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解讀 > 正文

街頭巷尾的美食店鋪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挑戰

時間:2021-11-04 17:39:26    來源:中工網    

夜幕降臨,街頭巷尾的美食店鋪向人們敞開大門的同時,也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挑戰。日前,浙江省臺州市市場監管部門針對食品經營戶經營時間和顧客群體特點,開啟食品安全“錯時監管”模式,彌補工作日八小時以外的監管盲區。

由消費特點所決定,不少餐飲商戶在夜間和節假日的經營更為火爆。而在常規工作模式中,這個時點也是監管部門的“下班時間”“休假時間”。如果有關部門將常態監管機制放在“八小時”之內進行,那么食品經營活動與監管行為就產生一定的錯位,一些違法問題或者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就容易被忽視。

有關方面針對這種錯位,調整監管思路,推出“錯時監管”模式,可以有效補強監管短板,完善監管鏈條,有助于實現對食品經營戶的全天候監管,有助于封堵漏洞、清除死角,提升監管效能。

哪里有食品經營活動,哪里有食品安全的風險或隱患,哪里就應該有監管在線。“錯時監管”食品安全,符合監管規律,契合消費者的權益。

在常態監管模式中,各地有關部門對“八小時”之外的食品安全也普遍保持了一定的監管力量輸出,但這種輸出在規模、強度、覆蓋面等方面都有待加強。臺州將食品安全“錯時監管”上升為常態監管,將其與“八小時”之內的監管置于同等地位,健全機制,合理分配監管力量,織密了監管網絡,這對一些抱著僥幸心理打時間差的違法經營者來說,無疑會產生更強的震懾、警示效應。

事實上,此前已經有不少地方的相關部門開始嘗試“錯時監管”工作模式。比如,有的地方城管部門在夜間巡查施工噪音擾民等問題;有的地方社區工作者針對業主白天上班無法實現入戶走訪等情形,探索出夜訪制度,提升了社區管理質效等。

現代社會治理,問題是多樣的,需求是多元的,相應的監管和服務也應適時變化、調整。這提示更多地方,須順應市場活動規律,創新監管模式,更好履職盡責。這也是健全監管體系、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李英鋒)

標簽: 街頭巷尾 美食店鋪 食品安全 監管工作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