳承發展和中國書法的振興。

為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助推書法教育開展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世界改變。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顛覆,心理焦慮、生活壓力的接踵而來也讓國人措手不及,此時弱勢群體更需要人文關懷。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眾多體制外書法教育機構都受到重創,此刻,如果能讓更多的人群享有這份關懷和溫暖確為當務之急。

目前的體制外書法教育大致分為幾種類型:個體書法工作室培訓、綜合類書法美術培訓、合作式的書法培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筆者所在的蘇州市范圍內,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培訓機構有13800家,在教育行政部門登記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含書法)有1500家。而書法類培訓機構大多依托書法教師在自己工作室或居家施教,大多未必會去辦理注冊而取得營業執照。因此,總體數量不容小視。對于校外書法培訓,不同的類型對場地的需求不同,目前大量個體書法工作室分散在生活小區內,培訓者租用套房、汽車庫等作為教室。學生家長的往來車輛不僅影響周邊百姓的生活,也影響小區正常的作息。如果能對培訓場所做合理規劃,可以規范小區生活秩序,同時也能更為切實地提高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的收入。

關心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倡導政府職能部門為校外書法培訓機構減免房租,無償或優惠提供閑置房屋作為開展書法教育的活動場所,分擔、緩解無固定工資收入的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的經濟壓力,是最直接的一種援助,這種援助與資源優化只有依靠政府職能部門協調、支持,才能有效解決。

以蘇州市為例,首先,蘇州的歷史文化街區本身有不少閑置的老舊房子,可以合理加以規劃,提供給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來使用。如果能免房租最好,免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不能免的,若以較大優惠額度推薦給他們也是善舉。疫情當下,抗疫常態化已是必然趨勢,對于這些沒有固定收入的書法老師來講,上述措施自然是一種非常好的扶持方式。

其次,從目前來看,校外書法教育培訓應是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種重要且有益的補充。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也承擔了書法傳承、弘揚文化的職責。如果師資優秀,可以吸收到全日制學校擔任課外輔導老師,或者在周末借用學校教室供他們使用,這樣可以鼓勵一部分學生參與書法學習。讓全日制學校來扶持也是一種方式。有條件的老師可與相關學校聯合進行,如走進課堂,每班每周一節書法課,可以讓他們成為學校外聘書法老師。

再次,可以聯合社區來扶持?,F在的社區同樣需要發展文化,傳播提升社區文化需要有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近些年社區規劃和建設功能都很齊全,包括不少功能齊備的房屋,將一些利用率小的房屋在周末雙休日提供出來,提高其利用率也是很好的辦法。街道居委會等部門若重視書法傳承,也可對書法培訓工作進行政策性傾斜扶持,比如將社區閑置用房低價出租給體制外書法工作者從事培訓,甚至一定時期內免費提供場地。作為回報,書法工作者們也可為社區文化建設配合開展公益活動,使之成為社區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亮麗窗口,也是一舉兩得的善事。

此外,如今蘇州不少地方政府都規劃有文創園,如果依托文創園統一規劃建設書法教育園,這與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書法名城的身份也是十分契合的,做好了也是一種創舉。推動當代書法發展,扶持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是一種擔當?,F在各地都在倡導地攤經濟,扶持經濟發展,蘇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力推“姑蘇夜經濟” ,作為蘇州的文化名片,書法理應在這新一輪的“發力”中有所作為。

切實提升師資素質,規范校外書法教育培訓秩序,助推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

除了在培訓場地等硬件設施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扶持,還可以從提升師資素質上進行更為根本的扶持。

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硬件設施的強力支持外,校外書法培訓機構的專業建設中最重要的當推師資建設,因為師資建設既是基礎、根本,又是靈魂、導向。目前的體制外書法師資構成包括來自社會各種職業人員再次轉行到書法培訓里來,因此比較缺少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書法審美素養。據蘇州一位從事師范教育20多年的書法老師介紹,他自2015年至今年初, 5年中除完成所在單位的教學任務外,業余時間還在市教育學會旗下的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中負責書法教師專業建設工作,如書體實踐訓練、書法教學法、書法課堂、書法教育科研等科目,各種培訓數量約在5000人次以上。在這過程中他發現目前校外書法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教學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善。如在臨帖范本的選擇上,不少培訓機構仍存在使用教師手寫范本用作學生臨本的現象,即便使用古代碑帖為范本,其選擇也是良莠不齊。

從管理上講,體制外書法培訓機構的老師是個體,該接受哪些部門的管理與考核?從業務上講,又有哪些部門可以給予規范指導?如何避免過度逐利,還社會一個健康規范的教育培訓市場?早在十年前,蘇州市文聯、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聯合開設了多期書法師資公益培訓班,之后又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等的支持下廣泛實施書法教育千百工程,義務為中小學校培養100名合格書法教師,并評選推出首批十家書法名師工作室,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眼下,當疫情來臨,面對暫時失業的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又該如何讓他們安然渡過沒有收入的灰色時光?如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將對整個社會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不無益處。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體制內外,市場都有其自身調節的本能,優勝劣汰永遠是從業者無法逃避的宿命,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關懷與幫助,理性看待他們的起落沉浮,積極引導其回歸到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直面基層,心懷蒼生,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積極推廣的地攤經濟亦屬體制外經濟,它的火爆映襯出攤主民生需求渴望的同時,也折射出許多消費者極大的消費愿望,是個有市場、有需求、供需兩旺、自愿交換的經濟模式。同樣,體制內外的書法教育培訓火爆的現狀同樣也反映出現實的生存追求與消費者迫切需要這一現狀。在奔小康的發展之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缺。體制外書法工作者應同等享有脫貧致富政策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如果對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的生存狀態進行全方位深入的考察,實在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這種教育,有它的獨特性,甚至不同于體制外美術教學。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樣式,學習書法的人比美術多得多,加上想學習書法的中小學生數量眾多,體制內學校教育遠遠無法滿足書法學習的需求,從而催生和促進了體制外書法教育培訓市場的紅紅火火。

關注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話題。比如,生存狀態、身份、書法認識、教育擔憂等。過去并不是沒有人談論過,但把這樣的話題放在“個體書法培訓”身上來討論,意義則完全不同。在這一輪民生視角轉向過程中,我們如何對待與區別這一獨特的群體?來解決個體書法培訓者的游離感和放逐感、身份焦慮和身份認同危機,以及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和他們的現實與夢想。雖然“個體書法培訓”討論了書法、教育、身份等論題,但我們還是要提醒,在扶持體制外書法教育工作者的同時,對專業素質扶持同樣要高度重視。相對于地攤個體戶,“個體書法培訓”比較復雜,關涉到學生對書法文化的認知、對孩子們審美的塑造,甚至關系到青少年心理、精神成長的部分。

(華人德 王偉林 蘇州莫邪書法評論工作室)

標簽: 文化傳承發展 中國書法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