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留學中介機構對外宣稱花錢保錄取“50萬包上名校”?警方列為刑事案件調查

時間:2021-11-03 13:40: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留學中介機構對外宣稱在各大高校有關系網,可以提供升學服務,部分家長信以為真,出巨資與機構簽訂了“留學服務合同”。近日,媒體曝光了一起家長交費后遭申請院校的對接人卷款逃跑的案件,有的家長為子女升學支付了50萬元,涉案總金額或高達上千萬元。中介機構海天教育回應稱,已向公安機關報案,警方已列為刑事案件進行調查。

家長與留學中介機構簽訂合同,中介機構未能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自然要承擔違約責任。至于問題究竟出在申請院校的對接人捐款逃跑,還是其他原因,那是留學中介機構保全自身利益的問題。當務之急,中介機構要信守承諾,盡快按照合同條款為家長退款。

不過,此事引發公眾關注的核心要素,不在于合同違約的案情,也不在于所謂院校對接人捐款逃跑,而在于留學中介機構提供的服務本身。中介機構“交費50萬元包上名校”,哪怕是港澳地區院校,還是違背了大眾的常識,觸及了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敏感點。只要花錢就能包上名校,哪有那么輕而易舉?還能以留學服務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寫在合同上?

據報道,中介機構宣稱有內部關系和渠道,不僅能讓報名學生低分入學深造,還能獲得半額以上的獎學金。根據合同上的“服務項目”,不僅具體注明了學生申請的高校,還包括志愿專業,堪稱一條龍、全方位的服務。

熟悉留學教育市場的人們明白,“包過式”服務并非涉案中介機構的首創。然而,以往很多“包過式”服務,大多屬于對留學考試成績,以及院校錄取層次的約定。比如教培機構作出“保證”,學生接受培訓以后,托福、雅思成績提高多少分或者達到怎樣的水平;或者是留學中介機構承諾學生被什么層次的學校錄取,否則退費。

總而言之,留學市場出現的“包過式”服務,只要規則清楚,側重于對學生學業能力的評價,在商業上似乎“存在即合理”,可謂留學服務機構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對賭”。

而類似這種指定高校,學生沒有英語四級以及雅思分數也可申請的“保錄”服務,明顯違背了常識和公平原則。由于院校對接人卷款逃跑,我們目前無法確定此類操作在過去是否成功實施過。不過,家長相信留學中介機構的宣傳,心甘情愿地掏幾十萬元為子女入學“鋪路”,本身就透露出十足的荒誕。在部分家長眼中,他們相信只要有“門路”,“交費50萬元包上名校”就行得通。

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思維,需要人們的反思和警惕。有些家長讓子女“上名校”的辦法,不是改善家庭教育環境,督促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讓子女在公平競爭中取得優勢,而是想法設法“走后門”。此前,曾出現不法“中介”游走于家長與大學招辦工作人員之間,宣稱可以提供自主招生名額。中央巡視組在進駐有關高校時,也明確反饋自主招生環節存在漏洞。

隨著內地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被“強基計劃”取代,高等教育入學公平的水位線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類似徇私舞弊空間越來越小了。不過,還是有部分家長存有某種幻覺,他們自認為出得起錢,就能讓孩子在教育競爭中隨意“超車”,中介機構也順勢提供相應服務。此次曝光的“交費50萬元包上名校”遭卷款逃跑事件,中介機構就有“港澳和大陸知名高校聯合培養項目”的說法。

多年以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始終要求,中介機構不得違規作出招生錄取的承諾,新聞媒體也反復提醒家長不要相信所謂“保錄”服務。部分中介機構至今仍然“頂風作案”,一方面因為哪怕按照承諾未兌現“保錄”就全額退款,機構仍然可以獲得可觀收益;另一方面,少數家長執迷于讓孩子在受教育道路上“抄小道”,為違規“保錄”服務創造灰色市場空間,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王鐘的)

標簽: 50萬包上名校 50萬 包上名校 花錢保錄取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