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正文

互聯網流量困境已現 巨頭云集的互聯網保險行業待尋求新增長點

時間:2021-07-27 21:54:24    來源:財經網    

互聯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的生活。各行各業,只要能和互聯網搭上關系,幾乎都能迎來至少一次爆發。這些年,互聯網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有目共睹。包括保險行業,都未能逃脫互聯網的“魔爪”,比如“互聯網保險”,就是各大保險公司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

只是互聯網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過度依賴于流量,可保險作為一項“非剛需”產品,不可能像快消品一樣高頻率被復購。在流量紅利消失之后,又該何去何從呢?

歷經四個階段的巨變,巨頭云集的互聯網保險

很多人知道互聯網保險,都是最近兩年,好像身邊的代理人一下子變多了,提起保險的人一下子變多了。但其實,互聯網保險早在 1997 年就已經出現了,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歷經了四個階段。

萌芽期,也就是 1997 年國內國內第一家保險網站“中國保險信息網”誕生開始,掀開了互聯網保險序幕。到了 2001 年,部分傳統保險公司開始嘗試開展意外險在線投保業務。到了 2012 年,傳統保險開始與互聯網保險融合,多種渠道顯現,保費快速增長。

而到了2017年,技術的發展和保險監管的逐步完善,互聯網保險發展正式進入快車道。

更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里,涌入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幾乎都是巨頭公司。

巨頭涌入,推動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發展和完善。據中保協數據,2011-2020年互聯網保險總保費實現65%的復合增長率。

但也就是在這個過程里, 問題逐漸顯現。

一來是流量困境,過去的互聯網保險離不開流量支撐,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流量已經變得越來越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有數據顯示,現在一款售價 399 的產品,獲客成本就能達到 200-300 元,幾乎無利可圖。

由此可見,過去推動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因素,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制約。

同時,從2011年開始,互聯網保險監管政策出臺以來,監管不斷完善,逐漸走向專業化和規范化。

雙向壓力之下,互聯網保險如何求生存,成了一個難題。

然而還有讓各大巨頭更頭痛的問題:同質化。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信息不再成為秘密,你有的我有;我有的,你也可以馬上有。互聯網保險發展初期,依托流量和技術優勢,為行業發展帶來了一股新風。然而如今,想突圍,想創新,越來越難了。

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之下,盈利就成了一個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保險企業都處于虧損之中,需要依靠輸血來維持企業發展,商業模式并不健康。

種種困境之下,互聯網保險路在何方?

據中金公司研究數據顯示:2021年-2030年互聯網保險將實現24%的復合增長率,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人民幣。其主要消費群體,就是有購買力的年輕人。

不難看出,市場還是有的,只是面對這廣闊的市場,怎樣突圍,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首先各大巨頭企業,需要把流量思維先放下。因為保險不是高頻次的快消品,而是低頻次非剛需的產品。用流量思維經營互聯網保險,獲客成本高,盈利難等問題就會一直得不到解決。

或許各大互聯網保險平臺,可以參考平安旗下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平安健康隨身易的做法。

平安健康隨身易采用的是代理人模式,直接從源頭拒絕流量。并且對代理人沒有打卡和 KPI 要求,而是通過有效的傭金來激勵代理人主動展業。

這么做,既保留了傳統代理人的優勢,又降低了獲客成本,一舉多得。

其次,營銷模式上需要突破。平安健康隨身易借助更貼近用戶日常溝通交流習慣的微信平臺,基于微信公眾號來搭建服務和連接平臺,更好的讓保險內容與用戶深度鏈接。從而提升用戶的信任度,有利于提升用戶粘性和轉化率。

不難看出,隨著監管和流量變化,保險終歸回歸“保”的本質。

前路漫漫,保險行業在變化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未來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標簽: 互聯網保險 技術發展 保險監管 快車道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