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人工智能藍海市場蝶變 江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落幕

時間:2020-08-28 09:00:40    來源:中國江蘇網    

商用車線控底盤如何“智能化”?“粒子超人”如何解決腫瘤問題?全息波導AR眼鏡如何實現技術“破壁”……近日,第六屆江蘇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一批創業項目走出校門,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地。

作為青年雙創的響亮品牌,本屆大賽吸引了全省150所高校和132所中職校的6.8萬支團隊參賽,已成為全省參賽面最廣、覆蓋高校最全、參賽團隊最多、參賽水平最高、賽事影響最大的創新創業盛會。

人工智能藍海市場,帶來行業蝶變

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業風口,來自于其所帶來的行業蝶變。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天航智能”團隊提出“商用車線控底盤系統解決方案”,致力于完成商用車智能化底盤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團隊負責人欒眾楷表示,智能駕駛將成為近年來汽車行業的顛覆性變革,而智能底盤就是商用車實現智能駕駛的必備載體。

“當下智能駕駛產業百花齊放,但大部分公司關注的是智能車的感知和決策部分,也就是智能車的’大腦’和’心臟’,但缺少了強壯的’四肢’,我們的車也跑不快、跑不遠、跑不精準,這是限制智能商用車大規模落地的一個關鍵原因。”欒眾楷說,當智能駕駛汽車裝載了智能底盤,乘客乘坐體驗將大大提升:“比如有一款產品是無人巴士,如果用傳統底盤,遇到障礙物急速剎車時,乘客會感受到明顯顛簸,說明控制精度和響應速度不夠,而應用了我們的產品后,可以非常舒適柔和地停車和轉向。”

目前,我國智能駕駛市場中關鍵性的底盤部件依賴進口。“天航智能”團隊歷經數百次設計方案的迭代,解決架構設計,高精控制和信息互聯三大核心問題。“我們研發的商用車線控底盤突破了底盤電液耦合等技術瓶頸,由電信號直接控制系統,是實現商用車智能駕駛的理想載體。”欒眾楷介紹,團隊共獲得5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也在龍頭企業得到應用,銷售額達到2400余萬元,“預計到2025年,裝配智能化底盤部件的商用車占比將達30%,市場規模超過1200億元。”

“今年全球AI語音市場有望突破1200億元,國內有望突破200億元,然而目前智能語音的數據處理仍然是以人工為主。”江蘇大學嘉創科技創始人馮志達有個“小目標”,要為全球主流語種語音數據提供服務,通過數據技術服務,助力我國AI研發公司在國際舞臺有更多話語權。

2018年,馮志達和5個創業小伙伴一起創辦鎮江嘉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專攻智能語音數據庫市場。他們在網吧租了一排電腦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他告訴記者,針對智能語音市場缺乏專業的數據服務供應商,人工篩選成本高昂,海外數據來源受限等一系列問題,團隊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建立了數據研發中心和處理基地,自主研發了大數據智能處理系統,還從源頭采集,獲得數據的版權和使用權。“創業短短兩年時間內,我們主營商用語言、特種語言數據庫業務,和百度、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目前,公司已建立3個數據研發平臺和6個大數據處理中心,有100多支海外落地團隊,支持采集80多種語音數據。”

突圍技術關隘,瞄準頂尖科技前沿

記者注意到,本屆大賽上,不少熱門高科技項目涌現,突圍技術關隘,瞄準頂尖科技前沿。

“在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中,通常做法都是用骨髓瘤細胞和B淋巴細胞誘導融合后,再篩選出能產生單一抗體的雜交瘤細胞。”診斷及治療用單克隆抗體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博士生芮兵告訴記者,兩個細胞融合的過程,是該技術的關鍵過程,骨髓瘤細胞和B淋巴細胞融合的效率高不高,直覺決定最終抗體的取得。團隊創新性地在骨髓瘤細胞里插入了一段基因,“這個基因可以表達出一個蛋白,定位在細胞膜上面,類似于一個‘抓手’,在融合之前就緊緊抓住了B淋巴細胞,從而大大提高了兩個細胞的融合效率。”

通過高效雜交瘤細胞融合的技術,團隊擁有了一個龐大的雜交瘤細胞庫,“由于融合成功概率高,容量更大,我們有更大概率,用更快速度找到合適的抗體,其中包括一些比較特殊的抗體。”芮兵告訴記者,基于這項國內領先的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團隊2019年成立了南京佰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包括單克隆抗體、診斷用抗原、技術服務、診斷試劑及量值溯源服務。“疫情期間,公司僅用不到10天時間就推出了新冠蛋白系列產品,為下游企業開發診斷試劑盒提供了時間保障。其后又相繼推出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及新冠抗體膠體金檢測試劑等產品。公司通過前期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累計銷售額已達到千萬元。”

來自東南大學的“恒樂醫療”團隊首創了全球多臟器腫瘤粒子介入機器人,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提出新的治療方案。借助團隊的粒子機器人可以完成介入內放療,這種技術類似“微創治療”,在治療后,病人的創口小、恢復快,“上午做完,下午就可以下床活動。”團隊指導老師陸建博士介紹,以往的介入治療是靠人去操作的,醫生在輻射環境下需要穿戴30斤重的鉛衣,而粒子機器人的問世使遠程手術和“0”輻射成為可能。陸建表示,團隊已經解決了放射性粒子填裝和精準穿刺難題,并有望突破介入內放療劑量學瓶頸,引領腫瘤微創治療新時代。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斯博睿”團隊研究制備出一種內部組織獨特,硬度、抗拉強度以及疲勞壽命等性能在國際上遙遙領先的優質碟簧。碟簧是一種扁平狀金屬圓錐形彈簧,屬于需求量大的基礎機械零部件,幾乎已被所有技術領域所采用,最常用于大中型機械、汽車和航空裝備中。

“目前我國的高端碟簧長期依賴進口,不能實現自產。與此同時,高強度、高硬度、高疲勞抗力等已成為第二代高端碟簧的生產目標和世界鋼鐵研究難點。”該團隊指導老師劉澄說,團隊在目前世界最新鋼鐵研究的理論與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多次工藝實驗驗證和性能測試,首次在60Si2Mn碟簧鋼中采用一種穩定的新型多步控冷低溫等溫淬火熱處理生產工藝。“在新工藝中,采用工業常用電爐而非鹽浴爐進行生產,實現了綠色生產和節能環保。”

奇思妙想源于身邊,暢想未來生活

奇思妙想源于身邊,關注生活,創新創業的機會就無處不在。隨著“Z世代”消費者購物偏好的改變,消費者從”我需要”到“我喜歡”,而盲盒就在這種改變中誕生。“目前,品牌庫存是一個萬億級的藍海,而媒體資源空置率又不斷攀升,牧鯨股份重構了‘人’‘貨’‘場’,形成了一種全新商業模式。”常州大學超級鯉盒項目創始人繆安勤說,通過這種新模式,公司低價批量采購廣告余量,低成本與品牌主進行廣告置換,然后將庫存商品放進超級鯉盒中以超值驚喜禮品出售給Z世代消費者。

“截至今年7月底,超級鯉盒機器已遍布全國共28個省市區,共布點近千臺。”繆安勤說,超級鯉盒已全面覆蓋年輕群體消費場景,截至目前,與20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合作,涉及美妝、電商、游戲、食品等多個行業領域,簽訂易貨合同總價超過2億元。“未來,我們還將開拓更多業務,提供訂閱式盲盒、搭建電商平臺、打造新零售一體化鋪設方案解決商。”

蘇州大學“衣氣呵成”團隊,則希望改變人們的“穿衣”習慣,瞄準了智能空氣調溫服市場。團隊負責人尹翌鳳說,傳統制造羽絨服需要13只鴨子的羽毛和7公噸純水洗滌,污染嚴重。通過研究其隔熱原理發現,服裝保暖能力實際就是靜態空氣含量。“所以我們就大膽想象直接將空氣做服裝的核心層實現保暖,這樣生產出來的服裝環保且節約成本,而且輕盈,方便收納。”

然而目前國內外空氣服市場基本處于空白階段,產業化推進困難。該團隊突破了氣密性與透氣性、膠合面積與剝離牢度、局部保暖與均勻充氣這三組核心技術矛盾,形成了技術壁壘,生產出可達上下溫差40℃的智能空氣調溫服,這在國內外均屬首創。指導老師盧業虎說,調溫服產品可應用于戶外休閑、商務、保潔等多領域,適合任何年齡段。“充氣夾克、沖鋒衣、防寒褲、床墊、枕頭等都是可以應用的,我們還能根據保暖需求改變面料參數進行定制,保證大溫差下的恒溫性。”

工業互聯網時代,由于所有的設備均聯網,網絡龐大且接入環境不穩定,分布式部署,易于被捕獲的特點更給了黑客可乘之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芯片指紋”項目利用自主研發的技術給芯片上了一把指紋鎖。據團隊負責人崔益軍介紹,市面上63.1%的IC卡鑰匙可以被破解復制,84.2%可以用假指紋開鎖。為了解決工業互聯網中的安全認證問題,團隊研發“芯片指紋”技術。由于IC(集成電路)在制造過程中無法保證高度的一致性,即使在同一晶元上也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芯片。基于這一不同,“芯片指紋”利用特有的算法,提取出集成電路在加工過程產生的細微差異,并通過這些差異來生成芯片的密鑰函數,有了這把“鑰匙”,即使某個IC被克隆,克隆體的響應也不同于原先的IC。

記者王拓 楊頻萍

標簽: 人工智能 互聯網+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