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產能利用率與盈利能力處于歷史較高水平,為實體經濟平穩向好增添了頗有分量的砝碼。
人們注意到,工業形勢總體向好,行業間分化也在加劇。要鞏固住好勢頭,讓實體經濟行穩致遠,還需認準方向、持續努力。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提出“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不少專家認為,這正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利潤高增長是因價格拉動嗎?
價格上漲確實形成了明顯支撐,但同時新動能也在明顯增強
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至6.6%,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6.7%,工業經濟逐步回暖。
產能利用率穩步提升。去年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回升至77%,達到5年內最佳水平;今年上半年,又同比回升0.3個百分點。
用電量貨運量雙雙增長。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9.4%,其中第二產業增速達7.6%;全社會貨運量同比增長6.9%。
企業利潤水平持續走高。2016年、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分別增長8.5%、21%。今年上半年,在去年同期較高基數上又增長了17.2%。
是什么支撐了企業效益的總體改善?專家分析,一個不容回避的原因在于工業生產價格的回升。
今年前5個月,石油、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鋼鐵、有色、電力等六大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均高于工業平均水平。“資源性行業出現恢復性增長,主要是受到價格回升的影響。”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給出判斷。
“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購進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7%、5.1%,漲幅比5月份各擴大0.6和0.8個百分點。因此,盡管6月份的工業生產增速比5月份有所回落,但價格上漲對利潤增長形成了明顯支撐。”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表示。據測算,6月份價格變動對利潤增長的拉動比5月份多了0.3個百分點。
“資源性行業價格回升,說明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要看到,這些行業尚未真正進入創新驅動、良性循環的軌道。”潘建成認為,受外部環境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價格回升支撐的增長并不穩固。再者,這些行業增長的加快存在對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的依賴,“對其增長不可盲目樂觀。”
為此,我們既需保持清醒,但也無需過于疑憂。新產品新業態日趨活躍、新動能明顯增強,同樣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強大動力。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9.2%,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9和2.5個百分點;代表技術進步、轉型升級的相關產業和產品表現突出,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行業的產量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改革持續深化,也讓市場增強了活力。上半年,我國日均新登記市場主體1.81萬戶,創業創新蓬勃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42元,同比下降0.37元,企業負擔正逐步減輕。
如何看待企業“冷暖不均”?
轉型升級正在提速,企業要主動引入新動能,上下游間形成聯動
上半年,工業領域表現最突出的行業當屬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大增94.9%和111.5%。同為“鐵疙瘩”,機床行業的境地卻與汽車業迥異。
“工業內部的分化確實在加劇。”潘建成分析,上半年景氣度較高的行業或是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關聯度較高的,如醫藥、電子信息設備、裝備、儀器儀表等行業,或者就是與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如食品飲料、家具家電等行業。相對來講,盡管鋼鐵、煤炭等資源類產業的景氣度比此前有所回升,但在眾多行業中依然較低。此外,受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環保壓力加大等影響,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印染、造紙等行業的景氣度也較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第二研究室主任魏際剛表示,伴隨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等浪潮,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正在提速,“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迎頭趕上、脫穎而出,誰如果行動遲緩,就可能被邊緣化。”
“分化是實體經濟運行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如果分化加劇,乃至‘冰火兩重天’,則需引起足夠重視。”潘建成認為,對景氣度不高的行業來說,通過技術改造、設備升級、管理創新來引入新動能,提高生產效率,是將來唯一的出路。
行業“冷暖不均”的同時,產業鏈上下游間也存在“蹺蹺板”現象。上半年,同處有色金屬行業,上游采選業的利潤同比增加了20.7%,但下游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下降了11.5%。
一些下游企業“吐槽”,這兩年,不少原材料價格翻番,給下游企業帶來了很大壓力,利潤全到上游企業那頭去了。青島一家集裝箱制造企業負責人說,希望原材料價格回歸合理區間,“別把下游行業擠垮了。”
“蹺蹺板”如何“擺平”?“不少企業往往只看到短期、局部的利益,上下游企業之間并非聯動聯合、互利共贏的關系,而是相對割裂、相互索取,這不利于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魏際剛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供應鏈更科學更高效,而這也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今后,有關各方都應盡量站在全產業鏈的高度,打造良性產業生態,上下游聯手應對市場波動。”
在這方面,煤電行業間的合作值得借鑒。上半年,在“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動力煤的中長期合同價格始終穩定在合理區間。
振興實體經濟往哪兒發力?
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把握好“破”與“立”的辯證法,找準“穩”與“進”的平衡點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占汽車行業比重還不到3%。即便成倍增長,推動力也有限。”潘建成表示,這說明我們仍迫切需要加快新動能增長的步伐。
下半年,應如何“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
堅決擺脫發展慣性、告別路徑依賴。
“當前,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嚴格環境與質量標準、加大執法力度等措施,已經成為消減舊動能的有效手段。”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江飛濤認為,破除舊動能可以為培育新動能創造市場空間,也可為新動能讓出生產要素和資源。
“受宏觀經濟穩中向好、企業效益好轉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和企業去產能的態度與決心出現松動,對此必須要有清醒認識。”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呼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是煤炭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堅定加快轉型腳步、謀求創新紅利。
“如果一直在跟跑,你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追上人家都很難。要想實現超越,只有依靠突破性的技術獲得創新紅利。”廣州一道注塑公司董事長徐志江感慨,如今企業能在瓶坯注塑的細分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正是依靠一系列人無我有的前沿技術。
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比一些國外企業高11%,平均利潤卻低了30%。這反映出我國企業仍需加快從價值鏈的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當頭炮”,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個“牛鼻子”,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突破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著力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的“新引擎”作用,深化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推動實體經濟行穩致遠,既要把握好“破”與“立”的辯證法,又要找準“穩”與“進”的平衡點。
“今后,必須平衡好經濟發展與三大攻堅戰之間的關系。”潘建成舉例說,下一步既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又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節奏、力度、精準度,避免過于簡單地搞“一刀切”,給一些產業帶來“誤傷”。
“中央提出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也很有現實針對性。”潘建成認為,下一步既要去杠桿、化解金融風險,又不能因此畏首畏尾,加劇企業融資難題,“不然,實體經濟搞不好,風險會加大,造成惡性循環。”
“上半年的穩定增長證明,我國經濟韌性在增強,為未來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有底氣也有條件去應對困難和挑戰。”潘建成說。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數量多達幾百件甚至幾千件,搶注閑置、待價而沽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成一些企業生財之道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將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商標非正
2018-12-24 08:37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中關村在線2018年度科技大會暨產品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作為行業領先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這是中關村在線第十一
2018-12-21 10:19
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公安廳近日發布的《安徽省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39項措施》第11條規定,國內居民忘記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在具備
2018-12-21 09:02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
2018-12-21 08:46
中新網深圳12月20日電 (陳文 任冠元 蔣磊)深圳福田警方12月20日通報稱,深圳福田警方日前打掉財富中國非法集資平臺,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
2018-12-21 08:46
主題為新經濟·新電商·新零售的2018世界電子商務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
2018-12-21 08:43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趙建華)新修改的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居民、非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
2018-12-21 08:39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為保障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健康發展,協調解決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等其他無線電臺(站)的干擾問
2018-12-21 08:39
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楊迪 攝中新網銀川12月20日(于翔 楊迪)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
2018-12-21 08:36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高亢)記者20日從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獲悉,近期成立的國內首家全球代碼發行機構——統一二維碼標識注冊管理中
2018-12-21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