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旅游 > 正文

【美麗中國長江行】綠水青山金不換:長壽湖的變遷

時間:2018-05-15 09:23:5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5月13日電(錢春弦 龐瑞澤)這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流域縱橫長壽、墊江、梁平3個區縣,203座島嶼星羅棋布,著名的紅色小說《紅巖》就創作于此——長壽湖,水清魚躍、天藍鳥飛,見證著長江上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長壽湖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省級風景名勝區、重慶市十佳旅游風景區、重慶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新華網李相博 攝

長壽湖位于重慶市長壽區,由“一五”時期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獅子灘水電站建設截龍溪河而成,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流域縱橫長壽、墊江、梁平3個區縣,蓄水量10億立方米,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湖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203座島嶼星羅棋布,常年棲息鳥類42種,盛產翹嘴紅鲌等珍稀魚類10種。長壽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千年古城樂溫(歷史上長壽縣治所在)深藏湖底。紅色小說《紅巖》創作于湖區果園。長壽湖獅子灘電站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孕育了一大批水電專家,并成為三峽電站試驗電站。

作為長江一級支流,長壽湖水體水質的好壞,不僅對三峽水庫水環境質量、流域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也影響著流域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長壽湖水質總體提升至II類”長壽生態旅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楊俊偉告訴記者。

據介紹,由于早年開發漁業資源推行了網箱網欄養殖,加之投肥養殖和過度捕撈,長壽湖在2008年以前水質一度達到劣Ⅴ類水質。為扭轉長壽湖發展不利局面,長壽區委區政府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拆網”:一方面區委區政府負責同志出任拆網組長;另一方面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徹底取締網箱網欄養殖。長壽湖水質,逐步從原來的劣V類提升到現在的穩定達到III類,局部區域達II類。

據介紹,近年來,流域相關區縣按照“控源治河、生態修復、長效管理”的總體思路,以綠色生態流域建設為戰略導向,大力推進長壽湖生態環境保護,共投入約18億元,深入實施生態安全調查、規范化水源地建設、生態保護工程、污染源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移民以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5大類52個工程項目,湖區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成為廣大群眾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隨著長壽湖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長壽湖周邊的各個街鎮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邁入了新階段,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重慶長壽湖正收獲著豐厚的回報。

數據顯示,長壽湖的游客逐年增加,旅游收入越來越好。2012-2017年,長壽湖景區共接待游客116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7.9億元,其中2017年旅游人數為257.4萬,旅游收入為15.7億元。

在長壽湖的帶動下,周邊街鎮的鄉村旅游也蓬勃發展起來,如,長壽湖管委會轄區的休閑垂釣;石堰鎮的澳凱生態園農事體驗、一牛公司生態養殖、獅子百畝荷田、五華山避暑休閑。鄉村旅游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相比以前,在長壽湖上開游船帶來更穩定的工作收入。”長旅001號船長衛宇告訴新華網記者,他在長壽湖開了28年船,但近5年的游船經歷有著不一樣的心情,長壽湖水凈景美的新變化,作為長壽本地人在工作時也著實舒心。

以“島湖風光”、“長壽文化”、“鄉土文化”享譽四方,長壽湖被譽為重慶的中心花園。隨著“綠水青山”恢復,通過旅游休閑業、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等的快速發展,長壽湖周邊街鎮農民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好,農民純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由2102年的人均純收入80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13000元左右。

5月13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采訪團探訪長壽湖治理。新華網龐瑞澤 攝

標簽: 長壽湖 長江 中國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