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 高考釘子戶”第13次參加高考仍失敗 教育的本質已然異化

時間:2021-11-15 16:18:16    來源:羊城晚報    

一篇《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在網絡引發熱議。這是廣西農村一位80后的真實人生。唐尚珺從2009年開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間,一直在為自己的清華夢而努力,哪怕中間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他也選擇中途放棄、再度高考。

唐尚珺是紀錄片《高十》的主角。何為“高十”?第一年復讀生通常被稱為“高四”,“高十”意味著拍紀錄片的時候,唐尚珺已瞞著家人復讀了7年。時至今日,他已經復讀十二年,而他今年已經33歲了,第13次參加高考,他與理想目標——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隔著90來分的距離。

從報道來看,唐尚珺對于考清華的態度,其實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早期,他純粹為了實現清華夢。后來,他意識到復讀可以成為賺錢的“機會”。2016年,唐尚珺考了621分,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了,但是當時他父親正生病,而他恰好看到了南寧平果三中600分以上復讀獎勵10萬元,第二年考上清華再獎勵60萬元的宣傳。而且入讀之后,學校每個月還有2000元生活費,并配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于是他心動了。在大家都為他終于考上了北京的大學而高興的時候,他卻從中國政法大學退學,再次踏上了復讀、高考之旅。“能上想去的學校,又能掙到錢,那肯定劃算啦。”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唐尚珺從最初的追逐夢想變成了夾雜著現實考慮的職業高考人,教育的本質已然異化。

職業高考人的誕生,并非無水之源。每年高考揭曉,一些學校總會千方百計廣而告之:我校某某考取某名牌大學!若然考上“清北”更是張燈結彩,“昭告天下”。高分考生與學校之間早已達成某種默契:學校用優厚的獎金和條件爭奪考生,考生用高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重點率作為回饋。

高考作為一項公平公開公正的考試制度,旨在為國家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但毋庸諱言,高考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已經異化成為虛火旺盛的高考經濟。一方面,職業高考人可借考上名校領取巨額獎金賴以為生,另一方面學校由此獲得教育成功的最佳廣告,雙方“共贏”,何樂而不為?當名利充斥于教育者和受教者頭腦,誕生“復讀十二年”的“高考專業戶”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僅僅只是個體的選擇,也是公民的權利。但是,也要考慮到,多年來錄而不讀,是否侵害了其他考生的受教育權。幸好,不少省份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危害,對復讀進行了設限,這無疑在敦促那些“高考專業戶”及早“轉行”。

人生有多少個12年?且不說隨著年紀的增長、精力的衰減,及高考題目的變革,唐尚珺感覺高考越來越難,即便他考上了清華,也并非他所想象的“走上人生巔峰”,而只是踏上了漫漫人生無盡“考試”中的某一級臺階,往后所要面對的依然是千回百轉的未知之路,需要用勇氣、智慧,去面對、去把握。

偏執于高考,一條路走到黑,用考上名校作為一切行動的指南,把刷題考高分作為賺錢的門道,既是對個體個性的壓抑,時間的空耗,也造成了高考資源的浪費,更是對現代教育目標的違背,于私于公都不值得提倡。轉變教育理念,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改革步伐,道阻且長,需要學生、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不斷反思并改變。(斯涵涵)

標簽: 只想上清華 偏執高考 勇敢追夢 高考釘子戶 功利偏執 復讀十二年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