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旅游 > 正文

生態補償帶動各地實現綠色發展 讓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

時間:2021-11-03 11:19:06    來源:農民日報    

生態補償與農村發展和農民利益息息相關。要鼓勵探索多種補償方式,除現金外,還可以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促進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良性互動,真正調動當地百姓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帶動各地實現綠色發展。

一江新安水,流經皖浙兩省。10年前,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在此啟動。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地處上下游的兩地在這樣的共識下,探索出了一條共同保護和協同發展的新路子。如今,新安江水質持續多年保持良好,處于上游的安徽省黃山市早已關停了污染企業,轉而發展鄉村旅游、徽州民宿等新業態,七成以上村莊、10多萬名農民參與旅游服務,實現了農民富、生態美的雙贏局面。

9月12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以生態保護成本為主要依據的分類補償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為基本取向的綜合補償制度不斷完善,以受益者付費原則為基礎的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格局初步形成,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局面基本形成。這是繼2016年國辦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來,關于生態補償的又一頂層設計文件,也標志著我國生態補償由機制探索建立向體制改革完善邁進的新階段。

生態補償與農村發展和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翻開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布地圖可以發現,與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分布有著高度的耦合。大江大河上游、重要森林草原涵養區,承擔著重要的生態保護功能,為了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在產業發展、經濟開發等方面受到多方面制約,不可避免地會犧牲一些發展機會。生態保護補償對脫貧地區持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生態補償制度的目標愿景中可見,生態補償調節的是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的公共屬性意味著其全民共享,也理應由享受良好生態的人們共同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多地域、多主體復雜的利益關系,有些地區或企業破壞了環境,獲取了經濟利益,卻沒有付出相應成本,有些地區付出了保護生態環境成本,失去了發展經濟的機會,卻沒有得到合理補償,這就造成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僅違背了公平,也造成了城鄉之間、中西部和東部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正是打破這一對矛盾科學有效的制度設計,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紐帶,在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端平一桿秤,讓保護者不再吃虧,讓受益者付出合理成本。

“補給誰”“誰來補”“怎么補”“補多少”是生態保護補償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在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初期,就提出了“誰保護誰獲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從多年實踐來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是生態補償的主體,占90%以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生態補償財政資金投入近2000億元。隨著國家政策的升溫,財政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對激發保護地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性、促進保護地發展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還要發揮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補償。此次《意見》提出,要按照受益者付費的原則,通過市場化、多元化方式,促進生態保護者利益得到有效補償,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通過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來豐富補償主體。補償對象有直接補給保護地農牧民的,也有補給當地政府的。補給農牧民的如通過設置生態護林員崗位給農牧民發工資,既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又提高了當地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地方政府要利用好生態補償資金,全面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當地群眾早日嘗到保護生態的甜頭。

補償模式上,既有上述提到的從中央到地方財政的縱向補償,也有跨省跨地區的橫向補償,典型的如長江黃河干流支流的上下游跨區域補償,同時也鼓勵地方探索大氣等其他生態要素的橫向補償。總之,要按照《意見》部署,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促進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利益共享。補償方式鼓勵探索多種方式,除現金補償外,還可以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促進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良性互動。對于補償標準和力度,意見提出,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生態保護成效等因素確定補償水平,對不同要素的生態保護成本予以適度補償。同時,堅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與財政能力相匹配、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銜接。總體來講,當前的生態補償還存在水平不高、標準偏低的問題,應當按照《意見》要求,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逐步加大補償力度,真正發揮調動當地百姓保護生態積極性、帶動當地實現綠色發展的作用,引導保護地走出一條新路子。

無論從理論到實踐,我國生態保護補償都與西方“生態服務付費”價值導向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國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有明顯的公共政策性,除了生態保護的基本功能,還更多地承擔著縮小城鄉差距、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任務使命。改革完善生態保護制度不僅有著顯著生態價值,更有著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從頂層設計到配套制度都要進一步完善,讓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更好發揮協調保護與發展的作用,讓生態保護地的人們收獲更多幸福感(毛曉雅)

標簽: 受益者 生態補償 綠色發展 良性互動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