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線上助考危害社會誠信 埋下人生路上的暗雷

時間:2021-11-11 13:53:3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300元包過線上筆試”“可共享屏幕”……眼下正逢秋季招聘旺季,不少企事業單位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將線下筆試挪到了線上。然而,監考人員的不在場卻讓一些考生動起了歪心思,一些機構嗅到這一“商機”,把線上助考當成了一門生意,一時間“筆試包過”“助考”的宣傳在各個平臺上冒了出來。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線上助考覆蓋對象廣泛、方式多種多樣,儼然發展成為一個黑色產業鏈。一則商家發布的助考廣告顯示,助考機構對銀行、互聯網企業等多家招聘單位的考生均可提供助考服務。助考方式除了考前透題、考中助考等形式,還能遠程共享屏幕幫助作答,考生只需保證自己出現在攝像頭中即可。盡管大多數企事業單位都強調杜絕作弊行為,事先明確告知紀律要求,如“考試全程不要用網絡社交軟件及手機交流信息”“限制切屏次數”等,并且使用“監控后臺軟件運行”“雙機位監考”等技術手段防止作弊,但助考機構卻表示后臺監控的權限可以破解,甚至可以提供躲避雙機位監控的辦法。

所謂的“線上助考”不過是一種美化,說白了就是替考作弊。無論是考生使用付費助考服務,還是商家組織助考,其實都擾亂了正常的招聘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損害就業招聘的公正性、嚴肅性。長此以往,勢必動搖人們對于考試公平公正的信念,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危害社會誠信。

對于考生而言,用付費助考打開應聘求職的大門不是什么捷徑,反而埋下人生路上的暗雷。即便僥幸通過作弊手段進入面試乃至成功入職,也不能就此將作弊行為翻篇。根據《勞動合同法》,員工通過作弊的行為入職,員工和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一旦作弊行為敗露,企業可以給作弊或者組織作弊者一定懲罰,而且作弊行為被記入誠信檔案則可能陷入“一次失信、處處受限”的境地。此外,使用付費助考帶來的潛在風險遠不止于此,還可能觸犯法律。在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作弊、組織作弊屬于違法,甚至可能構成犯罪。

線上助考不是幫而是害,不能任由黑色產業鏈大肆橫行。從考生的角度講,誠信應考是一種人生態度,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捍衛就業招聘的公平公正,應當自覺抵制作弊行為。網絡社交平臺也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加強監管力度,不能對助考信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助考信息泛濫只會損害自身信譽。此外,相關部門也要聯合起來,清理整頓助考機構、嚴厲打擊作弊行為,斬斷線上助考黑色產業鏈。(李鵑)

標簽: 可共享屏幕 社會誠信 線上助考 筆試包過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