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民生 > 正文

三孩政策個人婚育選擇已被賦予國家大情懷

時間:2021-11-23 14:14:44    來源:中國婦女報    

時光荏苒,一切都在變。幾十年間,從早婚早育到少生優生,再到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國人的婚育選擇隨著社會的包容與開放、個人價值觀的改變以及職場競爭壓力的增大在不斷變化,三孩政策出臺后,生育又多了一個選項,生一個、兩個還是三個?

結婚生育雖是私事、家事,但人口問題卻是國家大事,事關國家是否有發展后勁、民族能否綿延昌盛。我國從需要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到面臨人口均衡發展的壓力,人口形勢僅僅經歷兩三代人已完全不同,國家政策也隨之改變,從倡導“一個不少,兩個正好”到獨生子女政策,再到如今的二孩、三孩政策,人口戰略的重大調整,根本上是為了實現國家與民族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顯然,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個人的婚育選擇已被賦予更高層面的意義,蘊含著時代賦予的責任,乃至使命。這道選擇題怎么做,需要有跳出個體思維的大局觀,有從小家上升到國家的大情懷。

就個人而言,結婚生子是人生大事,跟誰結婚,要一個什么樣的婚姻,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婚育選擇會對人生構成重大影響。所以,婚育題本質上也是一道人生選擇題。成熟的人在走進婚姻和生育之前,會先解決一個重要命題:“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簡約還是豐富,事業至上還是家庭為重或者事業與家庭并重?追求自由無羈、瀟灑享樂還是愿為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讓渡一部分自由與享樂?答案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人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雖然國人結婚生育的意愿有下降趨勢,但迄今為止,不婚不育或甘當“丁克”,依然只是少部分人的選擇,絕大多數人還是將結婚生子、家庭美滿視為人生幸福的重要部分,按部就班地走進婚姻,生兒育女。這在奉行特立獨行人生觀的人看來,或許顯得平庸,不過是從眾選擇而已,的確,從眾心理難論好壞,但就組建家庭、綿延后代這件大事而言,幾千年來始終是絕大多數人認同并遵從的行為,家庭的價值于個人、于社會都毋庸置疑,這件大事上的從眾選擇,已被歷史證明是最趨利避害、也是風險最小相對安全的人生選擇。

這樣的選擇,在如今國家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政策,希望保持人口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更有了不同以往的價值。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國永遠大于家,國家好大家才會好,始終是社會共識。個人人生價值的發揮和人生幸福的獲得,根本上都仰賴于國家與民族的興盛,結婚生育,能為國家發展、民族昌盛盡一點力,擔一點責,也是賦予人生更大的意義。

家國情懷可以成為人生的重要支點,結婚生育也能讓自己有更多更豐沛的人生體驗。經營婚姻固然不容易,養育孩子更是耗費精力財力,但孤獨時有伴侶陪伴,寂寞時有孩子的歡聲笑語,家庭能給人最踏實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無論選擇那條路,都有苦有樂,充滿未知的風險。自由瀟灑、恣意享樂雖然輕松,但難免孤獨與空虛;拖家帶口、負重前行雖然辛苦,但能相互扶助、一路有親情相伴。酸甜苦辣皆是人生滋味,經歷也是一種財富,在和伴侶共同撫育孩子的過程中,個人的成長與成熟可能更超乎想象,對幸福與快樂的感知也更為深刻。

奮斗與打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無數年輕夫妻為事業、為在大城市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而拼搏,為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而嘔心瀝血,奮斗的艱辛讓人同情,也令人感佩。無論結果如何,這也是一種足以自傲的奮斗,人生要進取,總要有目標和希望招手,為國家、為家庭、為孩子,都是人生前行的動力。記得20世紀80年代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爆火,雖然小說本意是生命中很多看起來無足輕重的事,發生之后的結果卻往往讓人無法承受,但許多人也將此引伸為拋棄責任一味享樂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由此對人生的責任與意義有另一番感悟。的確,人性與人生的復雜,年輕時往往難以有深刻地認識,奮斗的代價也難以估量,但進取與奮斗始終是被推崇的積極人生觀,“躺平”的人生態度或許讓人輕松自在,但多少有消極的意味。

選擇積極的人生觀,包括婚育觀,對時下的年輕夫妻而言,固然需要更多的付出,但在為撫育孩子辛勞了大半輩子的許多老人看來,年輕時的付出如今已成為人生的慰藉和老年生活的支持。曾聽一位將近60歲的老人感嘆,她覺得養育孩子的最大收獲,是讓她能從兒女那里獲取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也有人在住進醫院的那一刻,看到孩子在身邊忙碌陪伴,才感到當初的付出是多么值得。更有許多生活在養老院的老人,翹首以盼孩子的探望以慰孤獨。所以,活在當下并不意味著無視未來,多子雖然并不一定多福,至少會讓老年生活更踏實更有依傍。

無論是時代賦予的責任,還是對家庭幸福、人生美滿的追求,抑或為未來生活計,秉持進取的人生觀、積極的婚育觀,都是于國有利、于家有望、于個人成長有助的價值取向,也是不負時代的人生姿態。

標簽: 個人婚育 婚育選擇 國家情懷 三孩政策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